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期以来,“四人帮”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关系的问题上,制造了许多谬论,散布了大量毒素,把人们的思想搞得极为混乱。英明领袖华主席在党的十一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早就对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社会各阶级作了科学的分析。“四人帮”根本否定毛主席的科学分析,抛出一套所谓“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关系新变动”的荒谬理论,“全面地颠倒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敌我关系。”在深入学习华主席的政治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认真地学习毛主席对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社会各阶级的科学分析,对于我们高举毛主席的旗帜,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认清“四人帮”的反革命面目,肃清其流毒,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有了人便有了人类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角色。在阶级社会,除了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和对抗之外,在本阶级内部,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发生更多的接触、交往和联系(尽管这种联系受阶级对抗关系的制约)。这种交互作用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协调好本阶级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抗之后,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只有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才能满足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遗产中待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外各阶级各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由于受“文革”动乱的影响,阶级关系十分混乱。根据国内外阶级关系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对阶级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尊重和爱护农民阶级的改革愿望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阶级改革的先锋作用;必须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对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是党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依据;自50年代后期起,随着“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发展,党在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上出现的曲折反复与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失误密切相关;判断失误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对社会主义社会中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关系,脑力劳动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如何消除脑体劳动的差别等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分析;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符合实际的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5.
社会是由阶级和阶层构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正确处理阶级和阶层的关系有何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处理阶级阶层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本文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简迷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理论中阶级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梳理了毛泽东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路,并试图对其加以分期和说明,指出了毛泽东关于过渡时期理论中阶级问题思考的实质是,如何认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问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正确处理了无产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关系,解决了工农联盟问题,实现了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合。列宁在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关系的同时,还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对资产阶级的不同政策,正确处理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同时,列宁还特别注意协调工人阶级执政党与其他阶级、阶层的关系,壮大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调动了广大中间阶级、阶层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周毓英是1930年代中国法西斯主义思潮中的关键人物,他创办《社会主义月刊》鼓吹法西斯主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在其法西斯主义宣传中强调“阶级协力”和“社会主义”,主张专制独裁;他通过所谓“阶级协力”的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否定共产主义阶级革命学说,打通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关系.周毓英“阶级协力”的社会主义观,集中袭用了社会主义思想系统中反对阶级斗争者的观念,积极迎合了国民党“清党”反共后当政者反对阶级斗争、追求专制独裁却又不敢公然反对三民主义为社会主义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9.
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阶级的划分应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首要标准。这一理论长期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唯一经典。但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叉国家出现的“新中间阶级”、“政治权力寻租”等现象、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暴富阶层”的出现等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在运用这一阶级分析理论时遭遇到了现实难题。财产、收入、知识、政治权力等因素在阶级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任何单一划分阶级的标准都已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阶级现象。因此,探讨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在当代的不适用性。建构适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阶级分析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义与利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伦理生活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各个不同的阶级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中所持的观点各异,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义利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义利观。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指的是经济关系的稳固和发展对人们生活实践的基本规定性。私有制经济关系基础之上只能建立一种维护这种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的存在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它会为私有制经济关系所严格规定的两大基本对立阶级的共同讲求。同一性质的道德和经济关系会发生非根本性的、局部性的冲突。道德对经济关系的能动反作用主要是通过间接方式实现的,它必须渗透到上层建筑其他因素中借助它们的影响力才能实现对人们实践的善恶规导。  相似文献   

12.
从以《宋史.宦者传》为主的宋代史料中可以发现:为数众多的北宋宦官,参与了北宋与西夏关系史中的多数重大事件,并且广泛涉及有关西夏的各个领域,在不同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宋夏关系。该宦官群体并表现出一定的群体特征:其身份全部具备浓厚的军事色彩,且部分宦官更表现出一种"准士大夫倾向"。  相似文献   

13.
