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磊 《河南电大》2009,(2):60-61
在一些女作家的小说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她们笔下的男性呈现两极分化,或者是男性英雄,或者是软弱无能.或者是花花公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极端的形象,是因为反映了女性对男性的渴望和幻想,也折射出女性骨子里还没有摆脱传统意识播撒在她们心中对男性的依赖意识。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有符合男性期待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有令男性厌恶的泼悍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以泼悍女性最为独特,文章以江城和尹氏为例,通过分析男性作家对她们女性恶德的描述,以及对她们悲惨结局的安排和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意义,认为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完全处于男性作家男权意识的观照之下.  相似文献   

3.
端木蕻良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其中有女贵族、下层婢女、都市少女等,她们都是生活在男权社会统治下的悲抑的女性.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压制,自身对男性严重的依附心理都直接、间接地造成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她们要想找到出路、获得解放,就必须建立独立觉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比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对同一著作中的翻译,分析女性译者在译著中女性意识的体现以及对女性主义的追求,同时也从女性译者译著中对女性真实的个性和心理特征的细腻刻画来体会她们对于女性意识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男权社会与女权社会激烈斗争中的简.爱和斯佳丽,是男性权威与社会传统的挑战者。她们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又同时在一个平衡点失衡的情况下,一个走向宗教的呼唤,一个回归精神的家园。她们在追求的同时也在回归。本文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这两个文学形象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女性意识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以前,女性大都是文学中被言说的客体,看不到属于女性自身意识的东西,有的甚至被扭曲。五四女作家群的崛起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五四女作家的小说集中表现为对女性现实生存境况的关注,描绘了一批旧制度旧礼教的完全的牺牲品,表现了一批被污辱、被损害的女性的悲剧命运,突出了她们女性意识的沉睡。这种沉睡表现在:1.女性之间的相互伤害——妻妾、婆媳之间,将对方看作自己不幸命运的罪魁祸首;2.以男性的节烈观为自己的节烈观,以“生是×家人,死是×家鬼”为生活誓言。在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单方面的贞操要求是男权的表征之一,是男性独占意识与权力的集中表现。而女性对男权观念的认同和自觉遵循,归根结底来源于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人身依附地位。五四女作家以她们知识女性的身份,能够关注普通中国妇女的生活现状,解剖她们麻木的灵魂,提出自己的疑问,是难能可贵的。她们“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的目的,就是要唤起女性自我意识从沉睡走向觉醒。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她们立足于中国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从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层面对上海女性加以观照。她们描摹了中国女性由女奴向女人的回归,对男性的态度也有彻底否定与妥协宽容的区别。真正的女性意识必须从男女两性的对立转变为性别的整合,应具备"双性和谐"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丁玲和陈染都以女性为题材创造作品.丁玲开启了一条路:将女性自我意识放在与世俗的女性观念挑战中并试图建立全新女性形象;陈染等一批女性作家继续在这条路上寻觅、求索.她们对女性世界观照,对女性本质探寻,对男性世界批评,就是要充分表现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庐隐和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的作品中都透露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由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她们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也有着相似和区别.身为女性作家,她们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关注着女性命运,通过文学创作把她们对女性长期遭受的苦难表达出来,反映了她们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庐隐的女性意识刚觉醒,还很困惑;张爱玲则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了女性自身,重在对女性命运的重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笔下的<黄英>不仅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同时将人性中的善与美赋予其身,将其做为完美的化身,予以了高度的赞颂.小说体现了女性要求人格平等、备受尊重的一种渴望,可以说是女性意识从爱欲层面的追求上升到了人的生存层面,要求平等的追求的演进.她们向往一种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人格,在她们身上已经开始了女性作为几千年被礼教压迫下不为人、只为玩物的人的觉醒,她们聪慧、具诗情、懂人情,在品性上也显示出了比男性的相对高洁,不为世俗所浸染的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在《十八春》中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女性命运的思考。女性悲剧命运集中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依赖,不单单在生存上、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对男性的巨大依赖。她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追求幸福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张爱玲在《十八春》中描摹了众多的女性,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她们悲剧命运背后的根源。顾曼桢和石翠芝代表了那个时期女性意识的萌芽,顾曼璐是一个被奴化的女性典型。而顾太太和沈太太作为两个母亲,张爱玲把她们作为凡人来写,这一改母亲在大众心中的伟大傲岸形象,张爱玲甚至把一些丑化的痕迹留在了她们身上。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进步,女性作家开始大批出现在女性小说领域,其中具代表性的女作家有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和乔治·艾略特。她们文采卓然,刻画的女性形象一反多数男性笔下的温柔怯懦、多愁善感,而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体现强烈的女性意识。文章从她们作品的各个角度出发,深入探究英国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男权中心文化的社会里,女性从来都是作为与男性主体相对应的被动的客体而存在的,这种地位无疑也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亮剑》作为一部男人的戏,塑造的主要是男性英雄形象,女人只是戏中男性的陪衬,她们的生存目的是以所选男人为核心的,她们的生命价值的唯一依托点就是男性。女性主体意识在文本中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而这正是男性作家创作的惯例。  相似文献   

