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悦读文摘     
“约法三章”新解“约法三章”原出于《史记·高祖本纪》。原文如下:(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吾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传统的解说,把“约法”理解为“省约法令”约法二字连读。实际上这一解释不合司马迁的原意,也不合法律事实。句中的“约”字应作何解?同书中有明确旁证:“怀王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也说:“怀王……非有功伐,何得主约。”上面出现的“约”字,明明是指“规约”,“法”字,是指“取法”,并非把法典约为…  相似文献   

2.
“约法三章”,原出《史记·高祖本纪》,又见于《汉书·刑法志》。传统的解说,把“约法”理解“省约法令”,约法二字连读。此说流传甚广,被一般教科书和工具书所沿用。但征诸史籍,“约法三章”这种解释不合司马迁记事的原意,也不合法律事实。不妨引录《史记》原文如下:〔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杰〕曰:“父老苦秦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吾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句中的“约”应作何解?同书中也有明确旁证:“怀王令沛公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也说:“怀王……非有功伐,何得主约。”  相似文献   

3.
“约法三章”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载刘邦占据关中之后.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宣告:  相似文献   

4.
汉高祖刘邦破咸阳后,曾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制定了三条应急的法律条文,历来的研究者都称之为“约法三章”。但笔者认为应该称之为“法三章”。首先,汉代史家司马迁、班固均言其为“法三章”。《史记》《高祖本纪》云:“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高帝纪》基本上沿袭了《史记》。其次,历代学者之所以“法三章”为“约法三章”,笔者认为是对班固《汉书·刑法志》两条史料的误解。《刑法志》云:“汉兴,高祖初  相似文献   

5.
初中第五册《古代诗词曲五首》课后练习第一部分的“诵读”指导,将《杜少府之任蜀州》前两句这样划分朗读音步: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这种“诵读”指导笔者实在不敢苟同。课本注释为:“城阙辅三秦”,“辅,辅佐,保卫。”“三秦,指关中(陕西潼关以西)地区,项羽灭秦以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秦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人教社2003版)第15页的《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中,把“关中”标注在周都城洛阳以南与韩交界处,我以为是一处明显的错误。“关中”最早称呼来自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是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它地处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箫关以南、武关以北,四关之中而得名。在战国时,它是秦国的发源地,后来又是秦朝的统治中心,因而又叫秦中;秦汉以后关中称呼一直没变,现在它仍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陕西省也因此简称为“秦”。关中海拔约500米,因为它面积大而号称800里秦川。《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捕蛇者说》所引孔子“苛政猛于虎”一语,课本注:“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并说柳引此语“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下册)注:“苛酷的政治比老虎还凶”。七九年版《辞海》于“苛政猛于虎”条下解为“烦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并把“苛刻、烦细”作为“苛”的一个义项,书证是《汉书·高市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上对于“苛政”的种种  相似文献   

8.
阅读《闾丘先生说齐宣王》,然后回答问题齐宣王猎于社山,社山父老十三人相与劳王。王曰:“父老苦矣!”谓左右赐父老田,不租。父老皆拜,闾丘先生独不拜。王曰:“父老以为少耶?”谓左右复赐父老无徭役。父老皆拜,闾丘先生又不拜。王曰:“拜者去,不拜者前。”曰:“寡人今日来观,父老幸而劳之,故赐父老田不租。父老皆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毛泽东“不当陈胜王”的教导,使我感触尤深。陈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他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但自立为王后就骄傲起来,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真的称王了。《史记》记载:陈胜杀害了在殿上直呼他小名的乡亲父老。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又有哪一个皇帝能允许别人对他有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秦末反秦武装战争的烽火,很快形成了燎原之势。至公元前207年,以项羽为首的起义军已在钜鹿消灭了秦军主力,从北路向西进逼关中;以刘邦为首的起义军已突破武关,攻入关中。在这秦政权行将灭亡之际,荒淫残暴的秦二世责让赵高,阴险毒辣的赵高则发动政变,迫令二世自杀,立公子婴为秦王,妄图与刘邦妥协,“约分王关中”。(《史记·高祖本纪》)  相似文献   

11.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秦朝的疆域》中,“万里长城”下有一则注:“秦修的长城有五千多公里,合华里一万多里长”。此说不确。《史记·匈奴列传》载:秦始皇“因边山险壍溪谷可缮者治之,走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括地志》:‘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东。”“万里长城”因之得名。秦“万余里”约合今多少里呢? 古今度量相差迥异。林剑鸣《秦史稿》第三百七十六页:秦度制进位一尺台今二十三点一厘米。则知秦时一米合今六十九点三厘米,一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编了《西门豹治邺》,文中“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一句,注释为:  相似文献   

13.
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的学习和掌握。笔者在教授《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一句时,对句中“弱秦”的理解颇觉困惑,教材对“弱秦”的解释是“削弱秦国”,可以把它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而《高中文言文学习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5版,第33页)对“弱秦”的解释是:“削弱秦国。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小。”  相似文献   

14.
释“敢”     
《鸿门宴》一课中:“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天津市塘沽区教育局教研室编《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译为:沛公不先打进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烟台师专图书馆编《中学古文评析》译为:“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这两种译法都将“敢”字照抄不  相似文献   

15.
《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续补部分的《西门豹治邺》(题目为后人选文所加)有下面一段文字: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一般如此标点,而实有不当。详后) 文中“会之”、“父老”及“以”,解释分岐,尤其是这个“以”字,至今争论不  相似文献   

16.
李由富 《语文知识》2004,(11):11-13
一、地区名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赤壁之战》:“亮兄瑾也,避乱江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相似文献   

17.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讨论如下: 一、[一介](0021)注:“①一人”,《书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伎。”按:“一介”训“一人”欠当,应训“一个”。“介”字解“个”字作“个”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为展开讨论秦“五尺道”而作。认为:秦“五尺道”之本义,并非《史》、《汉》旧注所说的“道路”,更不是“栈道”,而是秦灭蜀后,进一步经略“西南夷”地区,首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要地建置行政区域单位之一。所称“五尺”者,当是古代少数民族语之译音汉字。至于“常頞”,也不能断言为人名。并肯定深入探究秦“五尺道”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的注解是这样的:“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依据这个注解。似乎秦王朝在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失败的原因只是由于兵力弱了。我认为这和课文末段的分析是矛盾的。《过秦论》明确地肯定了陈涉起兵时,“天下非弱小也,雍州之地,殽幽之固自若  相似文献   

20.
本刊2000年第1期刊发的雷依群教授《秦的统一与秦的农业政策》一文受到关注。《中国史研究动》2001年第7期发表的《2000年秦汉史研究综述》(作者:王健)评论说:该文“对秦发展史上三个关键阶段,即献公、孝公和吕不韦执政时期的农业政策进行了考察,揭示了秦统一事业的经济原因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