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梵高,海子,你们这孤独的近乎疯狂的灵魂,你们用自己全部生命的狂热,创造了一个艺术星空的奇迹。——题记(一)“金黄的麦田,厚厚的浓云,浓云挤压着麦田,前方是那条已到了尽头的小路。上方,乌鸦在翻飞,你甚至可以听到它们充斥着死亡气息的哀鸣。”这样的一幅画面,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寂静。这是梵高的一幅画,画题叫做《有乌鸦的麦田》。也许,作者在挥动画笔的时候,节奏是舒缓的,情绪是平稳的;也许,作者只想把自己内心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凄凉与极端孤独”的心情,倾诉在阴沉的,令人窒息的画面上。梵高,一颗多么耀眼的明星,然而,在他生前,这…  相似文献   

2.
梵高,海子,你们这孤独的近乎疯狂的灵魂,你们用自己全部生命的狂热,创造了一次艺术星空的奇迹。——题记一“金黄的麦田,厚厚的浓云,浓云挤压着麦田,前方是那条已到了尽头的小路。上方,乌鸦在翻飞,你甚至可以听到它们充斥着死亡气息的哀鸣。”这样的一幅画面,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寂静。这是梵高的一幅画,画题叫做《有乌鸦的麦田》。也许,作者在挥动画笔的时候,节奏是舒缓的,情绪是平稳的;也许,作者只想把自己内心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凄凉与极端孤独”的心情,倾诉在阴沉的,令人窒息的画面上。梵高,一颗多么耀眼的明星,然而,在他生前,这个…  相似文献   

3.
知道画家梵高是因为他的油画曾屡创令人咋舌的拍卖价格记录。80年代末期日本一富翁曾以5600方美元买下了他的那幅著名油画《向日葵》。所以我一直对梵高怀有一种神秘感,想了解梵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近日看了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梵高那迭宕起伏、充满坎坷与不幸的人生就像他自己的画风一样,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色彩鲜明,给人以深刻、强烈、难以忘记的印象。看完《梵高传》,我甚至以为梵高那种执著和偏激,纯粹和痛苦互相交织,揉合在一起的理念,才是创造他这样天有的土壤,这种人是不可学也学不采的;别人可以模仿他,但…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数十年后,化为一堆骨灰,我们能给茫茫人世间留着些什么?怎样的人世过程才会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在英国博物馆里放着一幅壮美的油画———《星光下的麦田》,望着那深邃的天空,那金黄的麦田,人们何曾看到画布后的梵高那孤独悲苦的脸,何曾看到梵高如万顷麦田般的理想和追求?当时,梵高被人们骂为“疯子”,遭人们唾弃,他以卖画为生,可他的画钱竟无法维持他的生计,他竟然经常吃不饱。梵高的风格无法被人们理解,可是他并没选择放弃,凭着对信仰的忠贞不屈,凭着对艺术的执着热爱,他向画布…  相似文献   

5.
一、阅读下文 ,完成 1— 4题。梵高的坟茔 (节选 )范 曾①冬天来到了巴黎 ,寒风凛冽 ,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向西北行 ,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 ,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②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 10 0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 ,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 ,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 ,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 ,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然不能提供面包 ,那就…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6,(1)
阿司匹林无法让向日葵花开不败,只有梵高的信念让他的向日葵始终向阳。——题记人活着需要纪念,纪念可以让我们坚定信念。我纪念向日葵,纪念让向日葵长盛不衰的梵高。梵高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或许从他出生起就注定了他将为艺术而疯  相似文献   

7.
梵高的花园     
空旷的麦田,一声沉闷的枪响,惊起几只丑陋的乌鸦……梵高没有死……他被一个医生朋友带回家,治疗了一阵——不知道这是他的第几次自杀未遂了。梵高本来就不该死的……“如果你没有钱来爱我,就把你一只耳朵给我吧!”妓女打趣说。  相似文献   

8.
出生在荷兰的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1853——1890),是一个性格独特的人,他短暂的一生也具有独特的色彩。梵高生长在荷兰一个小村镇的传教士家庭,由于家境困难,他16岁就去画店当学徒,后来他被画店解雇,1876年他曾去英国当过一段教师,又去比利时的一处矿区当过传教士,生活像无根的浮萍,到处漂泊不定。但是他始终不放弃对绘画的热爱,不管是住在多么简陋的房子里,他都要坚持画画。  相似文献   

9.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到一张小木床和一双裂了口的皮鞋时,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父亲回答道:"梵高是一个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过了一年,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参观安徒生的故居,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他生前怎么会住在这个阁楼里?"父亲回答道:  相似文献   

10.
恒星与卫星     
李慧 《中文自修》2001,(7):69-70
在人类的艺术天幕上,星汉灿烂。候军浓度着把艺术家分成三等:卫星,行星和恒星。而他认定梵高便是恒星。那我也许就是一颗卫星吧!虽然我并不是艺术家,也没有一点艺术气质。  相似文献   

