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德育模式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本位的功利性价值,它忽视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了德育固有的主体性本质及和谐社会对自主性与创造精神的呼唤,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方面日显苍白。现代德育要着力于受教育者身心特点的现状与潜能,着力于受教育者的和谐全面发展,着力于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有机结合的双本位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挖人大战"的实质是"行政本位"与"学术本位"之间的固有冲突。"行政本位"与"学术本位"存在的统一性、合作共赢需求以及合作基础为两者妥协乃至和谐提供了可能,中国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政治气氛和增长的学术力量也为二者矛盾的消解提供了客观上的可能性。对"行政本位"与"学术本位"的地位再确认、功能再确认和关系再确认有利于二者矛盾的消解,也有利于将高等教育人才配置导入正轨。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的旨归在于培养和谐的人。以培养和谐的人为目标,高校德育的指导思想从"规范论"为主导转向"创生论"为主导,德育内容从笼统抽象的道德教育转向具体、多维的道德教育,德育途径和方法由灌输理论为主转向德育渗透为主。  相似文献   

4.
德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部分,应该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并为其服务。高校德育工作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去加强和改进,处理和解决好高校德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问题。从加强高校德育理念的创新、高校德育建设途径的创新、高校德育环境的创新等方面去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5.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应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高校德育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来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妥善处理高校德育在新时期面临的困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工作本位学习”是相比于“学校本位学习”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两者各有利弊。本文探讨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从而使职业教育既兼顾学历层次,又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从而在“双证融通”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强化其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成人教育德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教育担负着在职从业人员和求职待业人员等的教育培训任务,提高成人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成人教育德育极其重要的职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加强成人教育德育,完善人格的培育,促进人性的健全,培养和谐的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必不可少。自我评估是高校根据自己 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的自我检查,包括院(系)评估、学 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本文结合武汉大学在自我评估中的经验,探讨在“双一流”建设中如何发 挥自我评估的作用,从而有效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挥自我评估的作用,从而有效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和谐的高校德育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高校应把德育建设问题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野中去认识和思考,以探索出高校德育建设的多种途径,这是德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在认识“礼仪教育”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及原因分析,指出礼仪教育的缺失是引起上述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提出高校应广泛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体途径是通过将礼仪教育引入高校德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礼仪教育大环境等方法,推进大学生礼仪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即"双一流")的战略部署。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发展瓶颈。"双一流"的提出,对地方高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地方高校应积极探寻发展路径,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中找准自身的立足点,不断加强内涵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是惠及广大人民的伟大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青少年德育观。而加强和创新德育观,培育青少年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和谐观念,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言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开辟有效的教育途径,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德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如高校德育价值导向一元性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分离、德育评价与学生主体发展需求的错位、德育教育内容、手段、方法、机制等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德育教育与社会负面引导的矛盾等。高校德育要担负起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的重要历史使命就要加强高校德育建设,创新高校德育模式、加强高校德育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一体化”的育人机制,同时还需激活道德主体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伟  杨芳 《教育与职业》2007,(24):49-50
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党和政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事关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和谐社会内涵的把握,阐述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入手,分析了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策略,对实现高校毕业生和谐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苗 《文教资料》2005,(36):6-7
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入手,将大学生就业纳入和谐社会视野,深刻剖析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可行性,正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并提出把完善高校教育体制作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大学学习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的重要阶段.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必须在认识上进一步深化、在方法上进一步创新、在体系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素质本位”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全面、自主、个性化发展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话题。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教学方式、评价办法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创建了“素质本位”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为创新高职体育课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是以岗位胜任为要点,强调学生的能力,其核心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实践能力。其方法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但是,孤立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却有自身的局限性,忽视人格品质的培养,很难适应岗位的多变性。只有"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两种教育模式相结合,才能满足未来社会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融入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时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