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淡化了人的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现实上,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弘扬人的主体性、体现人的根本利益,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等途径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作为研究点,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发展"为归宿,在理论探讨与实践参与的基础上,从"以环境为依托,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教给幼儿提问的方法,诱发幼儿提问;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成长",三个方面来研究幼儿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大学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依据多主体的不同供求情况,从个人—环境整体匹配程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研究发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的个人—环境匹配关系可以归纳为学生—教师、学生—学校、学生—企业三个维度,并可进一步细化为需求与供给匹配和要求与能力匹配:可以从提高供求匹配程度、使能力与要求相适应、防止个人—环境不匹配情况的产生三方面出发,进行水平课程体系和梯度课程体系的设计,并给出相应的实施建议和方法,以解决我国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和实用性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解构,以及对单一人我主体发展范式的再思考,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中人的社会主体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体主体走向了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初步统一。在意义视角的阐释下,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中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形成内在博弈、类主体即类语境下他我与个体主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及类主体具有对社会主体的超越性本质,进而教育从人的单一主体教育走向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从人的对立主体挟持发展走向人我与他己协同发展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5.
发展人的主体性是德育最根本的个体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适应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德育中突显其发展人的主体性的个体功能,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培养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品德能力,帮助受教育者确立起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起不仅是适应而且能够超越和改造现实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试图通过活动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过程就是其知识、能力、情感的生成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对人性的探究一直是许多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解决了人性问题也就解决了人对自身认识的困惑。本文从人的内心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整体特征出发,提出“环境人”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当今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雪红 《文教资料》2006,(24):77-78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决定了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首先从解决人自身矛盾做起。人自身矛盾是主观需求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异、冲突。由于主体需求的无限性,要改变人主观世界的价值观以指导人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来解决人自身的矛盾。基本途径是建立一种能够体现出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换位思考思想、主体整体意识的新型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应然之举。从共生理论视域出发,以共生系统的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为锚点,可以构建一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分析框架。高职与社会共生发展具有目的性、整体性、自组织性以及适应性,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在主体参与上需探索更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主体均衡互利共生新生态;在模式上需创新社会服务共生机制,挖掘社会服务模式多样性;在资源环境上需培育灵活资源共享平台,保持共生环境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它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环境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解决单靠市场机制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市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以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普通高中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价值取向问题是高校德育的核心问题。在社会转型进程中,在价值观念变革和多元价值观念并存、撞击、冲突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应当以当代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建设有自己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的现实需要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发展完善的要求为依据,解决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即价值主体取向、价值目标取向及内容取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建设与人的建设,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相辅相成;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状况,是人的建设和人本身发展的基础,人的价值观念、主体性功能、能力素质、道德修养状况制约着社会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必须进行人的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自然观”与现代人的环境责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社会自然观:一切社会领域的自然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人化形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是社会历史过程的能动的主体承担者。当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严重困扰,其根源不在于自然界,而在于人类自身。因此,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从人本身去求解,即着重于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特别是人的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具体实践行为的自醒自觉,从而切实负起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问题,是多少年来无数哲人和思想家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至今还是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前几年曾经讨论过,但没有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后来又出现了深入一层对“人”的看法的自然主义倾向的思潮,例如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鼓吹什么“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等等.现在我们又重新提出关于人生观的宣传教育和研究,我觉得正确把握人的本质,可以解决人是怎样产生和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问题.对于人的产生及其本质特性有了正确的理解,人生观就可能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什么是人的本质问题的是马克思,因为只有他才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正确解决什么是人的本质问题,必须首先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舍此别无他途.各种唯心主义者把主观感觉或客观观念看作世界(自然或社会)的本源,他们当然不可能唯物地说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本质.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依据,明确的对人的本质作了概述.人是社会动物,这是马克思多次重复的论断.我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基本看法.这个基本看法至少表明: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发展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必须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生成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促使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进而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数学"问题解决"就是比较理想的栽体,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本文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及其原则、运用情景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评价来提高"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效性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以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普通高中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谈几方面体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学生入学初期和就业特点与要求入手,构建职业精神、情感、道德和职业技能为主体的职业目标,形成职业人培养体系,明确职业人培养目标和途径,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总结,实现职业系统教育,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具有职业精神、理念,有足够知识、相应的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职业人,为解决园艺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做探索性研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是以人的知识、智力和创造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 ,将促进人的发展 ,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知识经济时代性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时代 ,人在其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并发挥关键的作用。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建设的主体 ,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使经济、社会得到发展。另一方面 ,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人类的发展 ,对人的发展、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 1 994年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 ,中国领导人就指出 :“经济…  相似文献   

20.
围绕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题,确认了追求合乎人的本质,增强人的主体能力的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义,并阐明了对人的需要的全面性认识和实践,正确地处理个人的自我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的关系,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全面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