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那论师的因明理论,在早期的《因明正理门论》等著作中,是以二格八门为纲的,但到了晚年,他在《集量论》中对因明体系重新进行了构建,改成了以二量为纲:即现量和比量。其中现量是比量的基础,比量又分为自比量、为他比量。为自比量则是为他比量的基础。我们汉地的因明因为一直到近代才有《集量论》译本,所以一千多年来只是围绕陈那论师的二悟八门思想在研究。本文着重说明了陈那论师的早期著作,主要内容其实是偏向于为他比量的,比如《因明入正理论》中的宗的定义等,就只适合于悟他们、为他比量,我们现在不能把他的早期思想普遍化。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此提出并尝试论证以下三个命题:其一,应当区分佛教因明中与为他比量相关的"遮诠"方法以及可以运用在整个量论领域的"遮遣"方法.具体地说,"遮诠"只是"遮遣"的一种,即专指运用于概念语言领域的遮遣方法.其二,现象学本质直观思想的提出,消解了量论中现量与比量的严格区分,并可以导致对感知、思维、判断、推理、自相、共相、慨念、语词等范畴的重新理解.其三,表诠-遮诠方法、连同整个因明,在中国佛教史上乃至在整个佛教史上始终发展不兴,很大原因在于它们被人为地限定在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3.
在以"客观思维"为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中,由于身体的被"遗忘",知觉被看做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结构性对象的过程。柏格森、梅洛.庞蒂等人由于注意到了知觉的身体相关性,揭示了形成境域性对象的可能性,但同时认为,境域性对象并非合适的认知对象。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境域性对象是哲学讨论的核心。作为认识对象,境所朝向的是客体的整体性、质性,"知性"构架由以阴阳五行模式为范例的功能性模型来充任。相对境的认识论,西方传统认识论(以康德哲学为典型形态)则是量的认识论。毫无疑问,这两种认识论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图式水平和知识基础是不同的.优秀生通常比普通生有更高的图式水平和知识基础,更善于表征问题中复杂的集合关系,普通生稍差一些,学习不良学生最差;普通生在表征以"关系"形式被包含至下级关系的二级以上关系时有困难,且不能有效提取具备的知识基础;差生的知识储备不足,仅能表征以"元素"(数值)形式直接代入下级关系的情形.  相似文献   

5.
<因明正理门论>以宗、因、喻组成的"三支论式"联系和沟通立足于佛教胜义信仰的现量世界与立足于名言思辨的比量世界,宗、因、喻关系适合于启发立、敌之智、开悟胜义和达到佛教信仰并证成所立之宗的独特推理形式.通过因喻、喻宗、因宗以及立破规则四个方面的辨析,把握陈那新因明逻辑论式面对和解决两个世界关系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辨析宗、因、喻关系的本质并进一步明确<因明正理门论>与陈那新因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辞章乃由"意"与"象"结合而成,而此"意"与"象"两者,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如是由"象"而"意",即为"读"(鉴赏)的过程;而是由"意"而"象",则为"写"(创作)的过程.因此读与写是分不开的,而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先针对辞章的内涵(词汇、意象(狭义)、修辞、文法、章法、主题(主旨)、文体、风格等),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加以统合,再举"意象"、"章法"与"主题"(主旨)为例予以说明,凸出读与写双向互动之情形,以作为语文读写研究或教学之参考.  相似文献   

7.
孟子官德论     
孟子主张"发政施仁"(以德治国),"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实施"仁政"者,必须守"仁"有德,"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官吏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修德正身,施德泽民,育德安邦.这就是孟子的官德思想.  相似文献   

8.
辨证复句大概是高中语法知识复习整理过程中最不容易解开的一个疙瘩.教者也好,学者也罢,往往都被不计其数而又变化无穷的关联词搞得犹如雾里看花,很难有个清晰的印象.近年来复句专项知识虽然已经不作高考要求了,但在"正确使用词语"(考试说明)的概念下,仍然考查关联词的使用能力,而关联词正确使用的前提,则是对复句内部关系的正确判读,因而复句尤其是辨证复句,仍然是"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知识链上的一个必须解开的环节.笔者从事语法教学与研究二十余载,自认为是个"悟道者",撰此拙文也想来侈谈一下辨证复句这个复杂问题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9.
简化字中有一些字的声旁是"卖(卖)",实际上应该是"(買)',这是隶变后字形相溷造成的.经传中多不见"(買)"字,而常见"儥"字,实则二者为一字之分化,"(買)"字后以假借字形"鬻"或"粥"行,"儥"字则仅见于经传中且鲜用,他们所代表的字义逐渐被"买"和"卖"取代,这是因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0.
课堂回放《文言词类活用》教学实录环节一:作业反馈师:进入高中,文言知识的学习就进入了高级阶段.其中词类活用是文言知识学习的重点,而名词的活用则是重点、难点和弱点所在.这次同学们的作业就暴露了这样一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投影学生作业).(1)灰飞烟灭 飞、灭:使动用法,"使……飞""使……灭"(2)焚书坑儒 坑:名词作状语,"用坑"(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词作状语,"用爪"(4)取儿藁葬 藁: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草席"(5)辇来于秦 辇:名词活用为动词,"乘辇车"(6)杖至百 杖: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杖"的意思生:第1句是弄不清哪个词语活用."灰飞烟灭"好像不是使动用法,感觉这句话中词类活用是"灰""烟"二字.  相似文献   

