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艳 《教师》2014,(2):104-105
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以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与学前儿童的认识心理特征和情绪特征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
蒋燕玲 《今日教育》2006,(9):31-31,16
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般文学作品的特点,但它更是以具体的形象、艺术语言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它以激发幼儿的感情、情绪为最大特点,与幼儿认知心理和情绪特征相吻合。幼儿文学这些独特的特征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审美性原则。审美性原则是指在艺术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将审美的特殊性贯穿于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在贯彻审美性原则时应注意:①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具有审美性。教师必须为儿童选择富有审美趣味和意境的艺术作品以及符合儿童特点的教育形式,并从艺术本身的审美特点出发,使形式与内容相适应。②将审美教育寓于儿童的情感体验之中。在艺术活动各个环节、程序的安排以及教师引导方法的设计中,通过艺术作品激发儿童的积极情感,使其在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中产生情感共鸣。③将审美教育寓于轻松有趣、活泼快乐的艺术活动之中。这需要教师为儿童营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创设优美的、便于儿童参与和艺术创造的物质环境。  相似文献   

4.
艺术是人类在情感领域的符号活动,艺术通过形象表现情感。我们被自然、生活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象所吸引和感动就是因为我们在对象身上认出了我们自己的某些情感表现。外部事物各种形式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的美感是因为这些感性形象与人的内在情感存在相同的结构。艺术形式也存在着与生命形式相同的结构,各门艺术虽然有种种差别,但是它们存在共同的深层结构--生命的形式或情感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艺术情感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时时刻刻激励着自己、同时又渗透在作品中、感情着欣赏的一种情感。只要绘画作品中的形象、色彩、笔墨的感染力在,不管表现的情绪、情感千变万化,欣赏都会诱发产生类似的情绪情感,精神上得到陶冶,情感生活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的产生来看,语言学实际上是一门行为科学,它可分为科学语言 学和艺术语言学,科学语言依据的是客观性、逻辑性、推理性和抽象性;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在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中,情感始终作为一种心理体验而起内趋作用,它表现为理的直接关照,或是在情感的形象中的思考,它呈现为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正因为如此,所以,好的艺术语言读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穿过眼帘用心感受的。  相似文献   

7.
审美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达到人在实践中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是说,人通过这种发展达到三个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自然与人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是人类在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中的最高理想。   艺术代表的是最丰富的感性领域,最能发掘人的感性潜能。透过艺术的形式,使人的情感纳入理性的调节和升华。所以,艺术教育能使感性和理性得到统一。艺术离不开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艺术教育能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在艺术活动中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达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一方面,透过艺术…  相似文献   

8.
身体、审美与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审美体验的缺失是当前我国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今天的艺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压制和剥夺了儿童的身体生活,有意地将他们的身体与心灵、身体与世界割裂.要在艺术教育中找回儿童失落的感性身体,就应倡导儿童的游戏生活,激发儿童的游戏冲动;重视在各艺术门类中刺激和训练儿童的审美感官;关注儿童本体感觉的丰富.  相似文献   

