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寒”既体现为寒冷凄凉的具象,也在长期运用中内化为一种抽象的意象,并进而成为一种意境。“寒”不但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他们的文人意识和悲剧意识,一方面借寒境表达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大多沉浸在这种境地里,完成了审美化的想像性和解。这是建立于中国太阴文化基础上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2.
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从时空合一思维的角度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空合一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思维特点。月亮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表现时空合一思维的重要意象,往往揭示了深邃的宇宙生命之道。月亮意象又是永恒的时空意象,常用来抒发深沉的历史人生悲慨,传达出中国化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3.
对“香草”意象的激活和改造是屈原对中国古代艺美学的卓越贡献。它们从祭祀用品一步步成为屈原悲剧意识的感性意象表达形式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屈原悲剧意识的生成,同时这种变形也见证了楚化传统的一层层的积淀和离析。  相似文献   

4.
东林党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士人群体,它们参秘了明新晚期的党派斗争,结果一败涂地。以往的研究基本上只是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将东林党争的原由归之为历史局限或阶段性等等。本文则从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东林党争的“必然性,首先分析了东林党人的政治意识,认为他们的结党意识极鲜明,这是他们参与党争的主观因素;然后本文以借鉴了系统整合理论和精英政治理论,分析了东林党人的政治定位,指出决定他们的历史宿  相似文献   

5.
宋代统治者“以儒立国”、“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将古代中国的文人政治推向了极致,以科举出身为核心的士大夫阶层已经形成。在崇儒礼士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宋代士大夫表现出一种愈益自觉的群体凝聚意识,他们不仅能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同以天下为己任,论道经邦,积极干预政治,而且不避朋党之嫌,高倡君子有党论,体现出一种志在经世、舍我其谁的党派意识。宋代士大夫的群体凝聚意识,凸显出士大夫阶层兴起后的一种整体心态,即从追求个人的进退荣辱转向对于社会及阶层利益的群体关怀。  相似文献   

6.
悲剧意识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因此,从先秦始,中国学就与悲剧精神密不可分了,以“悲音为美”成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一个显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中的“意象”概念仅局限于文艺理论而没有成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美学范畴,古代的“意象”理论虽则解释了诸多文艺问题,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和体系上的不完备。用现代美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界定“意象”概念,研讨其本质特征及生成原因是很必要的,它不仅对完善古代“意象”理论有帮助,而且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也有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历史意识”是德国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它包括时间意识、真实性意识、变迁意识、认同意识、政治意识、经济意识和道德意识7个组成部分。德国的历史教育学家认为,这一概念有助:于深化学习者对于历史的认识。不过,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塑造学生们的“历史意识”,则是一个更具实践性的话题。以下,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继承了诗体文学中的落花意象传统并把它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象,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它以“花魂”、“落花”寄寓理想人格美的追求和作者的人生悲剧意识,以葬“落花”加深死亡的悲剧意识并表达永恒的灵魂自守,标示着小说美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强弱,关系到他们能否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专业学习等方面和各项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关系到“三个代表”思想能否在高校学生中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重任。本文试从高校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现状出发,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孙光宪的词风气骨甚遒、清刚朗丽,有别于花间词,其风格的形成可从时空意识的视点解读。孙词的空间意识表现为善于选取开阔的空间意象,充分利用门、窗和镜子、梦境等意象扩放空间,其时间意识有特色地表现为个体对时间的敏感、对历史的感悟,并且不时流露出时空合一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12.
“草”意象是一个有深厚意蕴的审美创造物。它以《诗经》《楚辞》为源头,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成的。它见证着中国文学与社会的流变及文人士子的心态、生活方式、精神需求,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审美内涵。“草”意象的背后有诗人们浓浓的生命意识。借此也可以让我们一探古代文人士子们整体上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方式及他们无意识中深藏着的精神原型。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古代敬语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必然的产物。从“禁忌”意识、“言灵”思想来追溯古代敬语的起源,借助古典学作品进而论述上古时期的绝对敬语随着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的变化到中古时期演变为相对敬语的这一社会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分析导致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各种因素,做到对症下药,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价值观,在实践中积极主动施恩.  相似文献   

15.
古代诗人抒写时间意识的作品,往往承接孔子“逝如斯夫”和庄子“白驹过隙”的比喻,突出强调的是时间快速不停的流逝过程。与古人相比,汪静之的这首诗,首先在比喻上创新,把时间比作“一把剪刀”“一根铁鞭”。“剪刀”的功用是把完整的剪裁破碎,“铁鞭”的功用是实施击打答挞,这两个比喻意象已然显示了时间的全部残酷性!紧接这两个对时间的比喻之后,是两个对生命的比喻“锦绮”“繁花”,这固然是生命的美好本质的传真写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先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注定”遭遇灾难、曲折、失败和痛苦,同时他们为生存而进行挣扎、拼搏、奋斗,使中国神话具有了浓烈的悲剧意识。多样的神话悲剧积淀在民族群体意识的深层,转变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对中国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欧美文学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始终是它们的一个表征。不论是古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都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悲情画卷。在他们的笔下,“人类之悲”惊世骇俗,而且“魔鬼”悲,“上帝”悲;懒汉悲,硬汉还悲。从这些充满意味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独特,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中“流水”意象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一、借“流水”抒写离别之愁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与金陵朋友离别。金陵的年轻朋友纷纷来送行,酒店侍女殷勤劝酒。面对朋友们的深情厚谊,诗人深受感动,内心充满离别的惆怅,尾联将“别意”与东流水相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无尽离愁,流露出了对朋友的恋恋不舍…  相似文献   

19.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 ,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强化“五种意识”:危机意识、政治意识、创新意识、现代德育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先民在中国古代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注定”遭遇灾难、曲折、失败和痛苦,同时他们为生存而进行挣扎、拼搏、奋斗,使中国神话具有浓烈的悲剧意识。多样的神话悲剧积淀在民族群体意识的深层,转变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对中国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