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精神活动可以依托于一定的物质外壳,将主体创造的精神成果保存下来,并且加以传播。这种外化的精神内容一般被称为客观精神,以区别于依托于主体的主观精神,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构成人的精神世界。本文集中探讨了下列四个问题:一、脱离主体而存在的精神内容,是否构成一种客观存在,这与物质存在有何区别;二、客观精神以何种形式存在,是否存在有不依托于物质载体的客观精神;三、客观精神是如何产生的,溯其源是否只能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四、客观精神是否只能藉主观精神才被确认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客观≠第一性首先,二者的对立面不同,客观与主观是一对范畴,第一性与第二性是一对范畴。其次,二者的使用条件不同,第一性与第二性只在说明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这个问题上使用,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反之是唯心主义。客观与主观这对范畴有两个使用条件,且在不同条件下,含义略有不同:当把人类的思想作为整体与外部世界相比较时,客观与主观等于物质和意识,即,主观指人的思想、精神、认识,客观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当把个人的思想认识作为研究对象时,客观指认识的对象,此时,除物质世界之外,客观还包括别人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种有代表和影响的观点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形态已从近代的“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进展为现代的“实践内部的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唯心主义”的对立.本文在肯定哲学基本问题现代形态的研究是极有意义的前提下,从对实践一般本质的理解入手,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现代形态不是“实践内部的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而是“实践与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尖锐斗争。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存在不存在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的相反回答,同哲学基本问题即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不同解决直接联系着。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哲学史上,曾经是一个十分混乱的问题。唯心主义者以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尽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但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坚持了一种主观的标准。因为他们或者不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或者找不到一条能把客观和主观  相似文献   

6.
真理的主观性问题是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向不够重视,只是空泛地承认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没有给予认真的研究,以致实际地否认了真理的主观性。本文的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真理主观性问题的足够重视。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正确的主观认识。 主观,相对客观而言,指在性质上与物质相反的人的意识、精神。意识的内容虽然跟物质对象不可分割,但却不归结为物质对象,而表现出主观性。因为它是物质对象的  相似文献   

7.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一书中指出 :“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个主体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心意之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主观的事物 ;属于外界的客体 ,也即是物质一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客观的事物。这样我们就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 ,任何一件事物都可归入这两类之一 ,不是主观的、精神的 ,就一定是客观的、物质的。”所以 ,从哲学上讲 ,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称的一个哲学范畴 ,是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 ,是指认识的一切对象 ,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它表示在人类意识之外和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东西。有时客观也…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 12月 5日至 6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与书记处同志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考察学习。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 ,要求全党同志 ,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一要求蕴涵了深刻的哲理 ,现简要分析如下。一、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 ,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 ,即从中国现在正处于…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是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总结。毛泽东同志突击地把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认识论各个方面,运用于认识的整个发展过程,十分强调社会实践的观点,坚持物质和精神的辩证统一,主张客观决定主观,同时又承认主观反作用于客观,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归结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观能动性的理论。本文  相似文献   

10.
胡风的现实主义主张,是以高扬的主观战斗精神向客观现实博击从而达到同客观真实深层次结合为特征的。本文从创作主体、客观对象和主体与对象的结合这三个方面的特殊要求探索胡风坚持的现实主义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给我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方法论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样就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个误区,物质等于客观,意识等于主观。其实二者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在《论艺术的精神》中第二部分“绘画”的第五节“色彩”的效果和第六节“形式和色彩的语言”中,康定斯基分析了色彩在绘画心理感觉中的作用;在《色彩科学》中何国兴先生提到过色彩感觉是一个主观量而非客观量。文章认为绘画色彩中的主观量是一个更复杂、包含了更多情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规定 恩格斯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什么是本源,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何者是世界的本质,谁是派生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精神是物质派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承认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  相似文献   

14.
二元论是一个哲学学说.它主张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精神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派生另一个,这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相互矛盾的.教学中如果出现了“二元论”现象会阻断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学生的理性情感形成,常此以往会使学生形成偏执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主观与客观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其含义有着严格而确切的规定,我们不能对它作想当然的解释。主观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亦即意识和精神。客观是指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存在。从哲学意义上说,凡是人们的心理。意识、思想、精神活动,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属于主观范畴。哲学意义上的主观不是单指“某一个人”的思想、认识等等,而是指“人  相似文献   

16.
智力一般指观察、思维、想象和记忆等认识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有智力因素的参与,也都是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呢?毛泽东说“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就是说.客观的东西可以变成主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可以变成客观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叶随着东西方艺术的交流,纳比派在物质对象上的艺术精神传递与东方艺术的艺术精神表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再直接表述图像,而是见诸于艺术观念,重视感性,注重客观对象的主观情感的内隐表现。为了突出纳比派艺术形象的主观特性,纳比派画家一般采用了东方艺术手法,使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交融后,物化成一种主观的艺术精神形态,不再拘泥于西方绘画艺术的约定俗成的客观真实性。纳比派是一种主观的、表现的、抒情的、平面的、蕴涵东方特性的时代艺术,不仅沟通了人的主观世界,也协调了内在艺术精神和外在物质形式的矛盾冲突。纳比派吸收和借鉴了绘画艺术的东方特性,他们的绘画作品与西方其他画家之作相比更具东方特性,更具现代性,在现代主义艺术中,跨越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鸿沟,超越了物质世界的种种束缚。  相似文献   

18.
综观历年高考政治试题,哲学常识的考点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试题设计十分新颖活泼,旨在引导广大考生关注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本文从微观的角度,按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四大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结合十六大精神方面谈谈如何构建哲学常识复习的知识体系。一、以主客观关系为主线构建哲学常识复习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哲学常识》第一课讲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相似文献   

19.
伦理关系包括主体与主体、主体的需要以及主体意识等三个基本要素.伦理关系的三大要素,实质上可以归结为客观实体关系和主观精神关系两个方面.其中,客观实体关系是伦理关系的物质承载者,是伦理关系的表层结构;主观精神关系是伦理关系的灵魂和内核,是伦理关系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实践,究竟是指什么,是指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指人类活动的物质方面,还是指包括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两种因素在内的统一的人的活动、人类生活?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多年了,至今还未能得到一致的看法。在实践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实际上暴露了不同的哲学路线之间的分歧,暴露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从对实践本质的各自不同的理解出发,人们在哲学上分化了。主张实践包括主观要素,实践是主客观统一的同志,走向两个极端。一些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选择哲学”,或“主体哲学”,或“实践本体论”哲学,或“实践哲学”(也叫“超越哲学”)。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主张“实践唯物主义”,但他们并不真正懂得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质。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哲学倾向都有偏离唯物主义的危险性,或已经偏离了唯物主义。另一些人,看到了上述哲学的基本倾向,反对这种倾向,坚持唯物主义,但由于他们同样把实践看作是主客观的统一,因而不能把实践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