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多丽丝·莱辛缺席颁奖典礼。日前,诺奖官方网站全文刊载了她的获奖致词。在这篇名为《未获奖者致词》的文章中,莱辛呼吁人们不要沉溺于电视和网络,因为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致词中,莱辛对比了津巴布韦简陋教室里的孩子对书本的渴求,  相似文献   

2.
作为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在莱辛的文学作品中,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了一个现实与梦幻交替的世界。从《金色笔记》问世以来,莱辛便被强加上"女性主义者"这一称号。虽然莱辛无时无刻都想摆脱该称号,但是针对莱辛作品的分析很多都局限在女性主义的领域中,从而大大限制了读者对其作品的理解。本文选取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文本的细读,结合莱辛对于非洲大地的深厚感情,从而发现了作品中所隐含的对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挖掘出莱辛对殖民者在非洲所造成破坏的厌恶之情,表达了她对非洲大地旺盛生命力的敬畏以及热爱。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创始人,莱辛在其著作《拉奥孔》中鲜明地提出了"诗画异质"观点,开拓了美学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将从《拉奥孔》这部经典的世纪著作出发,浅要地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野草在歌唱》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919-)的处女作。小说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妇女的生存地位和生存困境。本文尝试从"他者"存在和生存困境两个方面分析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悲剧性命运,以揭示创作者莱辛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5.
自1901年法尉作家普吕多姆获得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起.到2007年的英国作家莱辛.诺贝尔文学奖已经颁给了107位对世界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毫无疑问,他们中间,大多数都是菩作等身的作家文豪,但是.其中也有几位获奖者,获奖的原阕并非是他们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莱辛在当代西方所接受的苏非主义是古老东方宗教哲学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它跨越了东西方地域和文化的界线。在作品中莱辛始终把苏非思想作为自己突破思想桎梏的手段和媒介,东方的感悟和西方的理性在她的作品中互相渗透合而为一。莱辛对以苏非主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思想的接受和提倡,是一个西方知识分子与东方进行的对话。在平等而开放的对话中,莱辛试图让西方人能用"他者的眼睛"来重新审视自我和反思西方狭隘保守的文化观,让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补充共同发展。这种强调多元之美的文化观正是当今世界发展所需要的,是莱辛与苏非主义关系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08,(Z1)
"六一"儿童节当天,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关心下一代健康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向论坛致词。在致词中,她一方面缅怀那些在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8.
空间是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叙述因素。通过对空间的有效利用,莱辛短篇小说的文本叙述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宽,其主题意义也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从而使短篇小说能够做到"以有限表达无限"。本文试图从作为"行动着的地点"的空间、作为人物内心世界标识物的空间以及作为推动叙述进程的空间三个层面对莱辛短篇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王丽丽,1960年9月出生,河北定州人,1978年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05年获得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原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引进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英美文学学科带头人。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英国文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香港大学访学。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改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研究成果曾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二项。曾获得校青年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师德之星"等称号。王丽丽教授长期从事英美文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几年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研究专家,国际多丽丝·莱辛协会会员,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莱辛研究专著《多丽丝.莱辛的艺术和哲学思想研究》(英文版),曾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并约稿,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后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多丽丝·莱辛研究》,对莱辛的理论思想和整体创作第一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填补了国内外莱辛理论思想研究的空白。由于莱辛许多重要的著作尚没有中译本,该研究对这些著作的详细介绍和分析对从整体上理解莱辛的思想观点具有重要作用。项目成果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结项专家评价为优秀。专著《多丽丝●莱辛研  相似文献   

10.
由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9月19日在杭州开幕。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出席开幕式并致词。吴启迪在致词中说,举办本次中德论坛,研究和  相似文献   

11.
与猫相知     
如果隐去地名和作者,恐怕很少有读者会猜到这本《特别的猫》出自多丽丝·莱辛之手。莱辛的作品总被赋予太多政治、阶级、性别的意义。无论本人是否愿意,她已经被不少评论者贴上了"女权主义"的标签。很难想象对社会问题敏感、积极介入政治活动的莱辛,用整整一本书,讲述一种相当女性化的宠物——猫的故事。柔软的毛皮、优雅的身姿、丰富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诗学》一书阐述了悲剧的六种成分论,提出了"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的著名论断,影响深远。直到18世纪,德国理论家莱辛才在《汉堡剧评》等著作中,奠定了由重视情节为中心向重视性格为中心演变的基础,但美学史上的这种转变是以对莱辛的误读,从而导致了对亚里士多德"情节"论的间接误读为前提而实现的。只有拨开误读的迷雾,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亚里士多德"情节"论的真意所在,从而确认其"情节"根本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正处于父权社会的全盛期,女性身心受到禁锢。多丽丝·莱辛通过在作品中塑造追求自由的女性角色来表明自身对父权社会压迫的反抗。本文对《去十九号房》进行分析,指出女性在理性的压抑下主体性缺失、但个人的"非理性"又唤醒其自我意识,最终她们摆脱理性的牢笼实现"逃离"自由。小说揭露了莱辛对完全以理性为主导的生活方式的质疑,正是理性对情感的压抑最终导致了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德国18世纪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为题,比较了诗与画在表现上的不同,探索了诗与画的界限。通过对莱辛的《拉奥孔》成因的分析,对其美学思想的梳理,对其意义及局限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使人们重视此书的价值,并引发进一步的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5.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文化身份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其早期代表作《玛莎·奎斯特》女主人公玛莎充满矛盾和悖论的生活,探讨玛莎身上寄托的莱辛复杂的个人体验,并阐释了"边缘人"的形态与精神内涵。多丽丝·莱辛自身"飞散"的人生经历,使她自身具有"边缘人"的文化气质,而这一特质对《玛莎·奎斯特》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姚娜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108-110
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中多重叙事情境的叙事策略使得传统的线性叙事实现了空间转向,并创造了时间空间一体化的叙事格局,所运用的多重叙事情境下的叙事策略构筑了莱辛独特的叙事"话语"并组建了新的时空秩序,小说深刻反应了虚构与现实的分裂与整合,同时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理历程以及当代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诞性.小说多重叙事情境构成了多重意蕴空间.  相似文献   

17.
名言品读     
正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德]莱辛名言赏析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古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我们感叹于知识的世界如海洋般宽广,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以外,生活中也有很多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学会"苦作舟",  相似文献   

18.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当英国女作家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在全世界传遍时,这个还差一周就满88岁的老太太,正在伦敦家附近的小市场里闲逛。莱辛曾在租来的公寓中度过了大部分成年时光,直到约20年前才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每个人都说我应该有一些什么东西,可有了房子之后我却将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对莱辛的研究是在自己的文化诉求中展开的。20世纪50年代,莱辛被译介进中国。在当时读者眼里,她是一个进步的共产主义者。八九十年代,研究多数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21世纪初莱辛思想中的神秘主义成为该阶段研究的热点。综观莱辛在中国的接受,其研究明显体现出自己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解放日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沪举行招生面试,一位"奥数"获奖者惨遭淘汰. 高校招生,"奥数"获奖者向来都是宠儿,各高校对"奥数"获奖者趋之若鹜,如今后者却被洋学校抛弃,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