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经历了从任命制到聘任制的变迁。职称制度作为高校师资管理的核心制度,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看,其结构变迁的方向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制度的影响,并与教育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博弈结果密切相关;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历史变迁产生了“制度锁定”的路径依赖,延滞了制度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打破行动集团的博弈均衡,突破历史否决点,才能实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转变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野 《教学与研究》2005,1(3):52-58
国际制度研究在早期阶段具有形式或法律的制度主义的深刻印记,在研究方法上属于旧制度主义的范畴。行为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国际机制”概念的提出为新制度主义取代旧制度主义创造了学术积累上的必要条件。当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新制度主义,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就解释行动的基本逻辑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属于“预期结果逻辑”,社会学制度主义则属于“适当性逻辑”,但就历史观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认为历史总是有效率的,历史制度主义则将无效率的历史带入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制度史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到20世纪又形成了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史学。制度史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逐渐赋予了“制度化”在历史过程中的动力学意义。考察制度史和制度经济学有关研究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到历史发展观由进化的直线发展观向非线性发展观的变迁。比较人类曾经有过的进步史观、循环史观和倒退史观,可发现只有进步史观是历史过程本质的反映。围绕人类历史的进步发展,先后形成过进化论的单线发展观和多线发展观的理论模式,但根据当代科学的发展,非线性才是对进步史观的最佳解释。在非线性历史发展观中,“制度化”有着特殊的态义。从非线性的角度说,“制度化”乃是历史发展道路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政党制度受到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影响而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两党制是西方社会最典型的政党制度,而两党制最典型的代表又是英美两国,因此,首先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英美政党制度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英美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了解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以文化和历史为基础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的。然后通过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对比英美政党制度与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指出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不仅是由我国历史条件决定的,而且更是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决定的,这对坚持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培养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及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建设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审视我国课程监控制度的发展进程,需要明确:课程监控制度究竟来自何方?现在身在何处?又该何去何从?课程监控制度从教育督导制度、教育教研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的历史雏形到建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的现实发展,其趋势必然是建立明确的课程监控制度。  相似文献   

6.
教研制度在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把握教研制度的变迁历程及内在逻辑有助于进行教育制度创新。借助历史制度主义对教研制度历史变迁逻辑进行检视,可得出如下结论:从结构分析范式来看,国家制度背景决定了教研制度的走向;相关变量制约了教研制度的发展;主体行为与教研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制度的演变。从历史分析范式来看,教研制度具有路径依赖性,并通过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方式进行自我强化;教研制度规范化是其"历史否决点",在此之前,政治因素是其突变式变迁的关键否决点,此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则是其渐进式变迁的重要否决点。  相似文献   

7.
制度演进论对制度变迁有较强的解释力。借用制度演进论的历史逻辑起点、路径依赖、制度互补等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高考制度变迁。作为大规模统一考试制度.高考制度的历史逻辑起点是科举制度;附着于高考制度之上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高考路径依赖的根源;自主招生是统招统考的互补性制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演变脉络的审视,可以发现整体性分析制度变迁动力是正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提炼出环境与观念、法治与权力结构、关键节点与行动者、制度稳定与变革循环等主要因素,以建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多元动力分析框架,由此发现:环境与理念变化综合性驱动制度变迁,宏观法制与权力结构变化主导性驱动制度变迁,历史关键节点及行动者选择变化加速性驱动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变革变化则循环性驱动制度变迁;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动力变量遵循各自的制度逻辑展开互动,共同推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9.
历史制度分析不仅仅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理论进展,也是政治学中"新制度主义"的前沿领域,同时,它还是社会科学领域新兴的一种研究方法.其方法论特征主要有:(1)"历史是重要的";(2)制度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3)演化博弈观;(4)制度统合性:大范围跨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陆芳 《华章》2011,(19)
历史和现实证明了西方的多党制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好制度.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在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坚持好这一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1.
历史制度分析不仅仅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理论进展,也是政治学中“新制度主义”的前沿领域,同时,它还是社会科学领域新兴的一种研究方法。其方法论特征主要有:(1)“历史是重要的;”(2)制度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3)演化博弈观;(4)制度统合性:大范围跨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支撑和标志。制度设计在逻辑上蕴涵了制度文明的价值追求,它是实现制度文明的基本途径。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提供有效的制度设计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一定的人性假设是制度设计的逻辑基础,只有建立在科学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制度设计,才能构架出适合政治文明要求的制度体系。西方国家的制度变迁历史和新中国的制度变迁历史充分说明了人性假设在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毕节地区历史上彝族土司则溪制度是毕节地区彝族历史文化在政治和法律方面独特性的集中体现。就其职能而言,它是军政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同时,它同九扯九纵以及家支制度是紧密相连的,九扯九纵是则溪制度中的职官制度,而家支制度则是则溪制度的基础,是其宗法化的体现。则溪制度、家支制度、九扯九纵共同构成了毕节地区彝族社会三位一体的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对则溪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毕节地区的历史文化,从而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体系是全球贫困治理的重大制度创新.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维视角把握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体系,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明晰构建这一制度体系的理论渊源、建设过程和未来趋向.从理论视角看,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制度分析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从历史视角看,经历新中国成立70多...  相似文献   

15.
高校组织员制度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员制度是我们党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所创建的一项独具特色的工作制度。本文回顾了高校组织员制度的历史发展,在分析新形势下建立组织员制度迫切性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加强组织员制度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力图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入手,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作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分析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和演进。结果发现:制度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考加分政策的产生;高考加分政策产生后的路径依赖使高考加分政策得以持续存在;而外界重大政治经济原因导致的关键节点促使高考加分政策发生改进。要想完善高考加分政策,必须立足于制度层次而不是简单的政策文本层次。  相似文献   

17.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具有现实迫切性,且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情况进行论证发现,从招生制度、培养制度、就业制度以及该制度的推广等四个方面可以得出有利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新制度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王朝,其官吏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试从明代的官吏选任制度、任官的回避制度、官吏的考课制度、官吏的监察制度、官吏的俸禄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远程教育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了远程教育与教育制度创新的关系: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和形式,在技术、理论和制度三个层面实现了高度的整合,从而保证了教育制度创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本回顾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历史,并对目前我国博士后制度的一些弊端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前途在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