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的"私小说"产生于日本特定的社会环景.田山花袋的《棉被》则是日本"私小说"的先河.《棉被》是作者"人性"的自供状,是田山花袋灵与肉的内心搏斗过程.简单地把"私小说"斥为作家个人感情的无病呻吟是不公平的."私小说"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影响.《棉被》写出了道德战胜肉欲,强调了人的社会道德与责任,维护人伦与家庭,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义"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研究者一般把"义"作为"利"的对待来考察,试图解决"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产生的内在根据,而忽视了"义"的合理内核."义"不仅是人们行为所应该遵循的外在规范之所"宜",是一种外在道德规范,更是事物的理则之所"宜",其本质是对事、物之理的遵守."礼"是事、物之理(即是"宜")的节文.因此在理论上讲,个人、集体的行为都必须以行"义"为前提,当然,在取利方面也不应例外.  相似文献   

3.
释"各"     
谢培培 《现代语文》2008,(1):128-128
"各"的本义并非如《说文解字》所言为"异辞也",从甲骨文字形上可以考出它的本义是"止、至".文献中"各"多用"格"来表示,通过本文考察, "各"正是"格"的初文."异辞也"是"各"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4.
新兴构式"被XX"是近期非常活跃的一个构式,具有独特而完整的构式义."被XX"是具评判义的认知类构式,其构式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否认",既包括对事实的否认,即"没有XX,却被认为是XX";也包括对能愿性的否认,即"不能或不愿XX,却XX了".  相似文献   

5.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自秦汉以来,中国古贤无一例外地看重"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关于它们之间的优劣利弊,争论始终不断.明末有亭林、梨洲先生出,大胆倡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其主旨则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若将亭林、梨洲文论与西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书对读,就不难发现古贤因得不到类似亚氏那种政治学理念的支撑,既撤不走政治道德化的心理屏障,也跳不出"封建、郡县"、"公天下、私天下"固有的概念陷阱,充分暴露中国传统学术致命的弱点,亦即钱穆等先生批评的"只研究治道,不研究政体."  相似文献   

7.
道德悖论现象之恶不同于道德谴责公认之恶,也不同于人必有私的人的自然本性,多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当人们视恶为恶时多处于见仁见智的认知状态。恶蕴含着促进社会与人的道德进步的逻辑张力,对于伦理学理论好道德建设的创新好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庄子·秋水>有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课本注:"[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轻,动词,轻视.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为义士."孤立地看,此注对"伯夷之义"的解释似乎没有问题,但若联系语境,则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的"和合"思想主要有"太和"、"中和"以及"和平共处"三方面的内容.王夫之认为,"和"是自然界的常态,"太和"则是"和"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太和"之境."中和"是人们修身的最高准则,人们通过"存养省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去体验、去实践,就能达到"中和"之境.王夫之主张各民族和平共处,既反对少数民族对...  相似文献   

10.
董文玉 《现代语文》2006,(5):127-127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是法定的经典."经"在周代的铜器铭文中即已出现,为"经营"之义.关于儒家经典被称为"经"的原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经,织也."清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织之纵丝谓制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这里认为经为事物之根本.东汉班固在<白虎通艺>中说:"经,常也."认为经为常,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儒家典籍之所以称为"经",是因为认为它们是永恒的真理,它们所包含的道德伦理观念、价值体系等也是不变的,是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