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茅盾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从小便形成理性看待的问题的能力和养成理性分析问题的习惯,这一能力与习惯贯穿于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尤其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理性痕迹更为明显。他的小说由于理性思维的深度参与,往往取材宏大、深广。理性思维模式同时也使得他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奉行“主题先行”模式,并且在小说的结构模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描写等方面也突出了强烈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2.
小说创作有主情说、主智说两种倾向,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小说的审美规范。只有情感,那不是好小说,或者构不成小说;只有理性(主智说),那恐怕就是议论文了。小说应该是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所谓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是指情感产生于理性,制约于理性,理性以情感的形式得以寄托、显现,它们既对立又依存,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于小说,促进小说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主义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创作过程中表现出过渡性并呈现出反叛性特征。其一,反叛经典现实主义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只注重个体的或细节的真实。其二,新写实主义小说反叛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拒绝作者主观情感介入。其三,新写实主义小说反叛传统悲剧观念,注重发掘人物个体性格因素对其命运的影响。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不足之处是:淡化了文学的社会价值观念;人物失去了典型意义;小说创作流于自然主义的描写倾向。新写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是回归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4.
纵观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我们发现沉沦意识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这种沉沦意识,既具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原发情境。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轰动当时,波及后世,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某种参照的可能。白先勇的小说中,无论是情感的呈现、心理的刻画,还是行为的展示中,都带有了浓郁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心理分析小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也在我国出现了。周作人最运用心理分析理论来阐释学现象。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首开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先河。 但真正专心致于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是活跃于三十年代坛的施蛰存和穆时英两位作家。四十年代可说是我国心理分析小说的鼎盛, 涌现了一大批象路翎和张爱玲这样卓有成就的心理分析小说作家,最后发展到作家无名氏,则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史上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6.
小说心理学是李渔首创的,小说心理学在创作中的广泛运用是李渔小说的一大特点。李渔小说从作到读进行全面的艺术心理关照,这就便得他的小说不仅能满足作自身的创作目的和愿望,而且也满足了读的心理愿望,特别是李渔对读心理的三个“发现”,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带有极强的民族性特征。李渔对小说心理不宾发现是他小说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李渔对小说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一方面主要以诗歌创作和小说制作为视野,剖析了学创作中的“心理距离”的运作机制,认为创作主体与现实主体、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对诗歌制作的情感和想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调节作用,对小说制作的整体风格、叙事结构和语言风貌具有一定的潜在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又以“心理距离”为视角,观照中国当代诗歌小说创作史,揭示了当代诗歌创作主体对心理距离把握上的前后不同的特征,揭示了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心理距离由小到大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小说诗学是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注小说中的一切是怎样(how)被小说家写出来的。从小说诗学角度分析《安德鲁斯先生》,在其形式层面可以看出作者福斯特的象征手法的绝妙运用,以及“牵手”在文中体现的情感物化现象,他们都帮助福斯特捕捉到了期望之外的希望,人道主义的创作哲学使得他能够超越其创作极限,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的诸多创作主题此消彼长,又相互杂糅,相互渗透,在个别文本中不同的创作主题甚至相互依存,使得乡土小说呈现更加扑朔迷离的姿态。而作为社会最敏感的文化神经的乡土小说,其基本创作主题还是清晰可辨的,其中以理性的批判、自我意识觉醒的书写、现代农村探索精神的谱写、乡土家园的回归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王青 《文教资料》2010,(30):6-8
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末清初的一种流行小说样式。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具备超凡的才学和胆识,是对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和超越。这些全新女性形象,既反映了明代以来的尚情思潮,又承载着落寞文人对女性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包括知识超越和价值超越。这种哲学观有多方面的意义:即统摄各种典型的哲学类型而避免其他哲学观的局限;对许多哲学问题进行合理定位;重新审定发展哲学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人的自觉性存在和主体性存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人所固有的开放性、创造性和超越性为生命的完善奠定了现实基础。终身教育正是基于有限生命的无限发展,关注生命超越性的存在,体现生命全面性的发展,实现生命的可持续性,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实现人的生命意义,凸显生命的主体性,促进人的生命完善。  相似文献   

13.
政治合法性基础奠定在超越性的秩序之上,是传统政治文明的共同标志。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则是以合理性为基础的政治合法性的确立。理性的片面扩张是现代社会政治危机的重要根源,以公共理性重建合理性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致思道路。  相似文献   

14.
德育超越论奠定了将“超越”作为德育之本职的理论基础,但它在逻辑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对立起来,从而导致它在回答超越的内涵、超越的对象、如何实现超越这三个根本性问题时存在不足之处。究其根源,在于研究者对社会转型期层出不穷的“假丑恶”现象和软弱无力的德育现状极度失望,由此导致了否定现实世界的极端思想。德育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而是对德育自身的否定;超越的对象不是整个现实世界,而是现实之恶;实现超越的途径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联系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德如 《教育研究》2006,27(12):72-78
价值取向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就是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对课程文化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主体性、多维性、结构性、生命性、超越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品质。保持必要的张力,追求主体性发展、科学人文性、生态课程观、和而不同、课程理解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选择。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生成通过反思性尝试、规律性把握和创新性超越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从伦理现实与世俗超越,感性包容与理性独尊,淡然宁静与积极进取等方面对基督教与儒教与道教的分析比较中,可见中国文化注重感性的内在世界,崇尚淡然处世;西方文化注重理性的外在世界,崇尚积极进取,是有其宗教文化的历史渊源的。  相似文献   

17.
胡适对科学的推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了胡适倡导的科学精神及其如何以此作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分析其利弊得失,论述了民主与科学的关系,并肯定了理智反省在文化超越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复杂性科学的一个总特征是对传统还原论持批判态度,并且试图通过建立复杂性范式来超越沿用了数百年的还原论.所谓超越就是既要包容又要突破,所以复杂性研究对还原论的超越要理解为对传统还原论的适用范围作出合理的限制,既要打破还原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话,又要充分运用其合理的因素,而不是采取彻底抛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有效教学是人们对教学的目标期待。从适应与超越的维度来看,有效教学既要适应同时又要超越现实社会和人之发展的双重需求,在两者的矛盾中寻求合理张力,高度达成有效教学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社会行动取向公民教育课程是对社会科"传递公民资质模式"、"社会科学模式"与"反思探究模式"以往三种教学传统的超越。这一取向以"理性正义,感性关怀"为核心理念,体现出以下特色:课程内容上具有意义性与挑战性,课程组织上具有渐进性与统整性,课程实施上具有主体性与持续性,课程评价上具有反思性与整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