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化与符号     
康丹 《华章》2013,(27)
文化是人类群体共同创造的产物,不同的群体因包含不同的思想、意识、情感、心理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因此,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类的“类生活”的活动的产物。文化的“类”是依赖符号而表现的。文化是人类共同体在实践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以“类”为特征,以符号的形式表现的关于对象世界的知识体系。虽然文化依赖于人类共同体的生活与实践,但仍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符号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和传播传承的工具是人为设置的结果,随着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扩充,符号的出现使得文化具有隐形和显性两种存在形态并且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
文化由人创造,与人类产生同时开始,需要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过程,包括人对外部环境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民族的形成需要有一个人们共同体、一个历史过程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从二者的关系看,文化是基本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各种变迁方式适应民族生存需要,民族通过文化传承满足文化保存和发展的需要;文化的活力决定民族生存方式,民族的稳定性影响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三历史上语言环境的铸造,与不同民族间彼此的文化接触、交流及传播有很大关系。民族这种社会共同体自产生之时起,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与周邻居民发生一定的接触和交往,从而产生最初的民族关系。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中,文化的传承、碰撞和交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这种交流往往是借助于语言来完成的,反转来也同样影响到语言本身的流变和播迁。可以说,人们今日所见的语言状态,也是部分源自于这种历史上的文化交往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一、民族的概念和民族问题的产生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统一体 ,它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人们共同体 ,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发展历史的不同而形成的。关于什么是民族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书中作了这样的解释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民族差异是一种随民族的产生而形成的社会现象 ,不同的民族是根据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产活动等社会因素划分的。有民族差异存…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一种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语言"资本兑换"与文化认同不仅存在于民族之间,也在民族内部存在。实践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需要通过语言等社会元素的规范和管理来建构和加强。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本"相互进行"兑换",从而实现能动者借助语言的象征力量来控制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信念,促使语言认同、民族认同等共同体的产生或消亡。以"一带"核心区新疆面向中亚的中华文化传播为例,从语言的角度探究社会实践活动中语言发挥作用的内在规律,探索建构以语言为中心的语言文化共同体、摸索语言规划管理的新思路、创建语言文化的推广和传播的新模式,为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提供语言战略研究方面的借鉴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华和合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和丰厚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关于生态、文化、外交和道德等方面的理念,并运用和合思维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对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播,彰显了和合思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尤其是跨民族(文化)企业中,突出民族差异、民族文化差异,而忽视了文化共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企业员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把企业文化建设成面向广大员工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最终让企业文化建设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现实意义重大。运用企业文化理论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可行性、迫切性、必要性,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避免的误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方协同参与企业中华共同体文化教育培训、有效融入企业核心文化、多样态融入企业文化生活、提升组织传播能力、建设相关学习型组织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下,民族音乐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展现中国风貌、传导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不可或缺的动态因子。文章结合哈尼古歌国际传播的价值意义与现实状况,探析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实现新突破的策略,对增进世界文化互洽、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自从问世之日起,就一直作为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一部分而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上产生,受周围文化环境制约和相关文化门类的影响而发展。在人类对象化的文化创造活动中,以其特定文化功能的发挥,标示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如此,罗马文学也不例外。论及罗马文学,人们已惯于将它附属于古希腊文学之后,把它们视作同一的古典文学共同体来看待。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二者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出文学形态的相似以及在涵括的文化意蕴上的某种一致性,然而,罗马文学毕竟是在罗马文化土壤上生成的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一、从文化传播论看环太平洋文化十六世纪美洲新大陆被发现以后,一个新的文明在旧大陆面前呈现。从那时起,人们就一直在争论,新大陆的文化是独自产生的呢?还是源于旧大陆的影响?有一种假设把这种文化解释为传播的产物。几个世纪过去了,随着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的不断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文化传播留下的痕迹。十九世纪后半期盛行的文化进化论,把人类精神的同一性作为理论的前提,认为人类的文化都沿着一条直线单向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经历相同的道路。文化进化论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只是基于一种先验性的观念推论,忽视了历史上的民族演进,地域分配及文化  相似文献   

11.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的集中体现。而运用人体自身的部位作为比喻形象是人娄活言的普遍现象之一。生物进化的双重性——一般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各民族间文化上的共性和个性。英汉民族文化上的共性使得英汉语言在用人体部位作比喻形象方面表现出一致性;而两个民族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经历、信仰以及思维方式,又造成运用同样的人体部位作比喻形象时出现迥然不同的情况,造成双方理解和交际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不受其他地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汉语言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在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来丰富和提高自己。如今,全球化浪潮加速了世界范围内文化互动与语言交流。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广泛吸收优质文化元素,从而成功建构保持了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区域内经济、教育及文化等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差异性的民族文化成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资源,如何发挥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是当前工作中无法回避的议题。在经济、社会转型等因素的冲击下,深入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与实践尤显迫切。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生态系统,但始终寄生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构造出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人类求及生存、发展、延续的人为信息系统。不同人群在应对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与之对应的千差万别的文化事实,由此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依靠自身的文化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偏离,但人类在以"文化规则"来摆脱其自然属性的同时,由对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偏离实现了回归。在这种往复的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偏离"与"回归"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文化下(特定民族或族群)的本土性生态知识体系。可以说,本土性生态知识,就是不同文化下的族群在应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偏离"与"回归"过程积累的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15.
神话是一种原始文化积淀,是各个民族在发轫时期的精神遗存,神话的产生、发展,演变都具有各个民族鲜明的个性特征,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是两种不同文明培育出来的,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是两大主要学派。古典进化论探索了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原因及一般规律,解释了世界各民族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新进化论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进化论,总体来说是唯物主义的,但又是片面的。这两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虽然各不相同,但经过对比分析,发现里面仍有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告诉我们 ,人类进化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 ,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晶。人类的原始快感大致分为“食”与“性”两个方面 ,前者有着保护个体生存的功能 ,后者有着维系群体繁衍的意义。然而 ,尽管中国与西方人的审美意识最初都是从“食”、“性”之类的审美快感中升华出来的 ,但是由于“宗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不同性质 ,致使二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着不同的依附对象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三种文化”(人口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论点。人类社会从事“三大生产”的历史,同时也是创造“三大文化”的历史。无论从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还是从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构建“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的网络系统,都是学界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颜色词汇不仅反映着颜色的物理属性,也折射着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在文学作品中也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中西方国家文化背景不同,颜色词汇在中英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有着很大差异。从英汉颜色词的不同涵义我们可以看到英汉民族不同或相同的民族心理;由于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语言影响。因此,学习英语有必要了解并掌握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和不同意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跨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用好礼貌用语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一步。英日礼貌用语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不同地方反映了国家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日语礼貌用语反映的是日本“独特的岛国文化”,其起源于封闭、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表现为循规蹈矩,重“义理人情”;而英语礼貌用语反映的是“西欧的畜牧文化”,其表现为相对地自由、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