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的入世,越来越多的洋文化进入了中国的家庭,不少青少年,视"洋文化"为时尚.头发染得千奇百怪,不过春节过圣诞,不吃米饭吃快餐,不听民歌听外语歌,还动不动就"Howcool!"张口闭口"我的上帝"……  相似文献   

2.
黄频 《湖南教育》2005,(16):45-45
一、京剧艺术进入课堂应从入门知识的传授开始为了使学生真正走进京剧,继承和发扬京剧艺术,在学生欣赏的同时,我认为还应该系统地传授京剧欣赏的入门知识。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后,他才会看得懂、听得懂,才会了解和欣赏京剧。正因为不了解,大多数孩子表示“听不懂,拖得太长,听了半天也不知道听些什么”,所以学生就不愿意去听。了解京剧背景,学生才会接受。譬如:传统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京剧的四大行当,不同行当中的角色。如在教《京调》一课时,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知识入门,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他们自己总结出“生、…  相似文献   

3.
看京剧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去看了京剧《孙悟空大闹天宫》。因为下雨,我们迟到了30分钟。其实我开始听妈妈说要带我去看京剧时,心里特别不想去。因为我在电视上看过京剧,演员唱的是什么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只是看演员在舞台上走来走去。大人看京剧说不定觉得有意思,可对我们小孩子来说,  相似文献   

4.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上课也是如此,听别人的课等于别人把教材的大门打开了,我们跟随他人进了门。课堂上,主要关注执教者怎么理解教材,他发现的属于我,他没有发现的,我也很容易发现了,因为我是个跳出“庐山”的人。许多课文,我们可以边听别人上课边理解,渐渐地,由片面理解,钊全面理解,再到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5.
假如我遇上“老外”在公元2002年,你有没有发现一些问题?(什么呀?)中国的发展跑起来了,身边的“老外”多起来了。(好像是的。)那么假如你遇上了“老外”会不会变成没嘴的葫芦,一句洋文也倒不出来?  相似文献   

6.
三代人的歌     
我爱摇滚,它强大的震憾力与疯狂夸张的旋律总能刺激我大脑中的每一根神经,我爱说唱,它疾速的语调与独特韵味总让我不知不觉地落入其中,但若此时我回头看一看爸妈和奶奶脸上那痛苦的表情,哎!只得仰天长叹:知音难寻啊!我最最不能理解奶奶,因为她衷爱京剧,无事时,奶奶总会约上三五个朋友到家里来一起听京剧,这还不止,看完后还要各抒已见,发表感想和意见,啧啧!俨然一“京剧大本营”,我听不下去了,便走过去,换成了张惠妹的演唱会!“呼”只感觉一阵腾空的飘逸,接着便是屁股着地的“美好感觉”,再接着耳里的“come on,come on……”便变成了“我们…  相似文献   

7.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会潜藏起来.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变成现实的事情。 很小的时候,我就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听着那“咿咿呀呀”的曲调.我深深陶醉其中。心中有一个梦想:长大后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演绎中国的国粹——京剧,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李敏 《现代语文》2004,(1):36-36
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应该了解流行。可因为职业学生的关系,我却最不了解这个不知是“名”还是“动”的词。我还很懵懂。只能站在一旁看别人“流行”了。“韩流者,非寒流也,就是HOT”之乎者,何人﹖孔乙己是也。留起飘逸长发,蹦几句洋文。时髦呵“流行嘛”贾宝玉右手托腮。“就是把  相似文献   

9.
<正> 从前,有些京剧老戏迷“听戏”,从开锣到散场,连头也不抬,十分投入,跟着胡琴声边扣板眼,边哼哼。有时并不在乎台上演员唱的什么内容,可能也根本不知道,主要听的是“韵味儿”。可说是听“味”吧。最近,著名净角尚长荣用京剧唱通俗歌曲《纤夫的爱》,居然博得满堂喝彩,实在有意思。不知人们是出于对京剧的欣赏,还是出于对这首原唱歌曲的怀恋?总之,有味就是了。今天流行歌曲的发烧友们,特别是年轻人,除沉迷于港台和大陆当红歌星的各种“上榜金曲”之外只要沾上“流行”  相似文献   

10.
从小听大人讲“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看纸鸢飞翔蓝天的动人画面,听“贵妃醉酒”的京剧片段……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如此清晰地刻在我的记忆里,仿佛是一篇铭文,心灵上毫不犹豫地接受着东方文化的洗礼。而如今,我却更陶醉于“亚当夏娃”的飘逸浪漫,更迷恋奥斯卡金奖的雍容华贵,也更沉醉于迪斯科的动感十足……在某一个角落,某些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地搁浅,我欣然地接受着西方文化的高贵典雅,却忘记了东方文化的深沉韵味。有一天,当我猛然想起在那个忧伤的江畔,屈原饮恨投江,今天我们用龙舟去悼念;在那个繁灯的夜晚,我们吃着元宵品味过去的时光…  相似文献   

