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把成人的需要径直地看作是儿童的需要,把成人的方式看作是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不考虑儿童的需要,不从儿童的视野出发,传统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独白”的课程,是成人文化。新课程所营造的是一种儿童文化,“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由成人文化走向儿童文化,“童心”、“童趣”成为我们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留心每一个孩子,他们似乎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语。可遗憾的是,孩子作文中的语言却常常是“八股文”十足: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活泼烂漫的天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儿童时期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形态,形成他们的生存生活内容和计会存在方式.即形成他们特有的文化,这就是“儿童文化”。  相似文献   

4.
儿童受“自我中心”意识的影响,对色彩的认识主要源于直觉反应。他们表现的色彩往往是看到色彩后的感觉,对色彩有更多主观的表现,这就形成了儿童色彩表现的独特之处。教师应正确加以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感知世界,涂抹出有个性的色彩感觉,使他们不仅对绘画产生兴趣,拥有自信和能力,而且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为此,在儿童色彩画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鼓励对色彩的多样化表现儿童色彩画是不受固有色限制的,他们喜欢用鲜艳强烈的颜色来抒发感情。如,用红色画马,蓝色画太阳,这实际上已包含了“红色的太阳”。…  相似文献   

5.
“律动”对于正常儿童,他们可以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然而,聋哑儿童由于听力障碍感知音乐十分困难,“使聋童感受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音乐旋律”是聋校律动课教学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使聋哑儿童感受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音乐旋律,从而弥补他们的生理缺陷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不断推进的学前教育改革使学前教育工作的如下两个基本逻辑日渐明晰:儿童成长于具体的生活,他们能对生活进行自主选择,不同的具体生活成就了一个个鲜活的儿童,儿童的生活感受和经验证明儿童的发展;走近儿童,深入地了解儿童,是幼教工作读懂儿童,通过教育增进儿童幸福、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前提。然而,很多迹象表明,在不少幼教工作的视线里,还缺乏一个个鲜活的儿童,他们在高喊“理解儿童”的口号时,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件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走近儿童,倾听儿童,了解儿童。  相似文献   

7.
《父母必读》2014,(5):79-79
和语言、绘画等专项技能不同,文化的学习范围更为广泛。且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关联更为紧密。对于儿童来说,.与其说去“学习”文化,不如说是“感受”文化。  相似文献   

8.
洪晨 《少年儿童研究》2023,(4):82-88+62
网生代儿童的情感结构不仅反映了数字时代的儿童文化,还隐含着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感受,成为理解当下儿童的重要抓手。在数字时代,网生代儿童的生活世界成为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融合而成的异托邦,他们的学习生活被在线平台包围,娱乐生活被电子屏幕占据,社交生活趋向于无限扩列的吸引。在虚实交织的生活世界中,网生代儿童产生了治愈与致郁并存的情感体验,感受着数字时代就学过程的趣味与苦恼、网游世界的激情与无聊,以及社会关系的亲密与陌生。在矛盾的情感体验中,网生代儿童生成了虚实相生的情感结构,包含着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双重感悟,内隐着入世与避世的文化底色,潜藏着“情随事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张秀珠 《广西教育》2006,(7A):88-88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就是将数学内容置于儿童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让学生主体通过“做”,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主动构建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从而启动他们的思维活动,让他们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呼唤童趣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初步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随意性的涂鸦和歌舞。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论出生在怎样的环境,最初的涂鸦都可以带给他无比的快乐,“童趣”是孩子的天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如何通过美术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从而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我认为,呼唤“童趣”首当其中。  相似文献   

11.
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不论在什么地方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童相遇时 ,他们之间仿佛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亲和力 ,很快就会玩在一起。这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 ,共同的标准 ,共同的行为准则 ,共同的感受和思维方式 ,一句话 ,他们拥有着共同的文化。每一个儿童都天生持有一张进入儿童文化的通行证 ,进入儿童文化 ,是他们必须和必然的选择。与成人文化相区别 ,儿童文化有着自己的逻辑 ,自己的规则 ,自己的一套特殊语码。整体感知和反应 ,诗性逻辑 ,游戏精神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儿童文化是一种整体性文化在儿童文化那里 ,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一个整体 ,他…  相似文献   

12.
<正>儿童散文作为儿童语言学习的资源,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幼儿对语言的敏感性,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及艺术审美能力。幼儿园可用儿童散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撒美的种子,引导幼儿从小学会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受、用情去表达,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情感,培育他们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向善、向真、向美”的灵动幼儿。  相似文献   

13.
1月24日睛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再公平不过了,也实在是太珍贵了。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告诉了我们时光飞逝,生命有限。假如我会克隆时间,我首先把它送给失学的儿童,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让他们重返校园好好学习,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我还要把它送给那些因病卧床不起的病人,让他们感受生命的可贵,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教学,要使儿童感受,要使儿童感情意志得到陶冶,要使儿童对作品有全面的领会,对形象有完整的认识。”这些都是要在教师完全掌握了教材,领会了教材的精神实质受到了感受的基础上,才能把人物形象较完整地交给学生。我们是这样让他们掌握人物形象的: ①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  相似文献   

15.
儿童艺术节的组织方法栾群“艺术节”的举办可以向学生进行健康、优美、活泼、向上的艺术熏陶与感染,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才能,提高他们对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能力。那么,学校如何组织好这项活动呢?一般可按照以下方法和...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构建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体验感悟、回归生活提供清新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语境下的“视觉文化”时代,大量的电视节目、电影、商品包装、广告、动漫、网络及网络游戏等视觉文化产物,充斥了孩子们的生存空间,虽说可以拓宽儿童的视野、活跃儿童的思维,然而也给儿童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削弱了他们对本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  相似文献   

19.
1.用绘画的语言“读”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因其丰富的内涵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读。而儿童的思维是纯洁的,贴近自然的,往往没有什么既定经验的约束,所以感受更敏感,更富有诗意。由于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又常常无法用晓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相似文献   

20.
课室,是儿童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儿童成长的第二个“家”。为此,班主任应一切从儿童出发,关注儿童的感受和内在体验,着力打造赋予现代理念的魅力课室,使课室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演绎生命故事的主场,让儿童在这样的场域下获得生命成长的文化滋养,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