14.
数千年封建文化、男权社会的烙印,使妇女的社会地位只是从属于男子。她们所拥有的零星意识也只是对男权意识的绝对服从与靠拢,这使得她们中对于权力向往的女性,为了实现自身的追求,被迫沾染了男性气质。父权社会的男性,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统治者,因具体历史情境的改变,他们中的部分也时常成为更高男权的附庸,由此而具有了依附他人的女性气息。这一情况在当代,并未因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在或明显、或隐晦的场景中,仍能看到部分女性具有男性气质和男性拥有女性气息的性别错置现象。  相似文献   

15.
曼斯菲尔德和凌叔华身为女性作家,对社会女性问题多有关注,她们的创作几乎都指向女性的社会生存问题,表达出她们对女性的关怀和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与以往隐蔽式女性叙事不同的是,曼斯菲尔德和凌叔华采用明显的女性视角进行叙事,使得她们想要表达的女性意识潜移默化在作品中。她们在作品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女性、尝试抗争却无可奈何的女性、大胆抗争追求自由但却无法意识到悲剧命运的根本的女性。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她们对社会制度的不满以及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然而,两位女性作家以及其笔下的人物表现出来的仅仅是最表层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女性意识的初起和萌芽,离真正的女权主义思想还有很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具体可分为三类:从礼女人、完美女神、反叛女妖.女人的从礼表现在以殷温娇为代表的平凡女性严格遵循礼法妇道;女神的完美表现在以观音为代表的女性是男性事业成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强势男性仰慕崇拜的对象;女妖的反叛则表现在她们大胆地追求个体欲望的实现,多受到男性的打压批判.由从礼到完美再到反叛彰显出女性自我个体意识的萌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阐述了《简·爱》中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女性的自我反抗意识和她们性格中的弱点以及她们最终的命运———或是反抗至死,像伯莎;或是如同简爱,最终走向屈服与妥协。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超越了当时社会礼教的束缚,她们聪明美丽可爱又不似世俗女子。然而文本中的这些女子形象都是在男性的观察和叙述中呈现的,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比文本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会发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始终没有离开男性视角的观察和男性意愿的表达。这一悖论在《聊斋志异》中多处呈现,作者对历史上女性意识和女权意识的发展作反思。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虽沦落风尘,却绝非一般青楼女子可同日而语.她们拥有独立自主的个人意识、特立独行的男性情结、关注政治的社会意识,其独特个性表现出了封建时代青楼女子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张爱玲和苏青.她们的创作以表现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道德心理见长.男性作为女性的对立面,成为她们的叙述对象.本文试从张爱玲、苏青笔下男性形象的特点分析,对两位作家的认知方式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