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的想法有时确实令人难以置信,有时跟老师的预设答案相距甚远。这时,不妨耐心地听学生把话说完,也许他们的话有其客观合理性。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时,有这样一个片断:我出示“52-49=”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算出来,并说出算的过程,方法越多越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学生很快得出:59-49-7=3、52-40-9=3、50-49+2=3、52-42-7=3、52-50+1=3等多种口算方法。我正感到满意想“收兵”时,又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还有…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听了一位老师执教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23-8”。教参的要求是抓住“退位”问题讲解:个位上3减8,不够减,应从十位上退“1”,和个位上的3合起来是13,13减8得5;十位上2退去1得1,合起来是15。为了实现教参的意图,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课始,教师出示了一道口算题:23-2,学生很熟练地答了出来,教师随即将减数“2”改为“8”,问小朋友:“23-8=?”小朋友无法回答。教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减数‘8’比被减数个位上的‘3’大,怎么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问题。”课堂教学很快进入下…  相似文献   

3.
黄奇林 《湖南教育》2002,(22):45-45
一、进行比较训练,诱发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比较法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有些数学知识,表面很相似,学生容易混淆,如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学生往往分不清,教师此时可引导学生把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即“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例:解方程解不等式3-3x=2x+18,3-3x<2x+18,-3x-2x=18-3,-3x-2x<18-3,-5x=15,-5x<15,x=-3。x>-3。通过教师的对照讲解,加上学生比较这一思维活动,学生对不等式基…  相似文献   

4.
顾梅 《生物学教学》2006,31(8):14-15,38
哈佛大学的名言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方,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需要教师导答。导答,就是启发诱导学生回答。“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更加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最充分地实现他们的价值。教师在课堂中要有问有导,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5.
彭文艺 《湖南教育》2002,(17):47-47
小学《数学》第四册第50页例题10:360-70=?属“口算退位减法”,可利用小棒进行教学。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将10根小棒做1小捆,10个小捆做1大捆,共准备3大捆6小捆小棒。上课时,教师提问:“从360根小棒中拿出70根,怎样拿?有几种方法?”学生们立刻认真地操作,摆弄一会儿后,纷纷举手。教师让几位学生上讲台边讲边演示。生1:先拿出6小捆,再解开1大捆,拿出1小捆,共拿出7小捆,也就是70根,剩下2大捆9小捆,共290根小棒,得出360-70=290。生2:先解开1大捆,拿出7小捆,也就是拿出…  相似文献   

6.
一、联系生活实际,教会学生解决方程中的疑难几年来,在解方程教学中,学生感到特别难理解的是“x”在四则运算中能否合并为一个数,尽管把其中的算理说得十分的透彻,一些学生计算起来同样还是非常糟糕。比如:x×7=412,这个方程中的“x×7”根据乘法的意义是表示7个x相加,合并后应为7x,学生容易理解,很少出现错误;又如:x÷7=412,我让学生把“x÷7”转化成x×17(六年级学过分数除法)也能理解。可是在加、减法中遇到“x+7=412”这样的题,就不行了,解这个方程时学生由于受乘法的影响,常常会把“x+7”合…  相似文献   

7.
发散性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其思维活动方式是为散的、辐射的、扩散的。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到小学听课,学生心算7+7+7+4+7+7+7=46,并解释说,7 7=49,其中第4个7买际是4,所以49-3=46。他称赞说,这就是创造。因此,创设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教学情境,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将例题条件提供,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  相似文献   

8.
一、复习导入复习10减几、十几的数的组成,作好“破十”的知识准备,提出问题,引起新旧知识矛盾冲突,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心理准备。复习过程设计如下。1.教师提问。(可插放音乐)10-9=10-8=10-7=10-5=10-6=2.教师演示:左手拿9根小棒,右手拿2根小棒,问学生一共是几根小棒?学生:9+2=11,共有11根小棒。教师:怎样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小棒?学生:从2根小棒中取出1根与9根小棒凑成10;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1个“十”与一个“1”就组成11。教师按学生…  相似文献   

9.
沈长虹 《广西教育》2013,(34):61-61
在语文教学中,“理答”是指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分析和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正误。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理答”意识,而且要有“理答”的技巧和策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教学对话的有效与高效。  相似文献   

10.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都熟悉如下带框框的图:这是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关于“2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中,各种版本的教材经常选用的看图列式题目。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指导学生列出算式1+3=4和6-2=4,要是学生列出其它算式如:4-1=3和4+2=6,此时准会有一些老师义正辞严:错!特别是在讨论后者那带虚线框框的题目时,有的教师竟打出“依纲靠本”的旗号解释说:如果那个框框变为实线()时,才可以列式4+2=6,用了虚线的框框()就一定要列成减法式子。如果这样的解释符合课本意图不算错的话,那么使…  相似文献   

