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资源科学》2011,33(6):1018-1024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包括: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重视典型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机理性、定量化研究;从多学科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加快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价值挖掘工作;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及可持续利用;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的保护,在做好"两个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避免"原汁原味"的"冷冻式"保护和"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两种错误倾向;逐步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区的积极参与,科技的有力支撑,企业的有效介入,媒体的跟踪宣传;使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展示传统农业文明的窗口,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2.
忠义村"摆字龙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摆字龙灯"历史发展的相关研究却较为贫瘠。在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帮助下,笔者通过对民间传承艺人的访问,整理了"摆字龙灯"舞蹈民间发展的口述传说和民间表演历史脉络。期望通过本文能够提供传统舞蹈艺术传承方法,为更多的传统艺术的传承服务。  相似文献   

3.
旅游资源潜力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综合潜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性、动态性、脆弱性、原真性、独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分类体系和"资源特征-旅游发展适宜性"的评价体系,突出强调遗产资源旅游可进入性方面的特征,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包括方山、山口、鹤城等9个乡镇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发展可进入性高的东中部地区,也是该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先区域。而西南部农业文化遗产主体资源("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小,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该区配合全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同胞不仅再创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相互了解的桥梁,而且也是与其他人民一起创造的新文化,是共同走向未来的重要动力与源泉。而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的主要机构,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物的宣传、研究、收藏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哪些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捉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新农村建设对实现该省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分析,对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黑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通县委、县政府通过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富民工程"抓紧抓实,生态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不仅使项目区粮食单产稳步提高、经济迅速发展,而且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循环,这为全县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客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雨中宏村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朦胧烟雨中的白墙青瓦、南湖画桥、亭前古树,使宏村成为"画里乡村"。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宏村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
李纬 《今日科苑》2012,(10):79-80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山西省大同县结合本县实际,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着力推动县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开展县域文化新"五个一"工程。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永不枯竭的发展资源。根据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结合湖北孝感"专署楼"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分析,较深入地阐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旨在提高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珍贵历史记忆和重要情感纽带,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影响力大、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教育机构,理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发展的主体,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作用为切入点来分析、探究高校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传播、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虎只有一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等都属虎的亚种.不过,名字中有"虎"的动物可就多了,无论是无脊椎动物,还是脊椎动物,不论是单独一个种叫"虎"的"独虎",还是整个科、属都叫"虎"的"群虎",都让这些动物沾上不少"虎气".  相似文献   

12.
睡虎地秦简是了解秦代的一部重要文献,它包含了秦代经济法律的具体内容。并且在许多法律条文中初次出现"计"与"廥籍"的记载。本文就《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计"与"廥籍"作以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3.
"森林大猫"——老虎是大型猫科动物,被称为"兽中之王",凶猛彪悍。同时,虎是十二生肖中最霸气的生肖。今年又到了虎当班的时候,从2月份开始,正式进入虎年。在虎年,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老虎,以及那些名字中带有"虎"字、个性十足的生物。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20,(9)
大多数文化遗产历经百年来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一个区域内极具特色化的民间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当今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本文提出要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加入数字化交互技术,以技术的力量来为文化遗产保护增添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坚持走"大农业"与"大旅游"相结合的路子,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农业发展进程紧密相连。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农村地区涌现出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坚持走"大农业"与"大旅游"相结合的路子,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农业发展进程紧密相连。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农村地区涌现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赋存环境背景特征,以及遗产构成的时间、空间与材质特征的观察分析,指出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总体处于不容乐观的情形。"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4个问题:(1)环境变化引起文化遗产的损毁严重;(2)风化剥蚀作用引起文化遗产的老化与病害一直在进行;(3)人类经济活动与过度旅游造成的破坏逐渐加剧;(4)战争与盗掘恶性破坏近年变得尤为引人关注。提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5条对策:(1)加强文化遗产共性病害与保护的国际合作研究;(2)充分发挥空间信息技术在遗产保护与监测中的作用;(3)加强文化遗产联合综合开发利用研究;(4)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文明新融合;(5)推动共同发展实现文化遗产自觉保护。"一带一路"建设要文化先行,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增强吸引力,形成一个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接在一起面向全球化战略架构的命运共同体,促进沿线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合作共赢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目的,阐述了保护传承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现状,分析了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图书馆参与保护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虎自远古来     
生肖轮回,牛去虎来.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伴生物,虎陪伴着我们的先民从直立人到智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信史之初一直延续至今.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虎既完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由"中国古猫"到虎的进化,也实现了从动物之虎到文化之虎的升华.其影响遍布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在精神世界里,有人奉它为本民族的文化图腾,有人相信它的护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虎的影像既鲜活于民间艺术中,也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习俗中;在文学叙事中,虎是通灵的动物,人可以化为虎,虎也可以化为人;在医学典籍中,虎骨、虎胆、虎睛、虎血等虎的诸多器官与部件都有着神奇的疗效……经过华夏文明的洗礼,虎已然脱胎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灵物.  相似文献   

20.
空间考古学是新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包含人类活动遗存与生活环境的人文-自然综合体,研究方法是空间信息技术在对这个复杂研究对象的应用研究中,有关考古信息获取、解释与重构的一个创新性过程,并通过建立"数字文化遗产圈"(Digital Cultural-heritage Sphere)实现三维动态的虚拟重建。在总结第487次香山科学会议"文化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研讨基础上,提出空间考古学6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1)遗址无损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2)空间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和监测研究;(3)考古遗址环境的数字化重建研究;(4)文化遗产空间数据存储与挖掘研究;(5)虚拟考古、虚拟再现与公众展示系统;(6)"数字文化遗产圈"(Digital Cultural-heritage Sphere)科学平台建设。对中国建设空间考古学的5项建议:(1)充分融合考古文博领域和空间技术领域的优势,推进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发展;(2)从学科体系看,当前空间技术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需要总体性布局;(3)对大型文化遗产亟需从全局高度开展"理论-技术-应用"的一体化攻关研究,获得对遗产本质的、整体的科学认知;(4)包含文化遗产信息的空间探测理论与方法、技术组合、技术适用性,以及自然与人类活动对遗产影响的评估与虚拟重建等重大科学问题需要抓紧规划落实;(5)加强空间考古学学科内涵与理论建设研究,利用我国文化遗产大国和空间技术的优势,创新"空间考古学"学科体系,抢占该领域的国际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