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们人类是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思维又借助语言来体现。因此,语言的表达,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 一、记叙文体的语言特点 只有讲究语言的技巧,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魅力。记叙文的语言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记叙文的语言具有画面感 记叙文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文字作画。 朱自清在评价孙福熙的散文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人家说‘诗中有画’,孙先生是文中有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山野掇拾·你我》商…  相似文献   

2.
《编创之友》负责同志: 顷接友人来信,说贵刊第三期(1983年)有署名谈维的题为《封而欣赏琐言》的文章,提到《九叶集》的封面设计。文中说: “望题生画,其不可之处不仅在于画不达义,还会导致作出不伦不类的画面,如……《九叶集》,画一棵树上长着九片叶子……看了这样的封面画,怎能不令人啼笑皆非;有的画面,离题又何止千里呢!”  相似文献   

3.
那一年,到湘西参加一个笔会,便与友人寻觅沱河的踪迹,想找到《边城》里勾人幽思的景状.说实话,当污浊的沱河映人眼帘时,我是极不愿相信这一事实的.几十年过去,如梦如画的沱河便是这般模样了?又一想,秦淮河,苏州河,如今不也是早觅不到当年的韵致了么?庆幸的是; 与凤凰县城遥相对应的听涛山上,一径石阶山道盘桓而上,沈先生的墓尚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4.
谈“画眼”     
“画龙点睛”这成语,许多人都知道。它往往是比喻写作时的传神之笔。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这“点睛”之笔通常又称做“画眼”。鲁迅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这儿所转述的,显然是被誉为“画祖”的顾恺之的名言。相  相似文献   

5.
友人在美国教中文,告诉我一桩趣事。一日,在课堂上教授“爱”字,友人照例告诉学生繁体字和简体字两种写法。孰料看到“愛”和“爱”两字后,一洋学生忽惊呼:“老师,为什么简体的‘爱’没有了‘心’?”友人定睛细看,果如学生所说,繁体字中间的“心”字不见了。友人一时发懵,不知如  相似文献   

6.
欣赏书画大师董寿平的画作,从哲学角度思考其书画艺术,感悟有三:布局、用墨、设色,阴阳对立统一于画;笔墨意境相生相辅;写字作画时,有我无我法自然.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研读我国现代文学史,收集大量有关的史料。经过一番爬罗剔抉和钩校,发现了老舍、丰子恺、阿英等文学名家的佚文,使这些尘封几十年的文海“遗珠”重又问世。 丰子恺的佚文佚画 一次偶尔机会,经友人介绍,我与旅美台湾老作家风人(沈达夫)相识。他相赠近作《台湾风情》。此书序云:风人于1948年著有《西湖古  相似文献   

8.
读者之声     
山东苍山县三合乡中心学校陶钧:《新闻与写作》是一份严肃的刊物,它的格调很高,给生活以启迪,给人生以指导。我开始写稿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正在我一筹莫展时,我得到了一本《新闻与写作》。仔细阅读起来。《新闻与写作》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在这位导师的指引下,我的稿子便一篇篇发表了,今天我又在省级刊物上发了一篇,这不禁想起我的这位良师益友,我应该与他同享成功的喜悦。以后不管我经济多么拮据,我都会与你同行。你永远是我前进的拐杖。特别感谢彭朝丞同志,他撰写的“新闻标题写作”栏目让我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你们好! 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新闻与写作》刊登了我写的《鼓起了我写作的勇气》一文后,我先后收到浙江、河北、黑龙江、山西等八个省市、自治区30多名想学新闻写作同志的来信,要求我与他们谈谈如何写稿的体会和推荐学习的书籍。浙江省温岭县武警中队的颜玉林同志在信中说:“我是一名在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中不甘落后、决心做出成绩的战士,部队里有很多东西可报道,由于对这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投递出去的稿子如石沉大海”。看了他们的来信后,我本想一一回信,又一想,他们能从《新闻与写作》上认识我,说明他们也喜欢《新  相似文献   

10.
微记录     
正@卢乡读诗:朱自清在温州省立第十中学任教时,与同在该校任教的书画家马孟容、马公愚兄弟结下深厚友谊,朱自清与马氏兄弟常以诗书唱和自娱。后来朱自清离开时,求马孟容作画留念,马孟容欣然应允,画了一幅月下的"海棠八哥图"。朱自清创作一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散文回赠,并恭敬地说:"以文换画,自是文雅之事,只是你的画是传神妙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写的仅得其万一,贻笑大方了。"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是"五四"以来的名作。  相似文献   

11.
宋徽宗赵佶自己喜爱作画,把考画家也列为科举制度中。一次画家考试,主考官出的作画题是“深山藏古寺”。应考者,根据题意,有的把古寺庙画在山间丛林深处,有的把古寺庙画在崇山峻岭中一山腰处;古寺庙本身,或画出一角,以表其“藏”意,或画一段残墙断壁,以示其“古”意。只有一幅画,根本就没画古寺庙,画面上,崇山之中,清泉飞流直下,泉水边一个老态龙钟的和尚,在用瓢往桶里舀水。主考官看了连声  相似文献   

