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改实践中,我认识到兴趣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是十分重 要的。那么如何去引导、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如何在 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激发兴趣,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带着 这些问题,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是陶冶他们性情、滋养他们心灵的一副良药。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一个音乐家,他们都喜欢音乐游戏,在音乐中玩耍,在音乐中放声歌唱……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讨论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尽量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能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从而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创作,使孩子们借助倾听来感知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推进,音乐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但是"我教你唱,我说你听,我动你跟"的陈旧方法仍然很普遍地充斥着音乐课堂。在课堂改革大潮中,无数的音乐教师在追寻探索究竟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它的活力呢?笔者结合全国优秀音乐课堂教学的实例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从如何优化音乐课堂设计着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让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情绪下学习。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一年级新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节奏的感知程度不够理想,存在着对节奏感的缺失,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表现音乐。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内在美。为此,我在一年级新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如何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真正喜爱、理解音乐.针对这一点,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是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  相似文献   

6.
音乐课堂是缓解压力,释放压抑的重要场所。为什么这样说呢?由音乐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见一斑。每节音乐课。他们都在释放着某种压抑。每节音乐课他们都会发出生命的欢呼。这里没有题海练习,没有考试的压力和烦恼,有的是动听悦耳的歌声、自由自在的评论。学生不自觉地用言行告诉了我,音乐是他们所需要的,音乐能给他们带来欢乐、开心,  相似文献   

7.
崔丹丹 《考试周刊》2014,(58):170-171
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一名成功的音乐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热情,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日常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让中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兴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8.
刘金 《新疆教育》2012,(15):144-145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已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创办私学的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认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二十世纪初,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则说“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字里找回他们遗失的情感”……历史发展到今天,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实施情感、品德教育呢?……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感道德教育的基础;②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让音乐启迪、净化学生心灵;③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于潜移默化之中陶冶高尚情操;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自觉抵制消极、不健康音乐;⑤开展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正视挫折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音乐课是小学教学中的一味快乐的调味品,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乐感、表现力和创造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智力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音乐陶冶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一、教学中针对不同年龄段,我常常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但是学习的兴趣特别高,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在学习每一首歌曲的同时都编排上相应的动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一门表演艺术。音乐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因此学生在音乐考核时,可适当地安排音乐表演这一项目,让学生通过表演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准确地表现出来。而学生的表演水平除了跟他们的音乐素质有关外,还跟他们心理素质的差异有着很大的联系。许多学生不仅音乐基础较差,而且他们的心理素质也很差,自卑和胆怯总是影响着他们的音乐表演水平,甚至阻碍着他们学习上的成功。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获得成功,找到自信呢?在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堂音乐表演考核…  相似文献   

11.
“向别人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两处景物或景点,请选择其中一个内容写下来。”我再一次强调了习作的要求。只见学生们慢吞吞地拿出纸和笔,有的眉头紧锁,有的无精打采地托着下巴,有的在纸上涂涂写写,似乎先前的范文引路对他们毫无作用,他们仍旧无从下笔。在教室里巡视,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奋笔疾书,我不禁思索着该如何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景: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讲台下便小手如林,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我……”;有的学生甚至一边举手一边说出自己的答案;更有甚者大声地抢着说自己的想法……当老师叫起一位学生回答时,一部分学生会长叹一声,  相似文献   

13.
徐朦娇 《教育》2015,(8):51
音乐可以传递美丽、可以传递快乐、可以传递幸福……小学阶段是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期,尤其是一年级。一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也就意味着可塑性强,他们能更快地学会新鲜的事物并且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如何正确引导一年级学生接纳、喜欢音乐课,是一项值得去研究的课题。笔者执教过多届一年级的音乐课,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我习惯性地环视一周。与每个孩子的目光相遇时。他们个个是两眼放光。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看着孩子们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我欣慰。我也不失时机地用孩子们能读懂的眼神向他们传递着我对他们的赞赏和鼓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从事音乐教育已多年,但近来我深刻地感觉到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配合度越来越低。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课本上的许多歌曲缺乏时代气息,难听、难学、难唱。相反,他们更喜欢旋律悦耳、情绪欢快、音域明朗的歌曲,喜欢那些贴近他们生活的音乐元素,诸如影视歌曲等他们熟悉的音乐。  相似文献   

16.
人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不断学习着的生物,人类的本领永远都是进行时。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停地感知着、询问着、探索着……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他们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教师要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我以为,当首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以前上数学课,我总是不停地强调准确的概念,要求学生记忆成堆的公式,进行反复的试题操练,结果学生很累、很烦。面对这种现象,我沉思:如何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并在数学的殿堂里自主地探索?今天,我将尝试一下实践新的课堂理念。一走进教室,我露出轻松的笑容,说:“同学们,请都合上书,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字,然后大家都讨论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全班共8个小组,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三组数字:A:12345678……B:6810121416……C:1611162126……“好了,请同学们都想一想,你们发现…  相似文献   

18.
下课了,我来到办公室,只见组内的章老师和冯老师正在比赛玩悠悠球,原来是音乐课上没收的。在一旁观战的我对他们说:"我给你们个节奏,请你们按我的节奏来玩。"两人边玩边回答"好啊。"悠悠球在两人手中发出了有强有弱、有长有短的节奏,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看着他们玩得起劲的样,我突发灵感,学生非常喜欢悠悠球,如果在音乐课堂上进行这样的悠悠球比赛,将学生玩的激情内化为音乐学习的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探究与创新的机会,那我的音乐课堂肯定会别有一番风味。于是,我便在课堂上进行了实施。  相似文献   

19.
陈秋霞 《成才之路》2014,(12):55-55
“不管你是谁,群发的都不回……”刚开学的时候,我走在校园里,几个高年级的男生边走边齐唱着马年春晚的流行歌曲。那精神和高昂的情绪,深深吸引了我。学生为什么对流行歌曲感兴趣,而对音乐课没什么兴趣?学生为什么在音乐课堂上感觉不到教师预设的情绪达成?学生的兴趣到底哪去了?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音乐才能?笔者就此进行了仔细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丁淑花 《宁夏教育》2013,(7):133-133
终于送走了一届毕业生,我兴致勃勃地计划着如何带领初一的新生大展宏图,不料领导找我谈话,又让我带下一届毕业生。初次走进新一届的初三课堂,这是怎样的一届学生啊?脸上写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成熟”,我小心翼翼,唯恐自己“走错了路”,陷入被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