历史课堂都离不开史料,史料的选取贵在典型,应充分利用教材,忌舍近求远。史料的应用上应充分挖掘,发挥史料的最大价值,提高常规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历史嬗变对于新时代推动思政学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该问题的理解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起源观为前提。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伴随阶级的产生、发展与消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原发、阶级、本真等三个基本形态以及若干亚形态和过渡形态,其存在根基在从维系生存到指向解放的否定回归中得以确证。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历史嬗变内核本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易琴 《教育学报》2012,8(1):122-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17年间,教育史研究班在全国范围内共举办了三届:1955年,苏联专家杰普莉茨卡娅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办的首届教育史研究班,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孟宪承指导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办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这三届教育史研究班作为研究生教育探索历程中的生动案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教育探索历史的一个缩影.考察和分析早期教育史研究班的创办过程及其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不仅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学习苏联到逐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历史变迁过程,而且呈现出该时期研究生教育从学习模仿到初步专业规范化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6.
"幕课"与成人教育的理念具有很强的通约性,其规模化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课程需求;"幕课"的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求学愿望;其超越时空的特点使不同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因此,"幕课"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根据"幕课"的规模性、开放性以及超越时空的运行特点,我们需要重构成人教育的教学组织,既要改组学科型教研室为课程教学团队型教研室,还需要改造实体型班级为虚拟型在线班级,从而使成人教育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eports a 4-month study that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OS) on learning science,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NOS),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ce. With regards to these objectives, three different class contexts were developed with three main types of information in history of science. In the first class context,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students’ alternative ideas and scientific concepts from the HOS were considered in developing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second class context, the teacher developed discussion sessions on the ways scientists produce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third class context, short stories about scientists’ personal lives were used without connection to the concepts of science or NOS. Ninety-one eighth-grad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four classes taught by the same science teacher. The concepts in the motion unit and in the force unit were taught. Three of the four classrooms were taught using the contexts provided by the HOS while the fourth class was taught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 teacher had used in previous years. The effects on student meaningful learning, perceptions of the NOS, and interest in science were evaluated at the beginning, at the middle, and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to compare differences between historical class contexts and the Traditional Class. Results of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hanges in meaningful learning scores for the first class context were higher than other classes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es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HOS affecte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the role of inference in the process of science. Stories from scientists’ personal lives consistently stimulated student interest in science, while discussions of scientific methods without these stories decreased student interest.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tories relating scientist’ personal life on student interest in science has major importance for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This research also helps to clarify different class contexts which can be provided with different types and uses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8.
易琴 《学科教育》2012,(1):122-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17年间,教育史研究班在全国范围内共举办了三届:1955年,苏联专家杰普莉茨卡娅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办的首届教育史研究班,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孟宪承指导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办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这三届教育史研究班作为研究生教育探索历程中的生动案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教育探索历史的一个缩影。考察和分析早期教育史研究班的创办过程及其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不仅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学习苏联到逐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历史变迁过程,而且呈现出该时期研究生教育从学习模仿到初步专业规范化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去实现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部人类历史也就是追求社会公正的历史。但是,社会公正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农业社会的等级制条件下,还是在近代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化的条件下,都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以至于思想家们往往是在起点公正、结果公正这些问题上进行繁琐的探讨。其实,社会公正的实质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它的实现需要在利益关系的变动中进行。当前,人类正在走向后工业社会,这是一种全新的利益关系形成的过程,这种利益关系将以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生成社会合作体系和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20.
公平与公正作为一种规范性范畴所表达的是一种价值取向或要求,它既是一种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要求.追求公平与公正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在追求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上人们是没有分歧的.然而,公平与公正并不具有永恒真理的性质.在社会历史中具有历史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的性质,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要求的公平与公正的意蕴存在着差别.在不同阶级的人群中,人们对公平与公正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在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上,既要反对绝对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相对主义观点.人们对公平与公正的追求应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只有符合历史必然性要求的公平与公正的价值诉求才具有现实性与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谈论公平与公正问题,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基本前提与参考坐标,人们追求的应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公正,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或是没有确立坐标限制的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