11.
1 数学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被细化为4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阐述中,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又称"显性知识""明确知识")--不会因时、因人、因地而发生变化,并通过学习可以习得的数学事实,而且还包括"主观性知识"(又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只有通过培养与经历方能获取的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2.
李德龙 《现代语文》2005,(11):18-18
"经典"一词大约出现于<史记>,"<索隐>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主要指被推崇为典范的著作.后来,"经典"的具体所指随着更多重要权威作品的不断入典而在数量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诸如文学、宗教、医学等方面的众多权威性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典"了.  相似文献   

13.
比量是因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传因明的核心内容,也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比量不是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对无法直接反映的抽象事物,依靠一个正确理由,经过比度推理去认识.就是说比量是依靠一些已知的事由为前提,以这些前提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而产生的新知识.历代的藏族学者在辩论和著述过程中,在某些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的原因主要也是对比量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虽然在世界观上坚决反对佛道的虚空灭寂论,但在认识论和知识论上却全面吸收了佛教法相唯识宗的思想,其对"能所"范畴的改造,对"现量"观的创新,都丰富了中国传统的认识论,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佛学的思想资源,他的认识论不可能达到中国古代哲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降,"表征主义认识论"使原本完整一体的知识于"知性"与"物性"、"命题之知"与"能力之知"、"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等多个维度上发生分离。甚至可以说,一直以来教育世界所传播的仅是知识的"一半"或言"半体知识"而已。20世纪中期以后,认识论革命尤其是职业教育对于"完整知识"的诉求,终使"表征主义认识论"走向瓦解,并逐步转向知识"现象学"。该背景之下,"现象学"知识即由范例、行动、叙事、情境所承载的"完整知识"在教育教学中逐一得以凸显,并将主导职业教育领域具有"现象学"旨趣的课程与教学变革。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知识意义生成因陷入知识的文本意义及不注重向知识的能力形式和意义形式转化,导致知识教学育人能力与品质的缺失.从知识主体论立场,知识形式转化是不同维度知识内容之间的转化,是知识客观化形式向知识主观化形式的转化,具体来说,是知识的内容形式、能力形式和意义形式之间的转化,反映了认识主体体验过程的情境性、层次性和个体性的特点.对不同知识形式及其转化关系的回应是转化性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转化性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的理解意向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结与转化、知识推理与学科概念之间的联结与互化、学科知识与个体精神意义之间联结与互化的三条路径.基于知识形式转化的认识论分析,转化性教学的内容标准、活动标准及教师角色标准分别要挖掘制度文本的经验价值、让学习思维的"可见"、成为教学实践话语建构者.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认识论"的一般原理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1.认识是两种存在者即认识者和被认识者的存在关系,认识奠基于人对于存在者的存在领悟(理解)和对于存在者的存在筹划;2.认识是一种现象学的反映一构造活动;3.认识主体、认识产物、认识客体既相互关涉又相互独立,认识产物(包括真理)具有二重相对性.  相似文献   

18.
正在数名伙伴从事一个问题解决的场合,可以观察他者的问题解决过程。由于视点与思考方式的不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加以客观地把握。这样,"协同学习"中的知识建构由于成员之间的多样性,会发现不同于个人内的知识建构的模式,产生更高的效率。通过数人的交互作用相互学习谓之"协同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这里的"协同"有"合作""协作"之意。"合作"被视为在集体内成员之间同时达成目标的交互作用。"协同"是以成员之间的异质性、活动的多样性为前提,通过与异质的他者交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题目中,"精确度…"和"精确到…"都是刻画方程近似解"近似程度"的量.但其意义不同,"精确度"(也称"精度")是指方程的准确解与近似解之差的绝对值的界,而"精确到…"指明近似解精确到的数位或保留多少位有效数字.因此,利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过程就有异同.下面举例解析.  相似文献   

20.
"一量名"和"X量名"(X表示二和二以上的数目)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做主语,"一量名"和"X量名"表现为有标记与无标记的差异;做宾语,表现为有省略与无省略的差异;做谓语,表现为有泛化与无泛化的差异。在语义上,"一量名"和"X量名"存在着单量与多量、本用与转用、指实与指虚的差异。在语用上,"一量名"和"X量名"存在着焦点位置的差异和话题功能的差异。"一量名"和"X量名"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一"的虚化造成的,但同时也和二或二以上数词的集合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