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出差到某省,听到当地的同行们论及“新闻经纪人”的问题,颇感惊奇。“经纪人”,工商界久已有之,上海叫“掮客”。这是经济界里的一个行当,职能是充当买卖的中间人,为双方牵线搭桥,成交之后他们从中收取佣金,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新闻经纪人”又是怎么回事呢?听知情人解说,所谓“新闻经纪人”,不过是人们对新闻战线上新出现的某种人物的一种戏称而  相似文献   

2.
经纪人,对国人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 经纪人,古称“牙人”,是商品贸易的产物。在我国,自西周时期有“市场”就有了“牙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代不衰。1950年11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发布了《关于取缔投机商业的几项指示》,将经纪人作为“投机者”被取缔。这是因为一个时期以来误认为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就是国营企业独立经营,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存在的市场,也就是说,计划经济取消了经纪人。其实,经纪人并没有被根除,有些经纪人转入地下,如牲口市仍有经纪人活动。现在,经纪人随着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堂而皇之应运而生了。“中国的大市场,大流通再度把经纪人推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3.
新闻一般来说是喜新厌旧的,读者一般喜欢了解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即未知的领域。所以尽量去探知、开掘、报道一些新事物、新的内容,用范长江的话说,就是报道读者欲知、未知而应知的事实。翻开5月6日新民晚报第17版,被一篇长篇报道吸引住了,题为“男人堆里的女人——中国首位女国际足球经纪人的酸甜苦辣”。单看标题“国际足球经纪人”,又是  相似文献   

4.
“中介”因素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化外译”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提出“翻译经纪人”概念,认为翻译经纪人是适应国际惯例和顺应时代巨变的必然产物.翻译经纪人主导的市场推介,促进多方共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试论信息产业中的图书馆员与信息经纪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信息经纪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实质是文献信息的中介传递;作为文献信息加工、传递主体的图书馆员,在信息社会,应该向“信息导航员”、“信息咨询顾问”乃至“信息经纪人”转变。  相似文献   

6.
“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新闻界大多是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敏感,但我们在“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中,会觉得可以将“发现”、“判断”、“能力”这几个关键词归入心理学范畴。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新闻策划:一个并非科学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可不可以策划?这是近来新闻界的加’1话题之一。如果要给“新闻策划”作界定,势必先要明确“新闻”的内涵外延。尽管对“新闻”这一概念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纪,莫衷一是。其中颇有影响的是“报道说”和“传播说”:即“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传播)。新闻必须经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但是新闻需要报道却并不等于就是报道。两者的关系是。报道是新闻产生的必要条件,新闻则是报道产生的结果;报道是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是报道过程中的信息。认为“新闻就是报道”,事实上是误把新闻报道活动与新闻信息搅在了一起。“新闻”不等干“…  相似文献   

8.
杨树弘 《今传媒》2006,(7):42-43
经济新闻要解决走出“经济”说“经济”、就“经济”说“成就”、等“大路货”的“套路”,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做法”——牵住“思想性”这个“牛鼻子”,这是经济新闻含金量高低、影响力大小的关节点。新闻因思想而存在!“立言”与“教化”的诉求深烙在新闻的灵魂中,就是新闻要有思想性。经济新闻的品质要核,在于它的“思想性”。“思想性”提升经济新闻的“含金量”和影响力“新闻是交通心灵的工具。”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比切的这句话,意蕴深长,延伸理解不难看出,“心灵”,不正是生产、汇聚思想的场所吗?这句话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思…  相似文献   

9.
袁康 《新闻三昧》2006,(9):47-48
通常人们把“新闻”和“报道”这两个词合而为一,统称为“新闻报道”。其实,“新闻”的发生大多是无序的,而“报道”出来的新闻应该是有序的。本文依据新闻的发生是无序的这一事实,从新闻报道的整体性入手,研究无序的新闻发生和有序的新闻报道的问题,目的是使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更优并趋于最大化。一、新闻事件的发生是无序的按照新闻的一般表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每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发生的新闻数以万计,难以统计。绝大多数的新闻,不是以记者的主观意愿出现的。比如自然灾害的新闻,像地震、火山、海啸、洪水,这是自然界…  相似文献   

