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夜访耕夫     
去年10月20日,我们报社一行三人借去建湖参加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新闻宣传研讨会的机会,拜访了农民通讯员沈耕夫。沈耕夫是个在盐城很有名气的农民通讯员,今年57岁。他几十年笔耕不辍,发表了2000多篇鲜活的新闻。1995年下半年,《新华日报》、《新闻战线》发表了他的来信《谁为农民写首歌》,在全国引起了反响。后来《湖北农民报》等农民报社发起“我是农民”征歌活动,征集到词曲16500多首,选出200首辑录成集出版,确定12首为传唱歌曲。1996年8月,中国农民报协会第13届年会在武汉召开,同时举行歌集首发式暨农民之歌专题文艺晚会,沈…  相似文献   

2.
他,就是建湖县中堡村的农民通讯员,全国有名的《农民收听小组》的组织者,今年又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的沈耕夫同志。 1959年初,他入伍来到了现在的济南军区  相似文献   

3.
农民﹃记者﹄沈耕夫谷怡这是一张再简单不过的名片,白底黑字只有这样几行:农民记者/沈耕夫/苏北建湖县中堡村。然而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民,30多年来一直以“可怜天下种田人,为我农民呼几声”的忧民爱民情怀,写下了反映农民心声的数千篇新闻作品,赢得了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4.
“土记者”沈耕夫6月中旬以来双喜临门:一周内获得两个奖项。几天前《新华日报》寄来获奖证书和奖金;继而又接到《江苏法制报》捎来奖证和奖品。前者是他发表在去年9月份《新华日报》上的《谁为农民写首歌?》一稿被评为本年度好新闻作品二等奖,后者则是被《江苏法制报》评为’95年度优秀特约记者。盐城市仅有两名。 建湖县中堡村农民沈耕夫今年56岁,虽有重疾缠身,但仍笔耕不辍,几十年如一日。每年都有带响的新闻作品问世,《谁为农民写首歌?》的小短文  相似文献   

5.
读贵刊去年第七期“通讯员经验谈”栏中沈耕夫同志撰写的《初作写稿“三字经”》,细细品味这篇经验中字里行间的含义,联想起自己这些年写稿的体会,不禁拍案叫好!这是一篇为初学写稿者“对症下药”的好文章。我是从1980年开始写稿的。刚动笔那阵子总是为置身小小的乡村无材料可写而苦恼。没有办法,我只好写信给具有二十多年坎坷写稿经历的农民通讯员沈耕夫,向他求教写稿“经”,耕夫同志就把他多年来摸索到的写稿“三字经”(即“土、真、小”)原原本本地介绍给我,真令人敬佩。自从得到他的“三字经”,我就开始留心发生在左邻右舍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果真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稿件,象《刹一刹“药鱼风”》、《有感于“拾芝麻壮斗”》、《小  相似文献   

6.
苏北盐城的“土记者”沈耕夫立志要在老区培养一批“土记者”,于是一条消息见之于《盐城广播电视报》:“沈耕夫新闻写作培训班,免费招生,聘请新闻部门的专家和宣传部门的领导担任客座教员,分文不花,无偿服务。不发毕(结)业证书,不许‘分配’、‘推荐’之愿……”培训班8月12日在建湖开张,近百名新闻爱好者欢聚一堂,耕夫台上大侃新闻经,听者入耳,兴味盎然。 一介耕夫,30多年前解甲归田的军人,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今天上衣口袋经常插着一支钢笔,揣着一个笔记本,已经名闻乡里的“土记者”,以他敏锐的“新闻眼”、朴实的文笔,与乡民一起畅谈黄土地上的喜怒哀乐。耕夫稿件每每发于中央、省市报刊,为人称道,但他不满足。他总感觉一双眼睛观察的视野毕竟狭窄,一支笔写不尽乡村日新月异的人和事。广大农村需要像他这样的“土记者”,唠乡情、说乡事、侃乡理。 今天,社会上这班那班多如牛毛,很少有眼睛不瞄着孔  相似文献   

7.
“土记者”当了一回“老总”沈耕夫做一个土记者并不风光,因为记者前面多了个“土”字,然而我却沾了这个土字的光哩。去年10月12日,我应湖北农民报邀请前往武汉出席在那儿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华全国农民协会年会,专题座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还参加了《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8.
我姓“农”     
我叫沈耕夫,今年50岁,住江苏省建湖县中堡村,由于我立足小小的中堡村。紧紧贴近农字做文章,曾多次受到中央、省市新闻单位的奖励。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农民通讯员就应该姓“农”,否则什么也看不见、闻不到,甚至身在农村里写不出农民的特色来。如何做好庄户人的代言人? 第一点,紧紧贴近农字做文章在改革年代,农村新事物层出不穷。记得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我们中堡村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群众见面谈吃的不多了。最显眼的是群众吃肉问题。本来全村只有一片肉案子,杀了口猪也卖不  相似文献   

9.
1994年6月,年仅30岁的热夫看到一则报道:互联网用户增长迅速!他感到这个汹涌的互连网潜流将带来无限商机。5天后,他辞去工作,驱车前往西雅图,成立了亚马逊网上书店。热夫幽默地形容当初公司的情形:“我们每天最高的目标就是,减少工作人员被办公室纵横交错的电线绊倒的次数。”当时的顾客是热夫及工作人员的朋友们,可供品种只有2000余种。如今,亚马逊书店已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6,(27):53-53
夫是个飞人,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差,于是我们俩少聚少离多,明天,他又得去东京,不过这回我们俩不用再尝分离之苦了,他要带我一起去!因为他参加了美国西北航空的“环宇里程优惠计划”,积累的里程又可以为我换取一张免费客票了。  相似文献   