11.
吴巍 《学前教育》2005,(10):37-38
活动背景“五一”长假后,我们班小辰辰带来的京剧脸谱面具引起了班上孩子们的兴趣:“这是什么呀?真好看!”“这是唱戏的脸谱,我家也有。”“我爷爷也爱唱戏,爸爸还带我去戏院看过戏呢。”看到孩子们对京剧脸谱如此感兴趣,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并提议一起收集有关京剧脸谱的资料。随着各种脸谱的图片、面具、衣服、挂盘越积越多,孩子们想自己制作脸谱的热情也同时被点燃了。然而,由于小班幼儿能力有限,孩子们在创作时常常因为“画不像”“做不好”而失望,甚至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看到许纪霖先生的一篇文章,说是一次下乡和乡干部交换名片,乡千部因为自己名片上“没有英文”而颇为自卑。我想这种自卑具有代表性,甚至开始成为一种“文化”。用许先生的话说,就是“对于被‘落后就要挨打’吓怕了的中国人来说,融入全球化的焦虑,首先就表现为急于英语化的迫切心情,一口流利的洋文,成为贵族阶级的家族徽章”,这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亚殖民地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李颖 《山东教育》2008,(6):18-18
一天课后,班长急匆匆地跑来向我报告:“老师,咱班这几天上自习课时总有人传纸条,有的时候老师在讲课也敢传,管也不听。”听了班长的报告,作为班主任的我不禁十分恼火。这种事在我们班屡禁不止,也不知道为什么,批评了好几次都没有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读过发表在《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2003年第3期上的《关于音乐》,我也想说话了。“音乐是天使的语言,它所表达的是无法说出又不可沉默的东西。”我非常赞同。我们听莫札特,听舒伯特,听柴可夫斯基,听班德瑞乐团都能感受到那不可名状的美:它也许是悲壮,或者是柔和,抑或是欢快,这种美在每一段音节里得到体现。假使我们不情愿关闭自己的耳朵,涉猎那许多谓之“音乐”的东西,您便会发觉,许多东西是不值得听的。往往我们习惯鄙弃山歌民谣,对交响乐敬而远之,而要去推崇明星们的“音乐”,但这一堆,大半是语法缺漏,无病呻吟的东西。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说…  相似文献   

15.
“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广告文理不通,街头写错字、写别字,滥用繁体字,乱用洋文,简直成了“公害”。我们再也不能容忍民族语言的纯洁受到侵害。希望广大师生拿起笔来,向这些不良现象“开炮”,也欢迎对本刊的差错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6.
记得一次我园对外开放,在“我爱祖国”主题活动中,老师们选择了欣赏京剧艺术的课题。教学中老师们请京剧团演员亲临课堂,让幼儿欣赏了京剧的几种服饰打扮和唱腔。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听着京剧,跟着演员们走台步、做动作,兴趣很浓。谁知活动结束后,一位朋友不解地对我说:“这个内容你们的综合教育课程中没有,你们又搞什么新花样?”我听了一愣,确实欣赏京剧这一具体活动,在课程安排中是没有的。但“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  相似文献   

17.
京剧的戏感     
京剧大师齐如山先生说,京剧是“有声皆歌,无动不舞”。好像是说京剧是歌舞剧似的。但京剧如果真的属于歌舞剧.齐大师的这句话也就等于赘言了。正因为京剧的本质不是歌舞剧。齐大师的这句话才成为描述京剧特征的一句名言。我们知道,京剧的剧情几乎全以历史故事为蓝本,但演员的动作和对话无一不经过转形.而产生与真实人生情境脱节的效果,进一步夸张地造成虚拟的感觉,这就达成了京剧的“戏感”。“有声皆歌,无动不舞”就是京剧戏感的所在,我们在此只谈“无动不舞”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观念与操作误区1.合作学习形式化。目前课堂上教师们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中有“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操作中尚存在着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学生“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有“形”无“质”的合作,其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9.
木乃伊同学     
第二集天才木乃伊一上课,张小开很快就进入了状态——睡觉的状态。正在他睡得迷迷糊糊的当儿,有人用手肘碰了碰他。他极不情愿地睁开了眼睛,原来是阿喀琉斯。“干什么啊?”张小开不高兴地问道,“我睡得正香呢!”“你怎么不听老师讲课啊?”阿喀琉斯一脸严肃。“唉,这种课……”张小开本想告诉阿喀琉斯,这种课他听了也不懂,可话到嘴边,他又改变了主意,“这种课,我们一般是自学的。”“是吗?”阿喀琉斯怀疑地看着他,“那我也应该自学了?”张小开恶作剧地点了点头。阿喀琉斯很信任张小开,对他说的话没有一丝怀疑,他翻开书,忽略老师的存在,自顾自…  相似文献   

20.
姨妈的变化     
我的姨妈是从事公交售票员工作的,由于公交车改为“无人售票”车了,伴随着我姨妈的便是下岗。有人劝说姨妈去当钟点工,她听了大为不满,还忿忿地说:“钟点工是乡下人干的,就算收入再高,我也不干。”下岗后的姨妈终日垂头丧气,心灰意冷,失去工作对她来说,除了烦恼还是烦恼。父母得知此事后劝说姨妈:“当钟点工也是服务工作,和我们‘经理’的工作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一点也不丢人,去试试吧……”姨妈若有所思地听着,还不时地频频点头,最后终于下了决心,说:“好吧,我去当钟点工。”对姨妈这种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做钟点工是个不错的选择。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