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东荪认为,哲学关注价值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时代赋予哲学的神圣使命;道德哲学本质上是一门价值科学;道德是文化价值的一种,是“文化之最重要方面”。张东荪强调道德评价的标准是“社会心”,应从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的角度进行道德评价,道德价值与人生价值具有一致性。张东荪道德价值观带有明显的“自我实现论”之倾向,过分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了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实用价值,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过分强调数学的应用价值,强调其对科技发展的工具性能,而忽视其人文熏陶功能,就会助长功利主义的倾向和发展,社会的道德水准就会下降,"文明社会"也会出现腐败和崩溃.  相似文献   

3.
青年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认识问题偏重直观和感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提高辨别是非的思维能力.青年学生利益观念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倾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关心个人切身利益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德责任感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时学生还出现反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跟学校在道德教育中过分注重道德规范、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有关。有需要才会有认识,才会有追求。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就必须以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切入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时学生还出现反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跟学校在道德教育中过分注重道德规范、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有关。有需要才会有认识,才会有追求。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就必须以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切入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怎样关心、教育、引导中学生选择正确的成才方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尖锐问题。近几年来的“重智轻德”,忽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较为严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分数决定了学生的命运,从学校、家长到社会过分注重中学生“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致使中学生中出现了“高分低  相似文献   

7.
传统德育强调德育的功能在于维护集体利益,将规范性与约束性视为道德的真正本质,重视的是如何将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忽视德育对人的个体性、发展性功能,以及道德对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意义。这种观点在片面强调道德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否认或贬低了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也没有真正揭示道德的本质。在这种思维主导下,德育目标设置上就出现了以社会的要求和标准攘括了学生个体道德需要;只注重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对其包容性认识不深等现象。由此,又引发了由于对价值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中,转型造成经济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变化,青年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嬗变。为此,我们要正确审视当前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并从强化约束机制,注重人文教育,改进教育方式,优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整合,重建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促进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但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有:在评价观念上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在评价内容上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过重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过分注重纸笔考试,而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评价主体单一,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  相似文献   

10.
蒲振枝 《广西教育》2011,(17):20-21
语文阅读教学,向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别是在误读"个性化阅读"的情况下,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课堂,越来越显得感性化、趣味化、娱乐化、随意化。或者随意给文本贴标签,忽视对语言的体悟,过分强调政治与道德;或者忽视了创作动机、创作背景,过分强调自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注重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而忽视教师道德素质培养、注重党组织和少数专职人员负责思想政治工作而忽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习惯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而缺乏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注重寻找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中的共性而忽视师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等倾向,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主体观念、目标体系以及工作方法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中,转型造成经济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变化,青年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嬗变。为此,我们要正确审视当前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并从强化约束机制,注重人文教育,改进教育方式,优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整合,重建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在谈论"道义"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贬抑身体,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反身倾向。受此影响,在德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割裂道德与身体的联系,压抑作为感性主体的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倾向,导致了德育在如何看待其目的、功能、方法以及主体等方面陷入了误区。表现为:德育立足于社会本位,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个体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把德育的过程理解为"转化"或者"内化",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建构,忽视个体接受道德的心理机制;强调施教者的权威,忽视接受者对道德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两课”是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目前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时效性问题尤为突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宣讲理论、强调成绩、忽视实践已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学生上讲台 ,自我教育 ;讲台变舞台 ,坦露道德 ;家书表孝心、知育之恩 ,明显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地位不平等;过分注重灌输教育,而忽视自我教育;道德教育重视不够;重理论,轻实践;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上存在不足。恽代英作为我国革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关于青年学生教育的思想也是相当丰富的。分析恽代英关于青年学生教育的思想,可以给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刑事政策的道德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政策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倾向 ,一是过分强调刑事政策的功利性目的 ,功利目标湮没了道德目标 ;一是片面地理解刑事政策的道德目标的内容 ,只强调对犯罪人的人权保护 ,也就是只关注犯罪人处遇问题 ,忽视对犯罪被害人和社会一般公众的权利保护和道义安慰。文章讨论了刑事政策的道德目标和功利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阐明全面完整地把握刑事政策的目标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永明 《文教资料》2008,(4):206-208
当前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着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价值目标和道德标杆.高等院校要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帮助学生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从而改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一、德育现实呼唤以美为体亦为用的审美德育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当代社会 ,道德滑波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就是现行德育过分强调功能的“外适性”、“功利性” ,忽视其“内适性” ;依据社会本位去塑造“社会需要”的人 ,忽视德育的“关怀”目的 ;德育过程强调灌输 ,轻视学生主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其内核即功利主义德育观 ,具体表现为 :1.德育功能追求功利 ,把德育视为万能的救世工具 ,对德育的期望值过高 ,忽视德育的本性 ,急功近利。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 ,德育几乎单一地被界定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工具 ,德育泛政治倾向表…  相似文献   

19.
一、应试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
  1.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自身内在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它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所提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课已经成了一门单一的知识传授课,许多教师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思想觉悟的培养,使学生也只关心考题、考分,而根本就不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道德素质难免会出现道德信念上“知而不信”,在道德行为上的“言而无信”,“行而无信”,从而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自身内在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集中在政治课堂上反复循环的知识灌输、行为规范上的强制执行和道德情感上的单一引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方法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注重他律、强调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的德育模式,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忽视了学生自身潜在的能动作用,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用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