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吃苦与成功     
大卫 《新读写》2010,(4):16-16
吃苦是一种美德,好像一个人没有吃过苦,就没有来到世上一样。平时不说挣钱,而说苦钱——苦在这儿作为了一个动词——而在平时,它却穿着名词的马甲。  相似文献   

2.
刘妍 《现代语文》2004,(11):34-34
在人类所品尝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因而最富有哲理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性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强烈最原始的抵抗。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大都是苦难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叫“吃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极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  相似文献   

3.
苦的感悟     
在人类所品尝过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因而最具哲学意味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性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顽强最原始的抵抗。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儿,大都是灰暗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对‘吃苦”;生活困难叫“穷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极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是人生之逆旅,苦是漫漫之长夜,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避之惟恐不及。然而,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传统历来非常重视吃苦体验和吃苦教育。古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说的;又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从家国兴亡的角度说的。总之,只要吃得苦中苦,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迈不过的难关。无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要能吃苦,  相似文献   

5.
据200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内不少城市同时刮起了一股在青少年中打造“未来精英”之风;与此同时,宁夏的一个“吃苦夏令营”却因报名人数太少而不得不取消。对此,很多人认为这种“精英”之风不可助长,理由是孩子的吃苦精神最重要,应该让他们多去参加“吃苦”夏令营。可是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过去我们往往把“苦”看得很狭隘,以为山寨乡间才有苦,于是发动声势浩大的运动,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砥砺意志,锤炼灵魂。后来国人才觉悟到,人生处处有苦难,平凡的岗位上也有难念的经,何必靠“上山下乡”来折腾自己。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  相似文献   

6.
妈妈说,要把我送到农村去“吃吃苦”。其实我们读书也已经辛苦了,整天没得玩。农村在哪里?不知道。农村怎样?更不知道。反正听说农村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苦,一个是空气新鲜。——一个学生说的话你们城里人还看得起我们,我们真高兴,乡下人见识少,不会说话,只晓得心里把你们当亲人……  相似文献   

7.
说“苦”     
人们常说人生五味:苦、辣、酸、甜、咸。“苦”字当头,统领了生活中的各种感触。苦有苦的独特之处,没有苦做参照,就衬托不出其他多种多样的滋味了。至于“苦尽甘来”等则一步步从味觉领域提升到人生境界了。我自小与苦做伴,吃了不少的苦头,现在也就不怕吃苦,甚至颇爱吃“苦”。今天就和大家谈谈我熟悉的几种“苦”。  相似文献   

8.
家教信息     
请家教教“吃苦”请家教,不要求辅导功课,只希望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前不久,山东师范大学教科院的一名学生接手了这样一个家教。请家教的韩女士说,她女儿今年十岁、上小学四年级。因为工作忙,她专门教育孩子的时间很少。而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活在“蜜罐”里,不知道“苦”是啥滋味,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或不愉快的事情,就可能做出令家长措手不及的事。她请家教,  相似文献   

9.
时下社会上兴起了一股要孩子“吃苦”的热潮。于是,“吃苦夏令营”“吃苦冬令营”也时髦起来。然而为什么要吃苦,这苦该怎么吃,人们是否仔细想过呢?  相似文献   

10.
以“苦”为师滦南县,桑惠林参加自考,不仅以"师"为师,以"书"为师,我看还要以"苦"为师。以苦为师,即在自考时,肯于吃苦,并从吃苦中学到"真知",道而实现"成才"的理想。说到自学,本身就是个"苦差事"。自考者须在别人或去舞厅、或搓麻将、或看影视、或串...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三象     
尼采以骆驼、狮子和婴儿比喻人生的精神阶段。骆驼、狮子好懂。骆驼,言其吃苦负重。人们总能看见“沙漠之舟”在干旱荒苦的沙漠戈壁艰难跋涉的形象。尼采以为人生先吃得苦,这很像中国古代儒家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国民间亦有劝孩子小时要学会吃苦的俗谚:“小时不晒背,老时必受罪。”少时吃苦,经历一些坎坷,强身健体之外,更强健“心志”,及至长时,遇到波折不至于脆弱。骆驼,是强者人生的第一台阶。狮子之凶猛,也是人生之不可缺。骆驼最能吃苦,但不能厮杀。即使遇上狼一类的敌手,往往也难逃厄运。人生遇…  相似文献   

12.
蔡波 《中国德育》2004,(6):36-36
俗话说“吃得苦中劳,方为人上人”;又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吃苦,是成功必经的过程,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埋头苦干、勤劳苦作、寒窗苦读、刻苦磨炼;如果不经过苦读、不经过苦学、不经过苦练、不经过苦磨,是不能成功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吃苦就是吃补。  相似文献   

13.
读书与活着     
1.读《苦斋记》有感 苦在左,乐在右;苦在上,乐在下;苦在前,乐在后。苦乐之间,并非那么遥远。 那些与苦有关的名言或是谚语从未淡出过我们的视线:“不吃苦中苦,难熬人上人”,或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人上人”固然光鲜,而背后的苦鲜有人知;金榜题名时固然令人羡慕,也同样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时的我们太相信万物均有捷径可走,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前提--苦。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推崇“吃苦教育”.反映了一种教育的无奈和无力。生活本来就有苦有甜.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从中获得教益和锻炼。那么,为什么有些家长们还要送孩子专门去接受“吃苦教育”呢?这涉及独生子女时代的种种教育误区,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15.
其实,“行走学校”的教育模式就是“吃苦”。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我们的老祖宗说得太多了,国外的例子也不少,该孩子经历的事我们不要阻挠,该孩子吃的苦,我们不必心疼。其实,只有经历过了“苦”,孩子才能吃出“甜”,也才能珍惜“甜”!让孩子吃一点苦,好!$重庆忠县拔山中学校@张绍明  相似文献   

16.
<正>【苦里回甜不正是我们的青春么】苦也许是我们最不喜爱的一种味道。点菜时,我们会略过各种带有苦味的食物,苦瓜、苦菜,苦笋……有那么多更美味的食物,我们为什么非要去选择吃苦呢?太多时候,我们因为总是绕开苦味,而忘记了吃苦的味道。每天泡在蜜罐里的青春,在面对挫折时就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7.
欢愉     
欢愉鹤壁市孙水源正因为人间有很多苦难,才出了个大慈大悲、专司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菩萨。然而,历来人们对孩子的要求却苛刻得多:“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头悬粱,锥刺股”……透过十年寒窗,我们看到了一个偌大的“苦”字。解脱孩子!救救孩子!于是便有了“...  相似文献   

18.
我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少年时期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依我看,“少壮不享乐,老大徒懊丧”至少也是成立的。倘若一个人在少壮时并非因为生活所迫而只知吃苦,拒绝享受,到年老力衰时即使成了“人上人”,却丧失了享受的能力,那又有什么意思呢?但是,快乐不应该是单一的、短暂的、完全依赖外部条件的,而应该是  相似文献   

19.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地方,是我心中珍藏已久的一个教育梦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十年寒窗苦”,似乎自古以来读书就与苦联系在一起。“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这些古人读书的经典事迹,作为激励寒门学子刻苦学习的案例,无可厚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也没有异议。虽然当前如孝感一中高考备考集体打吊瓶的事件还在愈演愈烈,但我们  相似文献   

20.
谈谈读书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训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就要吃苦,不吃苦就不会取得好成绩”.难道真是这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