11.
李玉苹 《云南教育》2002,(10):31-31,32
课堂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在学生答问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做正确引导,即教师对学生进行“导答”。“导答”是对学生思维的“导”,而不是“牵”,“导”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思维是以学生的思维为前提的;“导答”是教师的“点拨”,而不是“越俎代庖”,教师要想办法指点迷津,让学生由“山穷水尽”转到“柳暗花明”。一、铺垫问题的背景提问时,如果不做好背景铺垫…  相似文献   

12.
考点五: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综合题此考点是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其他代数知识融为一体,考查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例7求使方程组x+y=m+2,4x+5y=6m+ 的解x,y都是正数的m的取值范围.解:解方程组x+y=m+2,4x+5y=6m+3 得x=-m+7,y=2m-5 由于它的解为正数.∴-m+7>0,2m-5>0 解得m<7,m>52 即52<m<7.∴当52<m<7时,原方程组的解都是正数.考点六: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应用问题例8“五一”期间,某校由4位教师和若干名学生组成的旅游团,拟到国家4…  相似文献   

13.
沈小英 《教学月刊》2006,(11):24-25
问题教学是初中社会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问题教学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问、学生答。能回答问题固然是能力的体现,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遗憾的是,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常常是单一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往往只关心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这种“生从师问”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习心理,无疑是消极被动的,很难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在初中社会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思想,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具体可实行以下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丁金达 《职教论坛》2002,(10):31-31
一、应用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新知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把教材内容改编成一系列问题或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去发现新知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结论。例如,我在教学棣美佛定理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方运算怎样进行?有何规律?请你按下列步骤进行探讨(设z=r(cosθ+isinθ))1.利用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计算z2=z3=2.由此推测zn=3.怎样证明你的结论?试证明之。4.从你的结论中可以知道︳zn︳=zn的幅角=请你把这两个等式表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苗苗 《良师》2003,(12)
“盈亏”问题应用题,如按一般的思路分析,很难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若根据题中的“相差”关系,往往可以发现这类题的解题规律。例1把铅笔分给若干个学生,若每人分3支则余7支;若每人分5支则少9支。问铅笔有多少支?学生有多少人?解:因为每个学生多给铅笔5-3=2(支),铅笔总数相差7+9=16(支)。所以学生人数16÷2=8人,铅笔支数为3×8+7=31(支)或5×8-9=31(支)。规律一:有余加不足,除以每人分物之差,得人数。例2有练习本若干,分给许多学生,若每人分8本则差105本;若每人分5本则差…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拓宽“例题”解题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学例题时,为了防止学生走入只会模仿范例解答习题的误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参与到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去。如教学“12-8”,在学生学习了课本中“想加法算减法”的基本方法后,鼓励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学生结合观察实物图和操作小棒,又想2002年第1、4期出了3种方法:由于经常这样训练,在学习“时间的简单计算”…  相似文献   

17.
有些问题初看上去很复杂,但借助于我们刚学过的方程作工具,则会变得十分简单.现举几个用方程作工具,快捷解题的例子.例1在多项式ax5+bx3+cx-5中,当x=-3时它的值为7,当x=3时它的值是多少?分析:当x=3时,原式=35a+33b+3c-5,因为需求出35a+33b+3c的值,不妨设为y.当x=-3时,有-35a-33b-3c-5=7,即-y-5=7,∴y=-12.∴当x=3时,原式=y-5=-12-5=-17.例2父亲34岁,儿子7岁,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10倍?分析:这道题用算术方法是很难思考的,我们用…  相似文献   

18.
·课例·老师借助演示 ,讲授例题 :“有7个梨放进3个盘子里 ,每盘装几个 ?还剩几个 ?”并列出了算式 :7÷3=2(个 )……1(个 )。接着 ,教师添加1个梨后 ,问 :“现在每盘装几个 ?还剩几个 ?”学生又列出了算式。接下来 ,教师又把梨的个数改为9个、10个、11个、12个、13个等 ,让学生拿出纸梨学具 ,分组操作讨论。然后 ,各组向全班汇报结论 ,教师把所有的算式板书如下 :7÷3=2……18÷3=2……29÷3=3……010÷3=3……111÷3=3……212÷3=4……013÷3=4……1师 :根据上面的算式 ,你们能…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能力培养外,教师还要挖掘教材内容,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为新世纪造就一代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现代发现意识 教师今天创新性的教学,就有可能帮助学生明天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挖掘教材中能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通过各种渠道的思维训练,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7的乘法口诀时,引导学生得出 7 ×1= 7, 7×2=14, 7×3=21后,教师不再讲解…  相似文献   

20.
一、求异中创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 ,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 ,让学生从不同途径 ,不同角度积极地思考问题。例如 :在学生掌握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后 ,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一条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如果改围成一个长9厘米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了如下的解法 :(8×4-9×2)÷2=7(厘米 ) ,8×4÷2-9=7(厘米 ) ,8×2-9=7(厘米 )。教师对各种解法都给以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