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开播的日子是1993年3月13日,距今已有17年了。开播前,创办人张勉之在建外大街14号8层楼一问向阳的办公室安了张上下铺的铁架子床,供编辑夜间值守热线时休息,并把寻购一部录音电话的任务交给了我。  相似文献   

2.
办好一张报纸首先要办好一版。作为要闻版,要中之要还在于头条。头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张报纸的特点和质量,涉及办报方针和方向重点。对头版头条的选择,无疑是办好一张报纸须着力经营的重点。目前,不少报纸的头条普遍存在着五类“瘤疾”:一、分量不足的比较多;二、会议新闻多;三、时间性不强的新闻多;四、长篇新闻多;五、可读性不强的新闻多。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报纸将注意力转移到一版上,致力于头条新闻的改革,已出现可喜的新变化。笔者就此对《中国青年报》的头条走向与特点试作一些分析。经统计,1995年在《中国青…  相似文献   

3.
伍柯 《新闻世界》2012,(3):122-123
在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备受瞩目,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随着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媒体对调查性报道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本文选取《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面为对象,重点分析调查性报道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4.
钱穆先生晚年所著回忆录《师友杂忆》,起笔于1977年,定稿于1982年,出版时与1974年所著《八十忆双亲》合刊,影响很大,版本也多。其主要者,在台湾有三民书局/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钱宾四先生全集》版、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兰台出版社2000年版。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7,(6)
我看《中国青年报》平日读报,其他报都是大致翻翻,浏览几个大标题,唯中青报翻不过去,一个个诱人的标题,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吸引着你不得不仔细去读、慢慢去品。为什么中青报能赢得青年朋友乃至全国多数群众的普遍喜爱,独秀于大报之林?广泛的群众性群众性是中青报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新闻写作故事化让新闻作品更受欢迎.笔者通过对《中国青年报》的分析,研究网络时代新闻写作故事化的特点及策略,揭示掌握写作技巧对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学时学散文,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对一些散文名篇情感激越的讲解。老师和作家似乎都在竭力使我们通过散文理会到一层一层的象征意义,比如“白杨树”“象征勤劳、勇敢、坚贞不屈的中国人民”,“童子面茶花”“象征祖国欣欣向荣的现实”,诸如此类。于是以为好的散文就是那种崇高样子,在对散文产生“高山仰止”感慨的同时,也便深信它只能出自大家之手,绝非俗人所能为之。后来,当学会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点什么的时候,就对那些崇高的“升华”和一连串情感充沛的“啊啊”,再也不以为然,反倒以为凡人的情感更容易激起读者内心的波动。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末,身居海外的钟开莱教授主动为陈学昭先生将回忆录《浮沉杂忆》翻译成英文版在美国出版,这段令人难忘的佳话和感人的故事值得赞誉。  相似文献   

9.
1953年8月,我由中国青年报社调到中国青年杂志社任总编辑,一直工作到1963年9月,共10年。这期间,《中国青年》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在革命长辈、作者和广大青年的帮助下,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发行份数增加较快,由30多万份增长到约180万份,在青年和团的干部中有广泛的影响,而我自己也在编辑工作中得到了锻炼,现在回忆起来,许多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兹特把一些印象较深的事记下来,作为对那段历史的纪念,同时藉以感谢当时关怀、领导和帮助《中国青年》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学术圈里的恩恩怨怨是很有些情场意味的,研究者之于被研究对象,每每因情有独钟而流于论多独断以至于独尊。唐德刚教授是深受胡适器重的“最好的好后学”,他自己也素以胡适研究专家自居,由他来为胡先生  相似文献   

11.
《纽约时报》的一位总编辑阿贝·罗森塔尔说“头版呈现给读者的并非只是一些重要新闻还包括本报编辑们对重要新闻的判别能力。头版不仅是新闻而是新闻加《时报》声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报的《星期天》是一个知识性的综合副刊。出版这个副刊是编委会为提高报纸质量、发展报纸特点听采取的措施之一。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青年正处于长知识的时期,知识教育是青年报刊向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星期天》副刊就是要通过多方面的知识,去发扬青年的革命朝气,启发青年探求知识的欲望,使我们青年的头脑能够更聪明一些,更复杂一些。为要使副刊能包括多方面的知识,我们设立了许多小栏目。像在《一周谈》上,我们通过讲解《察  相似文献   

13.
殷泽文 《新闻世界》2012,(7):121-122
《中国青年报》与《南方都市报》两份报纸风格各异,但相同的都是以评论见长。笔者认为,《中国青年报》评论的风格就像北方的侠客,正义凛然;而《南方都市报》却好似江南的先生,机智幽默。  相似文献   

14.
美国朋友跟我说:“在美国只有卖不掉的东西,没有买不到的东西。”这话绝对了些,若要抬杠,总可以找出一些买不到的东西来。在了解情况以后,觉得这话基本上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5.
美国有众多的图书馆——国立的、州立的、地区性的公共图书馆、大专院校的图书馆、中小学校图书馆,还有各种专门的和专业性的图书馆,构成一个庞大的图书馆网。我曾报道过美国有37202家图书馆,实际上远远不止此数,因为还有10万家左右的中小学图书馆没有统计在内。图书馆都有比较充足的经费,是出版业的一个大主顾,每年出版的一般图书,约有14%是由各级各类图书馆购买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物价,按1美元折合人民币8.3元计算,我的印象是,汽车比我们便宜很多,电视机录象机比我们便宜一点,房租贵得多,食品略贵,服装比较贵,书也比较贵。由于他们工资高,从承受能力讲,有中等收入的人(年工资在3万美元以上,纳所得税后,实际能消费的金额大概只有2万元左右),除房租、医药费、大学学费外,一般都不觉得物价贵,对食品感到很便宜。  相似文献   

17.
美国出版界最著名的协会是美国出版商协会(AAP)和美国书商协会(ABA),“书商”是指“图书销售商”,故书商协会相当于我们的发行业协会。  相似文献   

18.
《思想者》是《中国青年报》唯一的一块思想理论副刊,它肩负着“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的重要使命。在当前报纸副刊整体面临困境之时,怎样办好一块思想理论副刊?如何让理论副刊走向大众,贴近青年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联邦德国首都在波恩,我在那里担任新华社的常驻记者多年,其间,也曾多次访问西柏林,汉堡和慕尼黑等著名城市。无疑,每访问其中一个城市,我都带着一个主要任务。但在这个主要任务完成后,只要有可能,我便顺着采访的脚步,从一个方面转到另一方面;从这个领域进入那个领域,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猎取和捕获心目中的东西。这样,往往得到许多意料之外的猎物,写出许多意外之作。  相似文献   

20.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认识了《中国青年报》现驻东京记者孙文清。去年春天 ,我和老伴去日本探亲 ,由于当过记者的职业习惯 ,行前我托《中国青年报》前驻东京记者苏海河帮忙介绍一两个关系 ,以便到日本后开展一点采访活动。我到日本后不久 ,苏海河即来长途电话 ,介绍了他的两个朋友 ,其中一个就是孙文清。孙文清是一个非常热情、乐于助人的人。我访问日本新闻协会 ,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实现的。此外 ,从新闻学的角度看 ,同国内记者相比 ,驻外记者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同 ,具有特殊性 ,很值得作为专题来研究。因此 ,访问我国新闻媒体驻日记者 ,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