11.
郑苹如被捕后,较长时间关押在忆定盘路(今江苏路)37号,所以,在1939年12月份的总部监押的囚犯名单中没有郑的名字。负责看管的是林之江,负责审讯的是余爱珍和沈耕梅等。  相似文献   

12.
徐坤明同志曾任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记者。他先后在南斯夫学习和工作过十八年(1955—1965年,1971—1979年)。我们特约请他撰写此文。文章的第一部分“历史与现状”刊登在本刊1980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13.
我认识丁俊杰十多年了。当年他还是广院新闻系的主任。电视台在经营方面有什么难题都会向他请教,他为人很谦虚,很诚恳,会与我们一起探讨电视台经营与发展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使我们受益匪  相似文献   

14.
立在村边     
在我们的新闻同行中,很少有陈东夫这样的,他是个真正的农民,屋是江南水乡很普通的三层小楼,庭院里搭着鸡窝鸭棚,堆着稻谷化肥,也有月季葡萄,也有桂花腊梅。不同的是屋子里的书柜、书桌、书画、墨香,还有邮递员每天送来的厚厚的报纸和信件。他那书桌上高高地码着8大本报纸剪报,里面全是他的作品。这证明他不是一般的农民。他真是个农民,至今户口仍在农村,还种着两亩责任田。但他又的确是个记者,担负着一个区7个乡镇的新闻报道工作,十多年来发表稿件的总字数已达115万字,其中有32篇被评为全国、省市级的优秀作品。他的就职单位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广播电台。似乎很矛盾,还有些不可思议,却这么客观地存在着。也许全国的农民记者都有他这样的经历? 1991年8月,由农民日报、自学报、工人日报等15个单位主办的“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评选”揭  相似文献   

15.
一凡 《湖北档案》2013,(12):44-44
2007年10月26日,前苏联著名情报员亚历山大·费克利索夫辞世,享年94岁。费克利索夫因参与获取包括英国氢弹结构图在内的最重要科技情报而闻名于世。他辞世的消息传出后,俄罗斯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6.
最近,《神田喜一郎全集》第五卷由日本同朋社出版了。此书系神田先生的哲嗣神田信夫先生整理。至此,《神田喜一郎全集》已出齐了九卷。 第五卷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国的诗与美术之间”,还附录了阐述中国书法和古代印鉴的两篇论文。 神田喜一郎先生,在中国的学术界是很知名的。他出身在摄津国(今大阪府,茨木市一带)的一个文人世家,是日本明治末年到昭和初年(即本世纪初)最著名的汉学家、京都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内藤湖南的高足,《内藤湖南全集》就是由他参与,经过长时间的编纂出版的。他本人的名著《敦煌学五十年》,在中国广为所知。他在金石学、版本目录学等方面,多有造诣,对明清以来的诗画书法等,也深有研究。第五卷的出版,可以使我们看到神田先生在这方面的功力。 第五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玉壶山人的生涯——清朝第一的仕女画家》一文。据神田信夫先生在后记中介绍,此文是神田喜一郎先生历时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这里是初次发表。  相似文献   

17.
我的夏令营     
今天又是晴朗的一天,我怀着高兴的心情参加这次的夏令营。我早上7点多就出发了,到省委后还没有人到,看来是我太兴奋了。过了不久来的人越来越多,许伯伯接见了我们,这次是由他带领我们,他看起来虽然很严肃,但其实还是和蔼可亲的。他分配好队伍后,我们便乘着汽车,赶赴我们的目的地,一路中大家谈笑风生,很是开心。大概过了2个小时,我们到了部队,这半天我将在这里度过,满心期待!跟着队伍,我们来到放映厅观看关于战斗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爸爸姓沈名耕夫,作为农民通讯员,在盐城称得上小有名气。但我们对他的名气可不敢恭维,就说写稿这事吧,怕有近二十家中央、省、市级报刊电台聘他为“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问题就出在“特约”这两个字上,“特约”者,临时也,编外也,就连近湖乡的广播站,也给爸爸戴了个“特约”头衔。可爸爸对“特约”两字还特别看得重,特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赞佩曹雪芹的。他著《中国小说史略》时,谈及《红楼梦》,语气很是实在,评价之高,在他的学术随笔中,是很少见的。《红楼梦》影响了鲁迅没有?看看《呐喊》、《彷徨》,以及他的杂文集,大约可看出一些。鲁迅一生,得之于古小说的知识很多。他幼时读了大量野史、笔记,而尤对小说垂青。其中《红楼梦》,一直是他很爱读的书。他晚年写杂感,也常引用曹雪芹笔下的掌故,有的很贴切,我们读了,可以感到他是个深解《红楼梦》的人。 除了《中国小说史略》与《〈绛洞花主〉小引》中那些谈《红楼梦》的漂亮文字外,我们至今很难看  相似文献   

20.
鲁迅所译法捷耶夫的名著《毁灭》,从出版到现在已整整半个世纪了。五十年前,鲁迅在给亲密的战友瞿秋白信中曾无限深情地说,自己对于《毁灭》中译本“就象亲生的儿子一般爱他,并且由他想到儿子的儿子。”爱“书”竟然如同爱“子”,这或许会使今天的一般读者感到些微诧异。可是,假如我们回顾在那腥风血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