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中叶畿辅旗地买卖的特点崔勇旗地是清代满族特有的土地制度,在清朝入关以后的百余年间,经历了由国有到私有,即由领主制经济到地主制经济的蜕嬗,显示出不同于民间土地的发展轨迹。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2),正值封建经济的繁盛期,地主经济的发展,商业...  相似文献   

2.
一、井田制与封建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制度规定土地归国王所有,因此这里的“国有”不能理解为公有.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但它与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同,井田制下的土地归国王一人所有.而后者可为封建国家、一般地主、农民所有。  相似文献   

3.
封建制度在我国确立以后,土地即以国有方式存在,而生产者农民是以租佃制的方式耕种土地,这就注定农民与国家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交租纳赋、承担徭役.纵观我国封建史,国家的财政收入基本以租、庸、调为主体,并以其它方式为补充,以维护封建经济命脉.自隋唐至清,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史,主要以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地丁银"最为典型,可以说,这三种赋税制度,每一次改革都较前一次有所发展并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入世以后,农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三农"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而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产权问题。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村土地产权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最后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仍存在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土地产权的权能不明晰、国家过多地占用农民土地权益等主要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精神,为我国今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指出了明确方向,必将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自觉行为,它一开始就是一种较完善的两极制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形式;西欧封建土地制度则一种自发形成的比较原始的等级土地所有制。两者间的特征差异决定了16世纪前后它们能否随社会转型而顺利完成自身的转型。占有权看似不稳定的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社会转型时期没有完成自身的转变,倒是占有权长期处于凝固状态的西欧封建庄园土地制度顺应了社会的转型,完成了封建农业向近代资本主义农业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屯田制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封建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在国有土地耕田种地、发展生产的一项措施,始于西汉,终于清朝,其中以三国时期的曹魏、明代的洪武、永乐时期规模较大,本文拟就曹魏屯田作一粗浅的分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批正。 (一) 东汉后期以来,豪强地主疯狂兼并土  相似文献   

7.
土地兼并与集中是封建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与经济的发展、朝代的兴衰息息相关。作为土地集中的结果——大土地所有制,时封建经济的发展乃至某一朝代的兴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代的食封制度是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而封君——诸侯王和列侯是不是封区的封建地主或封建领主呢?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封建主占有(拥有)土地,又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农民,并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地租。封建土地所有制表明的是生产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质是封建地租剥削。首先,汉代食封制度下的封君不是封区土地的拥有者。我们知道,自从秦商鞅变法,“坏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买卖后,土地私有制即在迅速发展,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封建地主的大土地私有  相似文献   

9.
一、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社会条件19世纪己50年代,爆发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这支革命队伍,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前后坚持了15年,势力扩展到17个省区,他们的英雄行为和伟大业绩,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爆发这么一次持久的、规模巨大的农民革命,当然不是偶然的.鸦片战后,封建统治阶级猛烈的加强对农民的压榨,地主、官僚、商人、高利贷者四位结成一体的剥削农民.他们疯狂的兼并土地,到太平天国革命前夕,土地集中的程度达到了清朝以来的最高峯;他们加重地租,高利贷乘机活动,"加四加五之息",促使土地进一步兼并.同时,鸦片战争中的战费与赔款,统统  相似文献   

10.
诸子均分的财产继承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相承而不变的一种制度。这个制度推动了地权的分散,又促进了地权的集中,它对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小农土地所有制为内容的封建经济结构的长期延续,起着保证作用。诸子均分的继承制度是中国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这是农民阶级反抗阶级压迫、民族侵略的思想基础,同时它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累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中国一再重建,也是因为诸子均分的继承制度始终促成并保持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力量对比,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政府统计的田赋收入由约0.3亿两渐增至0.5亿两,而实际征收的田赋估计要增加1倍。与此同时,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农业产值也有明显的增长,清末实际征收的田赋额尚不到农业产值的3%。从这一角度看,田赋负担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由于耕地占有不均,大量的农业剩余为封建地主所有。此外,由于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和人均农业产出的下降,晚清田赋实际负担水平较清代前期有较大幅度下降的观点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2.
清代商丘地区的地权市场的变化是受自然、礼会等多种因素共同支配的.这些影响地权市场变化的因素有些是封建社会所共有的,如封建政府的各种政策的实施,农民战争的影响;而有些则是清代商丘地区所独有的,如清代商匠境内黄河的泛道、改道。本文以清代的商丘地区为个例,着重对影响其地权变动的各个因素加以考察,从而对该地区的地权市场的变动情况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云南的土著民族与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群体相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已见端倪。秦汉至唐宋时期,随着汉族的不断迁入及与云南各族的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云南,汉族即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其他民族则成为少数民族,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这对云南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清王朝发展到嘉庆年间,清朝初建时曾经风起云涌的抗清斗争,以及激烈的满汉民族矛盾,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泯没殆尽,代之而兴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伴随着王朝的盛衰之变特别是民生困难、吏治腐败等社会问题而日渐加剧,实行了百余年的文字狱政策最终走入了历史。这一文化政策的转变,对清后期经世思潮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晚清王朝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被迫打开了古老的国门,由此拉开了封建王朝近代外交的帷幕.在弱国办外交的艰难过程中,一大批使臣纷纷走出国门,从他们特定的视角去审视西方社会.他们一方面惊羡于西方富庶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对其制度文明心存惊奇和疑惑,同时也进行深刻的省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本国内政的主张.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磨合,可以取长补短,取优补劣,共生发展,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军阀制度的鼻祖。他所组建的湘军“赤地立新,特开生面”,走出了传统团练的窠臼;“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大胆改革传统兵制;“以礼治军”“勤恕廉明”,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教化和控制,这些措施开了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清末放垦后,大量外盟旗蒙古农民和汉人涌入科尔沁右翼后旗,迫使该旗从事牧业的人口大量减少。更多的原住旗民招外来蒙、汉农民垦种,不仅改变了该旗蒙古人户数及民族结构。而且加快了该旗由牧转农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从《周礼.考工记》中的周王城制到明清北京城,中国封建社会都城制度的变迁,其一脉相承又变化诸多。同时,其都城规划与皇帝及其大臣的思想以及当时的政治制度的密切相关,或者说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制度的影响甚至是控制。文章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变迁,剖析了政治制度变革的成因及其对都城规划的影响,尤其就《考工记》所述的周王城制度与曹魏邺城规划运两条线索所内涵的政治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9.
晚清知识分子婚恋观的变化既受到了明清同情妇女思潮的影响,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结果。晚清知识分子婚恋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张婚恋自由、提倡晚婚和文明婚礼等方面。当时的知识分子一边批判旧的婚恋观,宣传新的婚恋观,一边身体力行,实践着新式婚姻。晚清知识分子婚恋观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清一代,由于人地矛盾的激化、土地兼并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了山东人背井离乡去"闯关东"。本文在简要介绍清代山东人闯关东概况的基础上,从民族经济融合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社会风俗的融合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而说明民族经济融合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