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六年制语文第五册《雨》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的是雨中之景。在这段文章中,作者连用五个比喻构成比较特殊的比喻句,有的本体意思含而不露,有的喻体形象又耐人觅踪,教师分析教材时,透彻地了解这些比喻句的生动内涵,对于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大有益处的。1、“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象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如果单从  相似文献   

2.
事有凑巧,我同一天在两个年级的语文课上看到了一道相同的练习题:一年级教学《日月潭》(二册21课),由于课文中有一句话——“一边象圆圆的太阳,叫‘日潭’,一边象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于是教师设计了用“象”造句的练习。五年级教学(《凡卡》(十册19课),也因为课文中有“它身子是黑的,象黄鼠狼那样长长的……”一句话,教师也要学生用“象”造句。同一个“象”,两个年级都要求“打比方”,造出“什么象什么”的比喻句。课堂练习时,一年级学生虽然经老师反复指点,但造句是那样的吃力。除了说“共产党象太阳”这样的现成话,其他就说不上什么;而五年级学生未经任何启发,许多比喻句即脱口而出。相差四年的两个年级进行着同样要求、同样形式的练习,这在数学学科大概是不会有的,而语文课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复劳动?翻阅这两篇课文后的练习题,才知课本上本无这样的练习,原来是教师自行设计的。教师从学生实际出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含有“如”、“象”、“好象”、“仿佛”、“一般”、“似的”之类词语的句子,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象字句”。“象字句”情况很复杂,有的是比喻句,有的是非比喻句。据笔者初步统计,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非比喻“象字句”多达二百一十余例,远远多于表比喻的“象字句”的数量。但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对“象字句”的非比喻形式往往注意不够,甚至把“象字句”与比喻句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失误。本文力图对“象字句”的各种非比喻形式作一番整体的考察,以抛砖引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喻“象字句”大致有七个大的类别。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常把比较句和比喻句混淆在一起,张冠李戴。例如①“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象秋天似的凉爽。”(高中语文第二册267页“思考和练习”四.1)统编教材把这句话当作比喻句;②“夏日登山,钻进深深的岩洞,一阵寒气袭来,身上的暑气顿消,立刻使你感到秋天似的凉爽.(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190页第1小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教参把①和②都当作比喻句。其实①和②都不是比喻旬,而是比较句。人  相似文献   

5.
先看下面的例句: 1.这好象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初中语文第六册《变色龙》) 2.近几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象会说话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书,以及微型的书等等。(初中语文第六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象”、“好象”等词,但都不是比喻句。因为第一句中的“好象”表示对事物的推测,第二句中的“象”表示举例说明,都没有比喻的意思。“象”,“好象”只有作比喻词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小语二册21课,《日月潭》是一篇介绍祖国美丽河山的常识性课文。全文以“美丽”为主线,用浅显的文字描绘日月潭的湖光山色。通过本课的学习,除了要求学生学到有关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外,还要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教育。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我认为除了要以识字为重点,完成规定的识字任务外,还要加强词句训练,特别要充分利用课文比喻句较多的特点,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初步认识这种修辞手法。《日月潭》有四处用上了比喻。“日潭象  相似文献   

7.
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里的两篇散文中有这样两个比较特殊的比喻句:一句是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作者在描写荷花的香味时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另一句是在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峡》中,作者写道:“突然是绿茸茸的草阪,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这两个比喻句和我们通常讲的比喻句比较起来,有其特别之处。传统的语法修辞书对比喻所下的定义认为,所谓比喻,就是为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第八单元安排了三篇说明文,这三篇说明文各具特色……其中《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说明方法耐人寻味。一、比喻说明,具体形象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句,其作用不尽相同。第一个比喻句主要是扣住了“美丽壮观”这一特点;第二、三个比喻句  相似文献   

9.
略谈比喻句教学福建蒋大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喻”是最先接触的、出现最多的修辞手法。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从第三册开始直至十二册都提到比喻教学。从阅读的角度看,比喻是用具体、熟悉、浅显的事物“打比方”,借以说明与它性质不同的、抽象的、陌生的、深奥的事...  相似文献   

10.
比喻,通俗讲就是打比方。用具体的、形象的、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描写不同质的、抽象的、生疏的事物;运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句子叫比喻句。有的学生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有的带有“像”“似”“仿佛”的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相似文献   

