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梯度转移理论,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不断升级,一些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或者一般技术水平的产业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调整和工业化进程。但迄今为止,大规模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尚未出现。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东部地区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2.
(一)国际产业结构变动基本趋势与经验借鉴 自二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经历了数次大规模调整。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60至70年代,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世界经历了约三次大的产业转移: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4.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产业区域转移是受经济发展带来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变化所驱使的。基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绝大部分地区仍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产业,目前还不具备实行较大规模的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为目标的产业区域转移的现实性。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区域转移多为初级形式,且规模都不大。  相似文献   

5.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是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中国部分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向东南亚转移的发展趋势,部分高端制造业则开始回流欧美。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制造业应积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战略。由于我国企业关键生产技术环节落后、企业组织存在问题,在国际贸易比较中缺乏优势。对外贸易理论应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新技术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渗透,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  相似文献   

7.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高专专业设置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职业的变化(一)国际产业结构变动基本趋势与经验借鉴自二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经历了数次大规模调整。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一)世界经济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来,正经历着一场新的结构调整。这次调整的基本特征是,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由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方向推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借此机会积极谋求其产业向高层次演进,逐步放弃已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以新技术装备起来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求争得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则趁此有利  相似文献   

9.
一、西部地区产业引入的战略选择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差,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指导,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盲目的、不科学的行为,以环境去换取经济的短期增长,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环境污染。而且沿海产业在向西部地区转移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当地环境立法限制发展的产业迁出,这都会对西部地区的环境造成新的威胁。因此,为了在产业转移中兼顾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求得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产业转移是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和调整,国家创新竞争是潜在实力的国际较量,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国际产业转移与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从工业化发展进程来看,资本主义国家依托创新的力量陆续走上了大国崛起之路,掀起了一波波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产业加速更新换代和全球创新的不断突破,也使得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国家创新竞争日益呈现出快速化、合作化、结构高度化、规模化的趋势。我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要把握国际和国内双重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开拓创新成长空间,不断提升我国国家创新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事物的发展总要受到一定的条件约束,依据我国在世纪之初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目前国内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状况,21世纪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自主创新的约束条件主要包括目标约束、时间约束、竞争环境约束和产业链约束四个方面.通过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自主创新约束条件的分析,可以对推动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自主创新的目的、动态性发展战略、企业目标、产业链有序安排和实现附加值内部更大化的关键因素得出合理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对产业工人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产生了密集需求。基于L市N区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经历了块状发展、空间集聚和区域协同集聚三个阶段。其中,经营主体的草根性、集聚空间的便利性和区域协同的引导性构成了产业集聚的主要特征,而区域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流动与多元则构成了产业集聚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制度化和市场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矛盾下,政府统合、校企合作和人才共享共同促成了一种总体性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生态。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的持续与升级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充分供给,这就需要从内容、观念及互动模式等方面持续优化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业的国际转移已成为必然,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亦引发了民族产业安全问题的思考。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实现的。产业安全问题是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下,尤其是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和市场争夺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对一国的产业安全乃至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目前,在世界排名前500名的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以不同方式进入中国,它们的进入既为中国带来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较为充足的资本,也引发了产业技术控制、产业及地区垄断、民族品牌危机等产业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4.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际化及其在长三角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范围内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世界服务产业的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重要领域。目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较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一般服务业所不具有的特征,并呈现出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应努力提升地区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度。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是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给相对欠发达的安徽带来了发展契机。文章在分析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劣势基础上,提出提升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层次需要实现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承接单个产业向承接组团式产业转变、从政府外出招商向企业自主联合转变、从承接加工型产业向生产服务型产业转变、从承接衰退型产业向扩张型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区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市场概念。在新的产业革命浪潮中,长三角完全有可能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其腹地转移。长三角地区与江西、安徽两省,经济联系密切,社会交往频繁,文化相互融合,具有较为广泛的合作基础。长三角与徽赣两省的合作发展,既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的必然需求,又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转移进程加速化、规模扩大化和方式多样化的新的发展态势。因此,对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在研究范围上,从全球视角,以产业链为纽带,来分析各个工序在全球的布局及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问题;二是在研究内容上,不仅限于对生产领域的转移问题研究,还要开始对研发和服务领域的转移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要不断地扩展。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经济全球化加速、信息与生物等新技术兴起相伴相生,既体现在制造环节的转移,也体现在服务业外包和高技术产业的转移。这次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9.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分布与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间耦合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力资本要素丰富和供给便利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的中心区域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呈现出集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为间具有较高的耦合对接性,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同时也存在着非均衡现象,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地域选择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区位分布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缓慢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建立区域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竞争合作机构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产业转移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资源配置形式,是人类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必然结果,在其本质上是人本身的活动。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国际产业转移孜孜以求的最高价值。但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国际产业转移这种资源配置形式始终囿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价值精神的固有局限,在加剧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的同时更凸显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最终偏离了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