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2月28日,广东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委会在广东教育学院体育系召开。除广州市以外的3名常委,其余在穗的常委全部参加了会议。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会名誉  相似文献   

2.
关于加快体育社会学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体育社会学产生的背景、体育社会学发展的概况、体育社会学的作用 ,以及我国2 0 0 1~ 2 0 10年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和“十五”期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要点 ,讨论了加快体育社会学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1999年6月26日上午,广东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广州体育学院隆重举行了有近百人参加的成立大会。会议由副主任委员胡小明教授主持,广东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树庭教授介绍了光临会议的领导和嘉宾,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  相似文献   

4.
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ology of Sport Association(ISSA)]成立于1964年,原名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Sport Sociology),1994年改为现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辖属的国际学术组织。在业务上属于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和国际社会学学会(ISA)的下属组织。宗旨是从社会学和相邻学科的角度描述体育,揭示体育的规律,从科学的高度保障人类社会中体育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理论专业第三届委员会成立暨揭牌大会于2000年5月13日在南京体育学院第一会议室举行,来自全省10余家高校体育院系、省体委和体育科研机构的代表共27人参加了会议。第三届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李宗汉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代表院  相似文献   

6.
中国体育社会学三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体育社会学,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就。体育社会学在中国是一门建立较晚的学科,但在30年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特点,即研究范围广泛,充分运用了社会学的概念;积极响应社会的总体变革,扩大体育发展的空间;勇敢面对体育的社会问题,针砭体育中的丑恶现象;为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推助体育改革进程等。在新的世纪里,体育社会学将继续发挥它的特殊学科作用,努力造就2008后中国体育的持续辉煌。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释了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说明了体育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了体育社会学的国际动向,综述了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关系,研究体育运动中的社会问题.本文较详尽地总结了我国近年来体育社会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并对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效益的研究、体育的社会文化研究、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大众体育的社会学研究、竞技体育的社会学研究、对体育群体的社会学研究现状和前景做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体育人文社会学方法论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体育学二级学科的体育人社会应有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尽管它涉及多学科的研究。章通过对体育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析,论述了探讨体育人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揭示体育人社会学的研究规律。  相似文献   

9.
中国体育社会学学科进展报告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报告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定义、学科性质、基本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出发,较详尽地阐释了中国体育社会学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发展进程和社会作用,评述了体育社会学在各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F0002-F0002,F0003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性学科。它从体育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素材,又从人文社会诸多学科中得到理论支持,它既指导、服务于体育运动的实践,又从体育的角度充实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宝库,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2003年9月,经全国第九次学位授权审核,体育学院获得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04年开始招生。该授权点设有社会体育、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美国体育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包括学者人数、专业人员培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采用内容分析法与传统文献分析法.对国内较有代表性的5种体育类核心期刊刊登的体育社会学文章以及两种国际体育社会学期刊近10年来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与把握中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国内体育社会学研究热点集中于: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经济类研究且三年来多以奥运会为切入点,第二位的是国家体育政策且焦点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与保障,第三位的是大众体育类;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热点集中于:性别歧视、种族与民族歧视、兴奋荆、体育暴力、竞技运动带来的伤痛与冒险等等.参与国内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者还很单一,而国外已有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作为知识共同体的体育型构社会学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做出巨大的学科贡献。以研究议题的方式开展体育型构社会学的学术叙事,旨在汲汲于体育型构社会学的引介与转译研究,从而更新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埃利亚斯建立起以“型构”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及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分析框架,如体育化与文明的进程、游戏模型与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投入—超脱等,足以体现出体育型构社会学型构分析框架的创新意义。在此研究范式下,体育型构社会学未来应用潜力还表现在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流动以及体育与技术三个方面的研究议题上。这为中国体育社会学带来一定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4.
试析体育社会现象之性质--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学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出发 ,对体育社会现象的性质进行了综合剖析 ,同时对社会学理论进行了简要评价 ,指出体育对社会既具有多方面的正功能 ,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体育主体在体育社会中彼此发生着互动作用 ,这种互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性质 ;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各有优势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将三种理论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阐释体育社会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及今后走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近些年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综合考察,揭示了今后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规律和今后走向.对近年来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作一基本总结,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提供参考.体育学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以后,为体育社会学研究提高研究档次、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得研究课题不再局限于个人或少数人,集体攻关、横向联合将成为今后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显著特点;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是体育社会学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从学科发展水平上看,西方体育课程社会学具有广泛的研究视域、丰富的研究内容、扎实的理论基础、多样的研究方法和享有声誉的学术刊物。通过对大量中西方文献的比较研究,探寻我国体育课程社会学研究的新思路。研究认为:新时期我国体育课程研究应从总体上加强体育课程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根基,在具体实践层面加强体育课堂的社会建构研究、重视主体要素与社会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深入挖掘体育课程发展的社会文化含意。  相似文献   

17.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3):F0002-F0002
体育人文社会学系成立于2O05年1月,其前身是基础部。2006年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学系下设社会体育和公共事业管理2个专业,体育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人文素质、外语4个教研室。资料室藏书5000册、期刊40余种。现有教职工4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18人,助教12人,行政及教辅人员4人。  相似文献   

18.
竞技体育安全阀作用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在社会平稳运行中的作用,指出在竞技体育的社会效应中,社会安全阀的功能极为重要,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竞技体育通过两个途径发挥其安全阀功效:1.释放社会压力,缓解公众对原初对象的不满;2.转换释放压力的对象,并对此做出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研究目的在于认识近代女子体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研究内容从纵向上回顾了它的背景、产生、兴起及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横向上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制度及观念,认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对妇女全面解放、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现当代社会女性体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与体育教学研究结缘于1980年代后期.已进行的主要研究议题涉及"体育课堂社会"理论等6个方面.该类研究目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在研究内容上集中关注体育教学内部系统的社会学特征,而忽视体育教学与其外部社会之间的联系;二是在关注体育教学内部系统的社会学特征时,重视对教学中"动态"的社会交往特征的研究,而忽视对处于"静态"的师生角色结构、课堂文化等特征的研究;三是研究整体上表现出横向集中发展,纵向深入不足,表层的重复探讨现象较为严重.该研究在未来应加强对影响体育教学系统运行的外部社会环境的研究、对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的生成机制的研究和对体育教学自身基本矛盾的社会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