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语言是报纸的一张脸,在传媒语言飞速进化、表情越来越生动的当代.军报的表情似乎依然有些僵硬,那些本可以活跃起来的表情肌还是懒得一动。  相似文献   

2.
新闻题材是构成新闻作品的材料.遍布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埋藏在火热的生活中.用心挖掘应该是不难获取的.但笔在选用稿件过程中发现,不少稿件不尽如人意。有些稿件技术性过强,专业术语多,材料堆砌不少.读后不知所云:有些空话连篇.空洞无物,通篇大道理.不见人和事、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3.
4.
增强新闻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在新闻主题思想的提炼上下功夫。增强思想的可读性.就是在提炼新闻主题,确定新闻主旨思想时.多从吸引读,适合阅读的方面着力.让新闻主旨思想更具有吸引力.能让读眼前一亮,更好地唤起阅读冲动。  相似文献   

5.
作为战区的新闻官,你问我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我肯定会说是上了军报的头条:你问我最头痛的事是什么?那肯定是上不了军报头条。  相似文献   

6.
一条有报道价值的新闻,往往可从多个角度去挖掘、表现。角度的不同、挖掘的深浅,表达出的主题和意义就会相去甚远。如果不能对新闻素材进行认真提炼,写出的稿件就会角度不新、思想陈旧,本来颇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也可能被淹没于其它芜杂的材料之中。因此,如何选取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把新闻写深写透写活,  相似文献   

7.
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去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新闻报道最终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新闻事件,为了群众能够更有效地理解新闻事实,记者在报道时就需要选择新闻角度,新闻角度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群众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因此,新闻记者在选择新闻角度时,应本着群众需要什么、企盼什么、关心什么,新闻就要反映什么,就要从哪个角度去报道。  相似文献   

8.
本人不善下厨,因此,对煎、炸、烹、炒一类的手艺可谓既无理论又无实践。于是,碰上没有现成饭可吃的时候,即使面对满冰箱的鸡鸭鱼肉、时令蔬菜,也不知从何下手,我多半是一碗鸡蛋面条了事。记得有一次,心血来潮想做一道清蒸平鱼,忙活了半天.愣是把整条鱼做成了一盘“粥”。  相似文献   

9.
改进会议报道,使会议报道真正具有新闻性与可读性一直是新闻工作者不断思考和努力实现的问题。这里,笔者仅就如何强化会议报道的新闻性和可读性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现在,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一些新闻报道:题目就事论事、内容枯燥乏味、行文类似公文。这样的报道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给人以启迪,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看了不过瘾,广大读者对此虽毫无兴趣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闻的报道量,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都占有重大比例,系一张报纸的“拳头产品”。写好经济新闻,既是增强报纸吸引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具体要求。然而,当今新闻界中经济新闻的写作。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新闻枯燥单调,成了“内行人不爱看,外行人看不懂”的罗列事例、堆砌数字的框架新闻。本文旨在针对经济新闻写作的“通病”,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借以达到经济新闻写作要适应读者口味、更生活化的目的。那么,怎样选准经济新闻的写作角度,才能使经济新闻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12.
经济报道是地市级党报的重头戏。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但如何使经济报道从过去那种概念加数字的呆板乏味程式中解脱出来,使其活起来,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实践,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14.
人物报道的可读性,首先来自于人物本身的可敬、可亲,来自于言行事迹的可信、可学。读者只会对那些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人物报道感兴趣,而对那些明显具有炒作性质、胡乱拔高的“典型”人物,只会嗤之以鼻。但是,文章被人读过,方能起到教化作用;先进人物被人所知,才能为人所敬、所学。好内容、好素材需要好形式、好体裁的“包装”,这是没有争议的。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之所以那样深深地打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著名记者穆青等人那篇有血有肉、情浓意厚的长篇通讯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因  相似文献   

15.
16.
时政报道始终是媒体的重头戏,国内媒体无不把时政报道放在吸引眼球的一版、二版位置。我们常说的"一版、二版是留给党委、政府的,"说明了媒体对时政报道的重视,但"过度"重视也会影响时政报道的可读性,影响时政新闻的宣传效果。时政报道存在的误区以下是某报2007年至2010年关于市政协主席会议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一名基层党报记者,本人认为,最难写的新闻就是会议报道,而会议新闻恰恰又是县级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新闻写活了,整张报纸就跟着生辉增色,如写的呆板和模式化,便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其宣传功效也会大大降低。那么,如何才能让会议报道改变老面孔又不弱化宣传的功能同时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呢?笔者认为,记者在写作会议新闻之前,首先要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紧扣主题与多向思维的关系。一般来讲,每个会议都有其鲜明的主题,丢掉主题,也就达不到会议报道的目的。但是,一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