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古楚章华台故址,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北宋沈括曾记述了这种纷乱的情况,其《梦溪笔谈》卷四《辩证》说:"天下地名错乱乖谬,率难考信。如楚章华台,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县皆有之,乾溪亦有数处。""杜预注,章华台在华容城中。华容即今之监利县,非岳州之华容也,至今有章华故台在县郭中,与杜预之说相符。"以此可知,古之章华台故址有亳州城父(今属安徽)、陈州商水(今属河南)、荆州  相似文献   

2.
随着藏传佛教及其佛经的传播,印藏民间故事传入蒙古高原对蒙古民间故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五卷书》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在《苏布喜地》和《育民甘露》的蒙译注疏以及蒙古民间故事中能找到与《五卷书》的主要母题或内容基本相同的故事,但至今对这些故事的来源尚未有定论。本文就以《苏布喜地》的注疏《如意钥匙》为例阐述《五卷书》在蒙古地区的流传,并兼论其特征。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江西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文言小说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邹钟的《想当然耳》和李熙龄的《冰鉴斋见闻录》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部。邹钟,江西安福人,生于1833年,卒于1890年,其《想当然耳》影响到《夜雨秋灯录》、《斯陶说林》等文言小说集的创作。李熙龄,江西南城人,生于1791年,卒于1868年,其《冰鉴斋见闻录》文笔简洁,有《阅微》遗风。  相似文献   

4.
典籍所载晚唐五代诗人之生平仕历,多有舛误或疏漏不明者,倘不辩正纠误,考察补阙,则不仅将继续贻误读者,而且势必影响对此时期文学的深入研究。笔者近年多从事于清理晚唐五代诗人生平仕历事,时有所得,今择若干条公诸同好,敬祈方家指正。 厉玄任监察御史而非侍御史 《唐诗纪事》卷五十一记厉玄仕历云:“大和二年进士,终于传御史。”《全唐诗》卷五一六其小传亦袭之。上引二书皆未载厉玄为监察御史事。然二书所记恐有误,厉玄恐非终于侍御史任,亦恐天侍御史之任。考姚合有《陕西厉玄侍御宅五题》、《题厉玄侍御所居》(《全唐诗》卷四九九),周贺有《赠厉玄侍御》(《全唐诗》卷五○三),刘得仁亦有  相似文献   

5.
一《楚辞章句》十七卷,后汉王逸撰。本书对楚辞作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在诠释词义、阐说作品思想内容等诸方面,都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为后人所称道。它不仅是研究楚辞的重要文献,而且也是训诂学史上一部颇具特色的训诂著作。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省江陵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据范晔《后汉书·文苑传》所载,王逸大致曾于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举上计吏”,后拜校书郎,并参与东观校书事业。《楚辞章句》一书盖即完成于任校书郎期间。《楚辞章句》而外,其他著述《王逸集》二卷、录一卷,《正部论》八卷,并“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俱不传。西汉末年,有“刘向典校经书”,把楚辞整理为十六卷。王逸即本此十六卷《楚辞》,“逸又自为一篇,并叙而注之”,成为今本所传十七卷《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献中存有《荆门集》一书,但作者并不是现今人们认为的尚颜。尚颜的作品古代只有《尚颜集》《供奉集》二种。古代《荆门集》一书的内容在《湖广通志·卷一百十八·杂纪志》《盘洲文集·荆门集序》中有所反映,与今编《荆门集》大有不同。《盘洲文集》虽为洪适文集,但其中《荆门集序》的作者并不是他,可能是荆门当地一个名气不大、官阶不高、曾做过洪适下属的文人。  相似文献   

7.
流传于南方诸省的弹词(福建称为“评话”,在广东称为“木鱼书”),其中有一部分是女性作家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再生缘》、《天雨花》、《榴花梦》、《笔生花》、《蜃楼人影》等。这些作品表现了古代女性作者的思想相当深刻。妇女的苦难际遇砥砺着她们的意志,从而导致进取不息的精神,乃至产生参加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作品内容涉及妇女生活的各方面,是  相似文献   

8.
刘攽《中山诗话》与欧阳修《六一诗话》、司马光《续诗话》有宋代诗话三古之称。而最早有较全面评价,实乃四库馆臣。馆臣之提要,言简意赅。但亦有不确当之言。其中《文选类林》著者或不为刘攽作,言刘攽郡望为中山,有不确当之嫌。花蕊夫人《宫词》百首之说存疑,《锦瑟》"青衣"说存疑,杜诗功曹为晁氏所纠亦属未当详考。而剩余之论,确为精当。故本文试对其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南宋吉水(现属江西吉水县)学者罗大经所撰《鹤林玉露》一书,发现“后门”、“走后门”这一词语在其甲编卷六中初次出现,其文曰:“今若直前,万一蹉跌,退将安托?要须留后门,则庶几进取有据。”这里所说的“留后门”,是指“办事留退路”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徐浩与襄阳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剡县(今属浙江省)人。少举明经,工草书、隶书,以文学为张说所器重,荐为丽正殿校理,三迁为右拾遗。肃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时天下事殷,诏令多出于徐浩之手。属辞赡给,又工楷、隶,肃宗悦其能,加兼尚书右丞。玄宗传位诰册,皆徐浩所书。忝两宫文翰,宠遇罕与为比。代宗时,历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赠太子少师。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人们形容他的书法是:“怒猊抉石,渴骥奔泉”。著有《书谱》一卷,《古迹记》一卷。今传其隶书有《嵩阳观碑》,真书有《不空和尚碑》,墨迹有《朱巨川告》,新旧唐书有传。  相似文献   