9.
情感的表达使艺术成为必要,形式的创造则使艺术成为可能.儿童由于受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限制,往往通过艺术形式直接表达情感.儿童情感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经历了情感与形式浑然一体、自觉运用形式表达情感和进一步运用形式表达情感三个阶段,这是儿童主客体从互渗状态走向相互独立的必然结果.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不同阶段儿童情感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状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期的《朝阳沟》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人们视为豫剧现代戏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它较好地解决了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在戏剧创作上体现了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作者较成功地走了一条戏曲化、民族化的艺术之路,使作品保持了较动人的创作情感和活泼的艺术风格。它的民间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巧妙的艺术构思、以人物情感为支撑点、色彩斑斓的人物画廊、感性形象的渲染、质朴的艺术风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音乐的内容与文学、戏剧、绘画等那些大量地描述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情景的艺术门类不同,音乐所直接呼唤和激发的是情感与意志。表达情感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音乐艺术博大的情感魅力,使它成为与人的心灵最能直接相通、耐人寻味的一门艺术,人类的情感赋予音乐艺术无穷的生命力,并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色彩是极富情感的视觉因素,写生色彩的组合,能通过生理和心理的感应触动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情感。对比、统一、和谐是色彩美的基本要素。统一即"多"统于"一",或以"一"总"多",是色彩多样性的有序呈现,和谐便是这种统一所达到的效果,是内容与形式相称、主体与客体相融、感性与理性相通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教学中画面艺术的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媒体画面艺术是融合了感性与理性、思想与创意、情感和美感等的综合艺术体,其功效是使多媒体教学能产生完美的认知活动,整体提升教学境界。其具体体现在认知与教化、传播与沟通、情感的宣泄和净化等现象或过程中,促进知、情、意的交融,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曹艳 《小学生》2012,(11):75-75
舞蹈是众多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愉悦感官的娱乐作用、激励情绪的情感作用和审美的教育作用,在大众娱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儿童舞蹈正是这门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儿童的想象和联想,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情景,进而将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相结合,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儿童对它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渴求的心理,是儿童愿意接受的教育形式。通过儿童舞蹈的训练,能使孩子们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增强儿童的审美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从而促进儿童良好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感情交流为纽带,用美的事物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达到潜移默化教育目的的教育手段之一。以美育人,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教育性以及娱乐性,通过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激发人们的感情,使其达到认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目的,对人的一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多年来,我校以"小校园、大美育"和"注重美育、德育、艺术教育的内在联系,营造和谐美的师生关系。以美育陶冶儿童的思想感情,启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等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典雅艺术的美育乐园,一个勤奋探索、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课文本身很精彩,情感很浓郁,师生的期望值都很高,但就是没有高潮出现,总达不到所期望的那种境界,有时甚至索然寡味,死水一潭。原因何在呢?教者缺乏激情艺术是其重要因素。教学中不仅要有深厚的情感体验,以饱满的情绪、昂扬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更要有激发学生情感的手段和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一、要把握好声乐技巧中交融的情感因素 在演唱中,声乐技巧和情感表现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所以不可过分强调一种而忽视另一种。歌曲是将歌词和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声乐体裁,用演唱的技巧与情感的抒发来激发歌者与听者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唱歌者表现的情感、情绪、情境等才是歌唱的目的。其基本要求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原则是情感表达胜于技术表现,也就是说无论歌唱技巧有多高,都是在主动与主导的情感要求下发挥其功效,表达作品的情感才是最高要求与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其基础是审美体验。体验来自主体感性与客体负载的交融与契合。小学音乐教育,是以丰富优美的音乐作品为载体,发掘其丰富的美感,让学生经历感官的感受、情感的体验、艺术的鉴赏、情趣的提升的过程,进而达成陶冶性情、提高艺术创造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之目的,其基础性十分明显。这样分析我们似乎更加明了,小学音乐教育应指向对小学生音乐感性的唤醒,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等潜在的艺术灵性得以激活。蒋丽梅老师的《聆听〈摇篮曲〉》一课,以聆听名作经典而实现对小学生艺术感性的渐次唤醒,课虽朴实,但蕴涵的对学生审美体验的激发流动其间,或许能够给我们的艺术教育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明教育艺术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教育艺术的直觉性、暗示性、美感性、混沌性、创造性等五个特征,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形象、浸润、情感、整体、主体等五项原则,以实施教育艺术,增强教育的艺术性;最后分析了与教育艺术相关的教师、教材、环境等三项条件,以保证教育艺术的形成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常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教材真难教,总有一些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太远的话题。无论是课文还是作文,都是如此。”对此我总是微微一笑:“要是有电脑,能用多媒体,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当儿童的情感被激发,并产生愿意学习的愿望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