12.
一、苦乐童年郑云云多才多艺。郑云云是江西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闲暇之余她弹琴作画写文章,却不是随随便便的那种。论琴艺,早年她就靠一手娴熟的柳琴技艺谋得了一份工作:论画,她是国画大师梁邦楚先生的关门弟子。今年初,她在南昌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震惊江西画坛,论写作,她是当代中国散文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迄今为止,她已出版了三部散文集。为此,她赢得了"江南才女"的美誉。郑云云说,这与她的父亲有关,也与她坎坷多舛的命运有关。郑云云的父母都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父亲郑维扬,早年曾在上海师从美术大师刘海粟学习绘画,抗战时期,受地下党影响参加了新四军,成了新四军军报的一名记者。全国解放后,父亲先是在新华社江西分社任社长,后调湖南分社任社长。1953年,郑云云出生在长沙。几年后,父亲重又调回江西分社工作,又举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5,(5)
阿明的幽默画文/贾平凹阿明在本刊辟有一块“责任田”──“每期一画”专栏,画面朴素,涵盖面颇广,略显得严肃点儿,未如平凹说的那么幽默。《报刊之友》是报人刊人文人的挚友。友人笔谈可以笑在脸上,更笑在心里,形诸文,形诸诗,形诸画,特别是杂文和漫画,最应少拘...  相似文献   

14.
我爱好新闻写作,也爱看《新闻知识》。我觉得贵刊象是我前行道上的忠实伴侣,更是我写作生涯中的良师益友。初学写作时,我一窍不通,更弄不懂什么是导语、肩题和副题。我只知道把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写出来。当时,我写作热情十分高,几乎每周都要往邮筒塞几篇稿子。新闻稿寄出后,我天天盼“绿衣使者”带来佳音。我看报纸,听广播,总想在报上和广播里看到或听到自己的名字。可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稿子投出后竟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相似文献   

15.
这是在哥本哈根的街头拍到的,作画工具只是简单的彩色粉笔而已。地上的画让你怀疑眼睛~~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常常因写的稿见报少或不见报而苦恼。有的埋怨编辑对“无名小卒”不重视,有的就“洗手”不干了.但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这段弯路,我也曾走过.我是工人,可是比较热爱通讯报道工作.我自1981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由于写作基本功较差、见报心切,稿子写了不少,却一篇也没有被采用.后来我在读书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画家,在访问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时说:“自己一天画一张画,而要卖出去却需要一年.”门采尔让他倒过来试一试.即一年画一张,在提高绘画质量上下功夫,这样画出的画,会一天就可以卖掉。它告诉人们无论干什么,只有注重质量,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联系自己写稿实际,开始检查自身的问题,我是犯了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的毛病.于是,我决心象门采尔说的那  相似文献   

17.
读者之声     
湖南省江永县水电局游康生:明年的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开始了,我首先想到的是价廉物美、实用性强的《新闻与写作》,于是便又订下了明年的《新闻与写作》。 我是一名新闻写作业余爱好者,开始写稿时,稿件写了近百篇,均不被采用,心里很苦恼,几乎丧失了信心。1993年6月,我在朋友家偶然看见一本  相似文献   

18.
许多小说作者,很不愿意听到人说“你写的那个主人公,好象在什么作品中见过。”许多作画的人,也很厌恶别人说他的作品是“比着葫芦画的瓢”。记者采写的稿件呢,同样怕别人说和某篇报道雷同,提的问题、写作手法,好象是从哪里“套”来的。当然,模仿也是一种学习。但太热中于这种学习,就妨害创新。现在,各种报纸,大家都在摸索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9.
闲读偶记     
《鲁迅日记》《鲁迅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上下两卷,千余页码。我只有下卷。乃友人所赠,插架多年,向未阅读。一日,抽下闲翻,竞立即被吸引,遂从头细读,从1928年1月1日,直读到他逝世的前一日(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撒手人寰,日记写到10月18日),越读越有兴味,且时时引起遐恩异想。鲁迅的日记,确实既简略,又琐碎,如他自己所说:“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还有朋友过从,作文买书,患病服药,洗澡濯足等等。我读着却不觉枯燥,倒似乎透过岁月的烟尘,依稀看见了真实的他,和他的真实的生活。如1936年2月23日: 星期。昙。(昙即多云的意思——引者注)上午同广平携海婴往青年会观苏联版画展览会,定木刻三枚,共美金二十。下午得姚克信。买《文艺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丙戊仲夏,老友马世昌冒暑远来舍下,所带70幅画作,令我为之一惊。虽早有所闻,其离休赋闲后常以笔墨丹青自娱,想不过为一般离退干部出于闲情逸致、描花画凤之类的消遣罢了。不曾想,老马之画使我眼前一亮。其画件件丰韵饱满,造型严谨准确,色彩富丽凝重,笔法细腻扎实,可见其用心用功之一斑。我与老马同在一个报社,共事十几年,我的画室与其办公室仅一墙之隔,有时我作画便引来老马观看,其轻声轻语,不多赘言,只是说:我喜欢看别人画画。我以为老马属于同事中那种一般看客,凑凑热闹而已,未曾想他早已暗暗用功,只是不向周围人表露罢了。而我一直把他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