11.
叶梦得《春秋》类著述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梦得是两宋之交颇有影响的政治和文化名人,一生著述丰富。其中《春秋》类著述有5种,90卷。现尚存3种,58卷,即《春秋传》、《春秋考》、《春秋谳》。除《春秋传》保存完好外,其余两书均是由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三部《春秋》著作自成系统,阐释体式新颖,内容宏富精深,颇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形象在《宋史》与邓广铭笔下是截然不同的。在邓广铭笔下,王安石是一个少年胸怀远大抱负,入仕后学以致用,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造福于民而勇于与大地主阶级斗争之人,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他都具有自己的韬略和具体施政方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但是在《宋史》以及随后的八百年间,他是一个不近人情、为达目的疯狂排斥自己的恩人和挚友之人,他祸国殃民,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为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安石,文章力图从二者成书的选材、王安石的个人品质及思想和两者对新法评价的态度的不同来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季清大儒王先谦终生致力于文献典籍的整理编辑校刊工作 ,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集众说学者 ,一生之中刊刻书籍 4 0余种。其版本可分为书院刻本、局刻本、家刻本。王先谦十分重视版本校辑工作 ,所刻印的书籍校勘精确 ,刻印精良 ,为清代晚期刻本之冠  相似文献   

14.
王世贞的文章学成就受到学界的公认,但在应用文创作的得失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实际上,从应用文创作格式化与规范化的要求上来看,王世贞的创作不仅量繁质高,也中矩合度,甚至还能在规范中求变化,并透露出复古派文章向晚明性灵小品文过渡的气息,实为王世贞文章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的四十余首禅诗既是对方内世俗失意的疗慰,同时也是诗人对方外禅学的体验、参悟。虽然此类作品数量不多,但却代表着诗人的又一种心态和另一种诗格的尝试和追求,其作品的内容和创作风格,有别于诗人的其他诗作。  相似文献   

16.
《辋川集》是研究王维诗歌“以禅入诗”艺术特色的重要作品,但对这一特点的认识是从宋末刘辰翁首次评点《辋川集》后才日益受到重视并使王维籍此获得“诗佛”的独特地位。王维习禅众人皆知,《辋川集》诞生后长时间内无人认识到它的独特风格,一个原因可能是《辋川集》没有得到及时的流传,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辋川集》自身的特点与唐代对五绝的特殊要求相矛盾。这证明一些文学作品的价值要历经漫长的解读过程才会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17.
王邦采是清初重要的楚辞研究者,由于相关记载较少,目前对他的生平事迹和著述情况仍然缺乏了解。结合文献记载,考证王邦采的生平事迹主要有刊刻古籍和书画活动。除了楚辞研究之外,王邦采的著述成果还包括前人诗集笺注三种、读书笔记三卷以及诗二十一首。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王勃的文学史意义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述.结合相关史料,以王勃为切入点,观照“初唐四杰”其他诗人,条分缕析,去伪存真,对王勃及其他诗人的文学创作展开全面的比较评价,以突出初唐文学前承齐、梁,后启盛唐,处于中国文学转折之关捩的重要性.王勃诗文,兼融前代缘情绮丽与唐代新风慷慨雄壮于一体,既对前代文风删汰与选择,又对盛唐文风开启与呼唤.特别在五律、五绝、七言歌行等诗歌形式定型中,王勃是重要的奠基者、有力的实践者和大刀阔斧的开创者.此外,其文情感饱满、气势磅礴,非常人能及.唐代杜甫誉之为“王杨卢骆当时体”,明人胡应麟奉之为“唐人开山祖”,清代纪昀尊之为“四杰之冠”,充分显示了王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劭是隋代重要的史学家.虽然他的著述多数不传,但就保留至今的<齐志>和<读书记>佚文而言,参考<史通>当中相关的事实陈述及相应的价值判断,可知<齐志>有语言通俗和叙事生动的特点;对照<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和<十三经注疏>的有关记载,可知<读书记>在历史考证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两者从不同侧面程度不一地反映出王劭如实求真的史识,这有助于增进对隋代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汪世显及其家族,三世袭爵,六世封王,在元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汪氏万卷楼藏书丰富,但史载甚少。通过对“万卷楼”及相关史料的分析,阐发了汪氏藏书及其文化现象,认为汪氏万卷楼是这一时期甘肃乃至西北最大的私家藏书楼。同时它也填补了甘肃这一时期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