11.
梵高是十九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 ,他短暂的一生中 (梵高只活了三十七岁 ) ,做过教师、画店营业员、传教士、书店店员等 ,虽然生活在底层 ,但由于他独特的天赋 ,加上对艺术的不倦追求 ,使他成为世界画坛巨匠。梵高一生的作品 ,据最新的统计 ,油画接近九百张 ,素描为一千一百张。他的作品在商人那儿已经化为金子 ,或者是远比金子还要昂贵得多的珍奇。梵高末期的名画“嘉舍大夫”在纽约克丽丝蒂公司 ,以八千二百五十万美元售出。可是 ,他在生前却被看成是最不成功的画家 ,几乎没有卖出过一幅作品 ,你说怪不怪 ?的确 ,梵高的作品不是什么人都能…  相似文献   

12.
哀蝶     
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我们无法得到梵高身上的一片指甲,但他的向日葵却比地球上所有开放的向日葵都灿烂、明亮和忧伤;我们无法得到柴可夫斯基的一根头发,可他的音乐的羽翼将在漫长世纪的空中低回,并且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一代的人。  相似文献   

13.
【导读】《渴望生活一梵高传》是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年仅26岁的他,在巴黎偶然接触到梵高的绘画,被梵高辉煌的作品和悲惨的经历所震撼,于是背起行囊,走遍欧洲,拜访梵高的亲友,寻找有关梵高的第一手资料。他住过梵高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法国南部阿尔的田野上,感受梵高视野里的一切……接下来,在几近迷狂的状态下,四易其稿,写成《渴望生活——梵高  相似文献   

14.
梵高是绘画艺术史上的大师,他从色彩把握、线条运用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绘画美学理念,为表现主义绘画开辟了新的道路。想要了解一个真实的梵高,应从梵高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他对艺术定义的界定、对现实与艺术思考,方能窥见梵高绘画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彼岸花     
看见了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我站在天涯海角,听见土壤萌芽等待着彼岸花……也许每一个人终其一生守护着生命的花开,也许那是梵高笔下热烈奔放的向日葵;也许那是照亮夜空一瞬的明亮的烟花……但是花儿总是在生命的彼岸,时刻等待着我们的到来,等待着花开……所以,我们称之为彼岸花。卡夫卡曾经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设计了四种结局:或隐居于石中,或被遗忘……但还是有一种结局他没有设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火种,大地盛开出彼岸花。我想,当他被神鹰啄食内脏的时候,他的灵魂是快乐的,生命是圆满的,因为他听得见花开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正>有的画家是一个纯粹的画家,比如莫奈,只需看他的作品。有的画家不仅是画家,还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比如梵高,要理解他的作品,必须先理解他的性格与生活。丰子恺按序曲、准备时代、荷兰时代、巴黎时代、难过时代及最后这六个阶段,以淡雅而不失热烈的笔调,在《梵高生活》(原名《古珂生活》)中讲述了梵高一生行止和创作历程。本书逢梵高诞辰160周年、丰子恺诞辰115周年,推出了全彩新版,随文配入多幅梵高等大师名画,图文交辉。封面设计独  相似文献   

17.
画大师的画     
《特区教育》2010,(1):F0003-F0003
这是梵高最富想像力,最激动人心的作品。一个个呈漩涡流动的星辰,敏感而不稳定。几近骚动的线条,刺目的黄色或耀眼的红色都在激情的指挥下肆意舞动,就连生长于大地的扁柏也在尽力挣脱地心引力,直刺向激流涌动的蓝天,这简直是一片激情海洋。梵高的一生几乎是为艺术而燃烧的一生,他以自己的作品呈现给观众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世界名画成交价排行榜上,荷兰艺术大师梵高的作品《加歇医生的肖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高居榜首。这个价格纪录自从1990年被创造出来以后,至今没有被打破过。而梵高的另外两幅作品《没有胡子的艺术家》和《鸢尾花》分别以7150万美元和5390万美元排在世界名画拍卖价排行榜的第三位和第五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梵高生前贫困潦倒,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而在他死后,他作品的价格被人们推向了高峰。梵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为什么现在如此受到青睐?  相似文献   

19.
学会克制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到一个矿区当牧师。 有一次,他和矿工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中,他陷入巨大的恐惧中,颤抖的铁索在轧轧作响,箱板在不停地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听凭这台机器,把他们送向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但是,梵高注意到有一位老矿工神态自若得像没事一样。事后,他悄悄地问那位老工人:“您是不是已经习惯了?”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攫取政权后,疯狂地攻击现代艺术。梵高的作品既不符合希特勒的审美观又不能满足纳粹政权的需要,因而被打上“退化”的印记从博物馆里清除,二战后梵高和他的艺术重放异彩,由此可以看出艺术的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