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凯 《新闻世界》2011,(6):173-174
隐性采访是进行批评报道的有力武器,堪称投向社会丑恶现象的"投枪"、"匕首"。然而,近年来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新闻侵权诉讼也随之增多,有的记者因此而被告上法庭。不少隐性采访更饱受"钓鱼采访"的质疑,引发争议。应着力提高记者法律意识和采访技巧,有效规避侵权"雷区"。  相似文献   

2.
张新军 《新闻爱好者》2010,(12):151-151
"普尔"是英文音译词,原意是"合伙"的意思。普尔采访法就是记者们合伙进行的一种采访方法。它是记者们就某一事件或者人物,合伙分工协作进行的采访。作为企业报的记者,灵活运用和掌握好"普尔"采访法,在企业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才能不落俗套,把新闻写得有新意,  相似文献   

3.
叶俊华  丁林 《新闻世界》2011,(6):131-132
被誉为"世界政治采访之母"的法拉奇,一生采访了众多驰骋国际政坛的风云人物。考察其采访的风格和特点,不难看出"主观介入"是她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周海燕 《新闻世界》2011,(10):60-61
在追求独家新闻的今天,电话采访已成为媒体记者"抢"新闻的一种重要方式。电话采访具有方便及时,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同样存在不能面对面等缺点。如何充分发挥电话采访的优势,利用电话采访采写出好的消息甚至是通讯?本文从电话采访的特殊访前准备、采访中巧妙运用"废话"、尽量避免发问式采访以及巧妙引导谈话方向和节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力争使电话采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田红 《新闻实践》2011,(6):68-69
新闻采访的过程,是记者探究事件发展规律、揭示事物产生的真相、追寻人物心路历程的过程。采访的内涵包含了靠直接摄取的景物范畴的"静"和靠语言交流行动范畴的"动"两方面。"静"有赖于视觉观察,而"动"则需要和采访对象进行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6.
温馨 《报刊之友》2012,(3):154-155
当前,中国新闻界大量采用隐性采访手段。在这股"流行风"下,本文从隐性采访成风的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入手,着重讨论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记者采访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呼吁记者慎用隐性采访,呼唤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相似文献   

7.
李广平 《新闻窗》2012,(2):12-13
自全国新闻单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根据相关精神,对贵州日报经济二部记者的采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经济二部经过认真总结和反思后认识到,以往在"三农"采访中,作风不是很扎实,采访局限于表面直观的新闻事实,浅尝辄止;对农村、  相似文献   

8.
曹露 《新闻通讯》2014,(11):66-67
是记者都要采访,但,是记者不一定都"会"采访,这个"会"不是技术,而是态度。态度制约着采访的深度,而采访深度则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的真实度。但用"事实说话"知易行难。因为我们以为的事实,有时或许只是局部的事实,要全面掌握事实的真相要用眼用耳用脚,更要用脑去思辨。去年6月的一次编前会上,江南时报驻徐州记者站上报了一篇《徐州贾汪强迫农民吃"地保"》的稿件,所谓"地保"就是当地政府将所征农民土地的补偿款不再一次性给付,而是转化成补助金和养老金,根据不同年龄段逐年逐月发放,达到养老年龄的可终生享用。  相似文献   

9.
白芸 《新闻世界》2010,(6):75-76
温哥华冬奥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体育电视在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报道理念上,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采访包括对传统采访与现今采访的思考和理解;央视对于建立"采访体系"的阶段性努力;新采访体系的形成;三位一体采访体系的理想模式以及对新的大赛采访体系的展望等方面,分析和阐释了新采访体系的建立对中国电视体育报道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许彭 《新闻世界》2011,(4):51-52
广播记者和一般记者的不同处,在于他的采访和写作要考虑到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特点,要善于录音采访和广播节目的制作。而广播驻站记者是广播记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广播驻站记者必须具备"求实"、"热诚"、"勤学"、"敏锐"、"吃苦"、"创新"、"应变"、"开拓"等关键素质。  相似文献   

11.
蒋嵩 《新闻世界》2014,(6):40-41
提问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既是一项基本功,也是衡量一名记者工作能力的标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向采访对象提问的形式是多样的,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本文根据本人的采访经验,总结电视采访中有关"提问"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2.
运用好采访方法,有利于避免虚假新闻。 记者在采访中考虑周到,向被采访者提问问题到位,有利于避免主观想象、报道失实。多位记者采访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师昌绪先生,在采访将结束时,有位记者问师先生:"称您为‘高温合金之父’可以吗?"  相似文献   

13.
胡衬春 《报刊之友》2010,(9):126-127
本课题从"中华女打记者"事件切入,联系采访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来考察网络时代新闻采访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校图书馆文献选择若干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图书馆文献选择不只要关注"需要论",更要重视"价值论",完全依赖读者选书是不足取的。采访部的业务工作不只是"采购",更侧重"馆藏建设",文献选择是采访馆员的岗位职责,过分地抬高或贬低采访馆员在文献选择工作中的作用都是不科学的。针对目前文献选择的工作组织模式存在很多不足,提出由采访馆员规划、把关,采访馆员、学科馆员、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高校图书馆文献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像机记录生活的真善美时,采访对象普遍很配合;而当曝光其中的阴影,用镜头"鞭笞"假丑恶时,则经常遇到心存抵触的采访对象。为了采访继续,有的记者在遇到抵触时,会穷追不舍,  相似文献   

16.
电视隐性采访探究王旭东词典里说,隐性采访"相对于'显性采访'(公开表明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而言,指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①由于隐性采访往往能获得意外的新闻素材,了解到公开记者身份所不能得到的真实情况,从而写出关系人...  相似文献   

17.
胡衬春 《今传媒》2010,18(9):126-127
本课题从"中华女打记者"事件切入,联系采访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来考察网络时代新闻采访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作为记者要克服两种思维:一是对新闻事实做文学家的联想,二是对事件真相做评论家的臆断。所谓的"文学家的联想"是说记者在采访时或者因为主观的采访不深入、准备不充分,或者因为客观的条件不允许、采访中出现了漏项.到写稿子时感到力不从心.又不好意思再采访或者失去了再采访条件.  相似文献   

19.
赵拴  万群  沈赤兵 《新闻窗》2010,(3):11-12
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起,"泛珠东盟.新南行记"粤桂滇黔党报大型跨省联合采访活动是"媒体先行,引领舆论"的一次积极探索,是省级党报新闻跨区域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促进的创新之举。活动自今年2月下旬启动以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20多名记者分为4个采访分队参加了此次跨省大型联合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20.
欣闻 《新闻前哨》2012,(9):43-46
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贯彻落实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营造"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的舆论氛围,6月下旬,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启动全省市州报"荆楚行"采访活动。历时半个多月的市州报"荆楚行"采访活动,精彩开局,完美收官。20多天来,5个采访小组的18名记者分赴15个市州采访,共计写稿54件,15家市州报在头版和其它版面开设专栏、专版,累计刊发通稿、评论、图片、延展文章900多篇(次),全面展示了荆楚大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风貌.营造了“努力建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加快构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的良好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