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简而言之,即“教是为了不教。”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境界,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对此,叶圣陶如是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换而言之,要实现不要教的目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以达到让学生自学的目的,贴近“教为了不教”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可见教师必须注重学法指导,要在交给学生“怎样学”上下功夫,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自求得之”之目的。怎样进行学法指导?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向课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标准答案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质疑问难,勤学好问,敢想、敢问、敢为、敢当。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相似文献   

4.
张梅 《西藏教育》2008,(8):29-29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提倡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我们今天不但注重教师“教”法优化,也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法优化,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古人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面我就把自己在教学中常给学生传授的“法”略做介绍。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传统教学论所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还是现代教学论所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都不利于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智慧。“完成教学转化”需要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之提供的思路是:为事而学、为学而教、学以致事。“为事而学”意味着为做事而学习,意味着学习做事,意味着做法决定学法。“为学而教”意味着为满足学生学习做事的需要而教,意味着教学生学做事,意味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事”意味着用所学去改造外在世界,意味着用所学来助长自身生命。  相似文献   

6.
教学之道在于“学”,“教”服务于“学”,因此,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即教学设计,也理应着眼并服务于学生和学生的“学”.然而,纵观当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乏存在着以“教”为核心,以“教”代“学”的现象,无视学生鲜活的生命个体及成长发展规律,或者教师单纯以自身经验之“眼”观察和评判学生,用自己的“想”代替学生的“思”.  相似文献   

7.
高红娟 《贵州教育》2009,(9):17-18,21
马卡连柯曾说过:“从”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教师的职责就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班主任工作是以班主任整个人格形象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是无字之书,也是无育之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究竟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即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以“学”法定“教”法,在引导学生如何自己去学,如何逐步学会学习,才是教学的根本。对此,我想以《一个人的遭遇》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论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以“教”为出发点来定义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尊严的维护,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师塑造的对象。所以师道尊严有时候异化成一种以等级、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本文试以“学”为出发点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助学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作为教师应淡化“学生纯粹是受教育者”的心态,自觉履行“助学者”角色。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先“教”,而后学生再“学”;师者“传道”在先,徒者“闻道”与“学业”于后。这必然导致学生所闻之道有“同出一辙”之感。如果教师“先教”,势必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很难突破的定势,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虽然有些教师会在自己“传道”的过程中会给学生一些启发,但这种启发是在已定的理论范畴基础上的启发。当然这对于理科的内容也许有一定的帮助,那么对一些有关人文学科,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以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教师以“授业”为第一…  相似文献   

11.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不教不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疱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本身就含有为达“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教师自古以来就担负着“传之以道,授之以渔”的任务,但作为学生如果一味地以教师所授之“渔”去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便会失却自己的个性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教者不应过多地把自己的所谓“方法”硬塞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积累之后,主动地去“找”,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本文探讨了以“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时间利用率”为标准的有效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策略的宗旨:“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欢乐。”真正作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落实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因此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为导而教、导为善教、教导结合三个论点展开论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文就阐述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5.
古人有云:“弱水三江,取一瓢足饮,多则无益;米粟万种,仅三餐裹腹,无欲为高。”无独有偶,举国上下,大兴宗旨教育之际,笔者身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当一日三省吾身,叩问自己的心灵是否偏离了清正廉洁的良性轨道。笔者很崇拜“树立淡泊名利,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报国、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常树廉洁之心,力行廉洁之事,争做廉洁之人”的思想观念及行动,时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并从学生的细微之处入手,  相似文献   

16.
写作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学”写作。“教”这一行为就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这一行为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文的个性化,源自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所以,个性化的“教”是个性化的“学”之前提,个性化的“学”是个性化的“教”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是为了不教。”因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重任。如今,“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教师的理念应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这意味着教师本身的素质要不断地提高,在工作和学习中做到充电放电两不误,并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艺术、技巧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多读、多练、造就能力”,是诸多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严格训练之措施中最基本的一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的“学”是主要变量,教师的“教”只是起“导”的作用。叶老说得好:“阅读是自己的事。”……“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真能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21页)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进程中,要以自己为主体,认真地自觉地读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要提高“导”的艺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大纲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审视小学数学改革现状,开宗明义明确提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观点。这个观点强调教师的角色要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转变:“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要让学生获得“渔之技”、“学之法”,教师必须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导”的技巧和艺术,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正如叶圣陶所说:“导是更高级的教。”因此,教师要研究“导”的艺术,做好“导”的工作,从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