11.
全国语文统编教材高中一册80页第二题:“在用比喻的描写句下面划线,要求:判断正确;比较用比喻和不用比喻的表达效果。”其中3小题:“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教参说是暗喻。我认为不是,它根本不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12.
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深深地被一种现象所困扰——学生抄袭作文,即使是当堂作文,也很难避免。因为有些学生事先背好了范文,往往能临场套上。笔者不久前让初二两个班的学生在课外写一篇题为《记生活中一位可敬的人》的作文,结果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抄袭。有的写“我”送素不相识的盲人爷爷回家;有的写售货员阿姨顶着暴雨推车卖菜,方便群众;有的写清洁工阿姨起早贪黑地一丝不苟地工作;有的写奶奶对“我”元微不至的关心……写这些内容本来是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造这样的“比喻句”:①“这个人我很熟,好象在什么地方见过。”②“我象妈妈一样爱劳动。”③“小红的妹妹长得象苹果一样圆”等。许多学生认为以上这些句子就是比喻句,因为句子中有“好象”“象……一样”的词。其实,他们对什么叫比喻句还没有真正地理解。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弄清楚比喻句的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我们必须向学生讲清楚四个问题:1.比喻句中必须有两类事物,如:“老师象辛勤的园丁教育我们”。如果句子中只出现一类事物,就不是比喻句,前面举的①②两例讲的都是同一类事物(人、  相似文献   

14.
一、举一反三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上必须适时地引导学生品味教材中的优美句段,围绕这些“样本”进行扎扎实实、形式多样的训练《。美丽的武夷山》第2自然段中有个句子“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它既是排比句又是比喻句。孩子们单纯地写排比句或比喻句都较容易,但二者兼有,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个难题,为此,我将该句式的仿写训练分成了两个层次:1.提示性补充。出示半成品句子,给学生一些提示,打开他们的思路。例如:天上的云变化多样,有的像_______,有的像_______,有的像_______,有的像_______。…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据《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张寿康同志的《说结构》一文中说:“比况结构从意义上说有同类事物的类比和不同类事物的比喻两种类型。”照这个说法推理,除了同类事物相比不是比喻外,其余用了“象”的句子是不是都是明喻呢?如果不都是,该用什么办法来区别呢?例如:“街上的柳树象病了似的。”“整个老城象烧透了的砖窑。”这两句是比喻句吗?  相似文献   

16.
学习《一面》中的比喻,既要把握比喻状物绘景、摹态传情的表达功能,又要注意它与非比喻句的区别,掌握区分的方法。《一面》中的比喻有多种表达功能: 一、状物渲染气氛。例如:“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作者用“烟”、“地窖”分别喻写细雨和店堂,渲染出  相似文献   

17.
“象”在现代汉语中,属动词性,有时也用于副词,作状语用。“象”字出现的句子,常常表示比喻,但也并非全表达比喻意。也有一些表示“形容、揣度、举例、比较、判断”等意。这一类“象”字句,常常使学生感到疑惑,不知是不是比喻句,现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比喻句辨识     
在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把非比喻句误认为是比喻句,原因是这些句子中有可以作为比喻词的词语。其实,含有这类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 只要您仍旧爱我,无论怎样,我一定象从前一样地用功。(十册《小抄写员》) 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  相似文献   

19.
[教例] “船夫一手扶一把既像橹以像舵的尾桨”这个句子到底是比喻还是比较?在上《三峡船夫曲》一文时,我班学生对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认为是比喻句,因为可以找到本体“尾桨”、喻体“橹、舵”和联结词“像”。有的学生却认为“尾桨、橹、舵”是一类事物,属比较关系。学生们各抒已见,争执不下。于是我就请大家查词典,同学们从《汉语小字典》中找到了比喻的定义:“比喻即打比方,用有类似点的浅显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比较深奥的道理。”理论依据找到了,但由于学生们对定义理解的角度不同,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摆出了我的观点,对比喻作了具体的阐述:“比喻有两个重要点:第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小语12册360篇课文中,出现比喻句1000句以上,平均每课3句。可见比喻句教学是小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像”字句中,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比喻,又是比喻句教学中的难点。下面介绍两种科学简便的区分方法。 一、条件辨析法 构成比喻句有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