10.
“消息来源有偿”的现象已非罕见。这种情形更多地发生在“名人”身上。由于名人本身的效应,公众自然希望能够得到关于他们的消息,这也驱使更多的记者去关注这些名人。当名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信息成为一种求大于供的稀缺资源之后,他们(包括经纪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金钱法则来筛选要求采访的记者。这种情形在欧美等地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们把其称为“支票簿新闻’。 不光是采访名人可能要付费,在一些重大事件的采访过程中,金钱同样是打通采访渠道的制胜武器。在美  相似文献   

11.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德纳定义”的了,这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尤其是在西方,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了关于新闻定义的“金科玉律”了。  相似文献   

12.
对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以往学术观点大都是从新闻学单方面做阐释。《新闻学大辞典》对此的解释是“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界定中的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将其归入心理学范围,这几个关键词就是“发现”、“判断”、“能力”。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一、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探讨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有助于从心理学视角剖析这一概念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丰富和补充以往学术界单纯从新闻学方面阐述这一概念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提到“经纪人”,今天的人会联想起”倒爷”、“穴头”、“托儿”这样一些游走于不同体制、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间从事“拼缝儿”的”皮条客”。他们往往靠一支笔、一本簿子、一个包(如今鸟枪换炮是笔记本电脑、手机),能说会道,人脉广阔,走南闯北,国内国外,于酒肆饭桌上,娱乐场所中,把本来不相干的人牵到一起,把原本卖不出钱的东西卖出大钱——不管是球员,还是批文。 中国的经纪人从上世纪80年代自发兴起,到1995年已取得合法名分。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今天人们发现,光靠关系和脑筋活络嘴皮灵巧,已经不足以做一个优秀的经纪人,至少是做不了大牌的经纪人的。每一个一流经纪人成功的背后,是他们一流的知识储备、一流的综合素质和在此基础上的一流的直觉判断。你越想做大,就越需要具备这些。  相似文献   

14.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种:图书出版经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纪行业,是指为促成他人交易而进行居间、信息服务以及委托代理等活动的行业,经纪人是实施经纪行为的主体。图书出版经纪人是图书著作者与出版者之间、为图书著作者出版图书提供中介服务的中间人,图书出版经纪人是图书市场营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图书出版经纪人的角色与任务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版纪经人是图书市场中的“润滑剂”和“催化剂”,一方面他们沟通国内出版市场以及发行市场,其对图书出版操作的熟练和对市场的灵敏感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图书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张翔 《新闻采编》2002,(1):18-19
“新闻”是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新闻的定义有文字可查的,在100种以上,代表性的有“事实说”、“报道说”、“手段说”、“传播说”等。“新闻”到底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精密,人们迫切要求对“新闻”这一基本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定义。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这话不无道理。新闻之所以“易碎”,这是由它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纯新闻”的产生往往是瞬息之间发生的,尽管这其中的许多新闻带有久远的渊源或厚重的背景。因而,它也最容易成为人们的“过眼烟云”。而这“过眼烟云”又常常是以“精彩瞬间”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因此,这就决定了作为捕捉这“精彩瞬间”的新闻从业人员.要有猎豹一样的鼻子、磨隼般的眼睛,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以职业炼就的特有的新闻嗅觉,在眼花纸乱、杂草丛生中采撷色香俱全的鲜艳花朵。《常委会的额外议题》与其说是细心中采来…  相似文献   

19.
“真”——这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最低的、起码的要求,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新闻改革”。我们有些新闻媒介过去出现过的以至现在仍在出现的虚假报道,那是连“新闻”二字(哪怕是最落后的最原始的新闻)也不够格的东西。这东西只配称作“谎言”。强调“真”充其量也只是恢复新闻的本来面目而已。“短”——这不过是对某一种篇幅形式的强调,甚至连形式的改革也谈不上。这里要提出一个问题,过去,新闻界之所以片面而绝对化地强调“短”,以至给“短”戴上“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一)为什么要提倡写现场短新闻 新闻改革中呼声最高的是写“现场短新闻”,回想起来,这个呼声是非常合理合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读者的要求。那么,“现场短新闻”究竟有何好处呢?笔者以为它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短:它符合新闻改革的方向,短是新闻本身应有之义,只因文革中新闻都越写越长,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拨乱反正,呼吁还新闻本身就有的属性——短,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现”,即“现场”,这倒是应强调一下的。“现场短新闻”更难做到的是“现场”,要“现场”,这就要求记者事事时时要深入下去,到现场抓新闻,到现场去写新闻。新闻只有“现场”了,才会形象化,富有感染力。记者写稿能触景生情,富有激情,写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