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仁们常持这样一种观点:“小报”记者由于种种局限,要写出“大报”上那些具有全国影响的文章,不足不行,是很难!我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当然也得承认,“小报”记者和“大报”记者相比,有很多劣势:区域小,视野窄,变动少,而且长时间呆在一个地方,没有了新鲜感,“新闻鼻”也容易失灵,很多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在眼皮  相似文献   

2.
有些通讯员时常感叹一些好的素材被记者捞走了,自己得到的是“鸡肋”新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不然,有一位通讯员和一记者往来较多,在一次闲聊中,他在记者的启示下得到一条颇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顺藤摸瓜,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较有分量的通讯,发在一家大报上。他抓新闻的“快”与“准”,使这位记者也大吃一惊。自叹这一有价值的新闻,竟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这位通讯员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比別人多了一个心眼。法能想到,到手的素材是否与中央的方针、政策相吻合,并能发现被忽视了的“空隙”。他认为,  相似文献   

3.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4.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5.
刘明洋在2012年第4期《青年记者》刊文表述,大报风范的提出,是傅绍万同志继“新闻强报、特色立报”“以人为本做新闻”“全方位提升舆论影响力”等提法后,对于现阶段新闻传播的更深入思考,是一个带有深层次理念和价值的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报风范”也是对以往各种提法的深化和概括,包容着以前的一些内容,符合新闻发展的要求,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这是培育新闻竞争力。实现公信力、权威性、忠诚性等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现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网络新闻、大报小报满天飞,不少新闻转载来转载去,到最后甚至于面目全非,不仅扰乱了人们的视听,还搅乱了新闻环境。于是就有人讽刺说,时下记者写新闻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与之相反的是“人民记者”穆青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却有这样的一种习惯:每次下去采访,面对别人准备好的汇报和材料,他总是说:“我是记者,我愿意自己去看看。”革命先驱李大钊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忠实地记录历史,真实地再现生活,谱写时代的主旋律,这是记者的天职。作为记者,我认为新闻“三贴近”不仅要做到“零距离”报道,关键…  相似文献   

7.
大与小“大报”、“小报”的提法,近几年来频频出现在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口中,这一对似是而非的概念已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报纸发展的正确判断。按照刘健同志的说法,“严肃的、庄重的综合性日报,特别是全国性综合新闻报”是大报,而那些“都市生活”类报则是街头小报。有了“大报”、“小报”的机械划分,接下来便是对所谓  相似文献   

8.
县(市)报、台的记者,很少发生抢新闻的现象,原因是新闻机构少、记者少,这也滋长了某种惰性。但是,有时遇到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来当地视察,或某种高规格会议在县召开,大报、台记者便蜂涌而至,本县记者往往有小巫见大巫之感,难以插手,眼看着重要新闻在本县发生而无法及时传播;而有时上级新闻单位一时没有派出记者,又将新闻的遗漏。我认为,县报记者的这种“惰”性应克服,也应  相似文献   

9.
提起报纸上的“豆腐块”新闻,一些大报记者便认为那是“小报”的特产。而一些“小报”记者也不愿采写“豆腐块”消息。因为在这些记者眼里,“豆腐块”是“小儿科”,“填报屁股的”,“体现不出水平”,参赛、评职称根本拿不出手。名记者哪个是靠“豆腐块”成名的?其实这种瞧不起“豆腐块”新闻的观点,从信息社会的观点而言已经过时,也与广大读者希望报纸多提供新闻信息的需求相悖。增加信息量,“豆腐块” 也担一分重任 过去,我们的新闻不太注重传递信息,宣传味十足,文章也短不下来,读者并不满意。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终日忙忙碌碌,每天能花在看报上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记者与新闻的“缘份”葛新德中国人喜欢用“缘份”二字,“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我看来,记者找新闻也有个“缘份”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找新闻,新闻也在“找”记者。这一对矛盾,记者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新闻是客观存在的,记者们都在寻觅它、追求...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新闻工作研讨会上,听到一位被邀请到会的宣传干部的即兴发言,众人觉得颇带刺激性,而我则认为观点偏颇,委实不足取。此君发言的大意是:为了多上稿以及多在大报上稿,搞好“公关”至关重要。比方说,企业要出名,可请记者来捧捧场,有必要的话,搞个大型联谊会。如此这般,与编辑套上了近乎,还愁稿子不见报?此君怕  相似文献   

12.
新闻要善于讲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新闻采写中,常常把“story”用作“news”的代名词,把采访新闻叫做“to cover story”,头条新闻称之为“head line story”。西方新闻报道中有一种明显的故事化写作倾向,以至于许多名牌大报的总编辑要求记者“像说故事一样说新闻”。 近年,我们也开始强调故事在新闻中的作用。1996年2月,一个叫颜长江的记者在《羊城晚报》上连载《泌阳奇案 广州洗冤》,他用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章回小说的手法写了一个奇案,一时“羊城纸贵”。新闻和故事的关系如何,新闻应如何讲故事?  相似文献   

13.
“一报在手,天下大事基本不漏。”这是浙江日报作为一张省级综合性大报向自己提出的要求。 “天下大事”者,国内外重要新闻之谓也。报道的责任,首当其冲落在了我们国际国内新闻部。 七八个人,一天编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两大版,真可谓“七八条枪打天下”,责任之重不难想见。部主任作为“生产队长”,该如何组织种好这两块“责任田”?这,便成为令人颇费思量的问题。思之再三,悟得“九字诀”,即曰:勤耕耘,善谋划,重协调。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新闻,有人戏称为一厂、一店、一品的报道,此说困惑了好多企业通讯员:难上大报,难登大刊。我们是企业的新闻干事,通过对《青年记者》等专业刊物的学习,加上数年从事新闻写作的实践,逐渐悟出了搞好企业新闻报道的一些“门道”。一、文稿多为受众想。新闻稿是写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他们的关注,就是新闻报道应反映的内容。为此,我们写成一篇稿子后,总是以受众所思、所想、所看  相似文献   

15.
自尊,自信,才能成功地方报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特殊情况:采访对象对记者的选择,使“小报”记者感到苦恼和头痛。特别是遇到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记者或名记者,同时采访同一对象时,被采访对象往往乐意应付大报记者,而无视  相似文献   

16.
新闻姓“新”,时间上的及时、迅速、快,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应该充满“今天”二字,记者则是“今天”新闻的跟踪者、追逐者、报导者。“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成“昨天”的历史,回忆考证“昨天”那是历史学家的事。可是,发生在你周围的新闻每时每刻生生不息,所有新闻  相似文献   

17.
前两年某大报在愚人节搞了几则“愚人”新闻,其中关于“博士可生二胎”一则,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受到读者激烈批评。前不久某青年杂志又忽发“异”想,开出一个所谓“预透社新闻”专栏,并发布了一条“第一个犯有‘见死不救罪者’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徒刑”的“预透”新闻。此“新闻”被多家不负责任或不明真相的报纸相继转载、广泛传播,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法律界人士莫名其妙:我国尚无“见死不救罪”之立法,何来以此  相似文献   

18.
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说:“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荡奔腾之日;基愈同,则人生事业愈不敢限其将来。”范长江五十多年前说的话,在首届“范长江新闻奖”的得主身上,充分得到了证实。如解放军报社的主任记者江志顺的三条成功“秘诀”中,就有一条是“积累”,他说是“全部生活和知识的积累。”新华社总编辑、高级记者南振中说,“我靠学习,靠一点一滴的经验的积累”。可见,“积累”二字对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的记者(通讯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地市报纸一向崇尚“小报小办”。其实,小报“大”办,才是地市报纸推进改革的新思路。这是因为:第一,小报并不“小”。地市报纸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报。在通讯设备已明显改善的今天,当地读者从报纸上获悉国内外重大新闻,从时间上看,不是“小报重复大报”,而是“大报重复小报”;具有全国意义的地方新闻更不必说。因此,小报绝不是大报的“补充”,它具有和大报一样的独立存在的意义。第二,小报读者的胃口并不“小”。打开一张  相似文献   

20.
刘颖 《新闻三昧》2006,(5):46-47
之所以加个“小”字,并不是因为自己年龄上的“感觉良好”,11年的记者生涯,再怎样也是“师姐”级了,“小”是因为身处基层单位,写的都是些蝇头小稿,办的是一份企业内部小报。还好,蒙西南电力报之惠,怀揣着一本盖有国家新闻出版署钢印的“记者证”已有7年时光。7年来,只要心里想到那本由红变绿的“全国通用粮票”,心里顿时会有种找到娘家的感觉。不过,暗地里与那些国家大报的记者相比,人家是大记者,我等仅为一名小记者而已。小归小,却肝胆俱全。回想N年的记者职业生涯,酸甜苦辣可是一味都不少。酸11年前,怀揣着文学青年的梦想,我走上了《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