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资讯     
《家长》2005,(4)
北京向示范中学提出七不许叫停小升初“衔接班”日前,北京市教委向44所示范中学提出“七不许”,学校如果违规将被亮黄牌。这七种被禁止的行为是:不许出租校舍给社会力量举行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竞赛;不许组织小学生参加有选拔性质的竞赛和培训班活动;不许提前操作小学生升初  相似文献   

2.
(一)“把”和“被” “把”有前置宾语的作用。“被”字的作用是把一件事的主动者介绍出来。“把”和“被”的作用恰好相反,“把”的后面是被动者;“被”的后面是主动者。同样的句子,由于介词“把”和“被”的作用,意义会完全相反。 例:(1)我把他批评了一顿。(2)我被他批评了一顿。  相似文献   

3.
内向与外向     
集体生活与孤独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关系。一位科学家朋友告诉我,所谓“内向者”与“外向者”,并不是以人前的活泼和健谈程度来划分的。对“内向者”而言,人际交往对他来说是一种消耗,内向者在人群中也许非常健谈与活泼,但对他来说,血槽正在慢慢清空,只有独处的时候,他才会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力量与充实恢复。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幅漫画,名为“捆苗助长”。画的是一位老师与一位家长用一根写满了“不许看电视”“不许看课外书”“不许和同学出去玩儿”……的长绳将一个学生紧紧捆在了作业上, 希望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好好学习。看着这幅漫画,我想到了当今社会上,有些家长和老师只凭孩子的分数论好坏,看高低。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方法,如果每一个家长都像漫画上描述的一样, 只许让孩子学习,只懂得“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其它的,例如:做家务、自理什么都不许,什么都不学,那只能事与愿违。曾经有一个大学生。因为家长逼着他学习,给创见“贴上”了生活的“封条”,逼得他走投无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自杀!  相似文献   

5.
所谓“成见障碍”,是由于知觉者对被知觉者早已存在的印象起着成见作用,或对被知觉者充分肯定,持高期望,或对被知觉者完全否定,持低期望。这种早已存在的先入之见,一是来自旁人介绍,一是来自档案材料,一是来自知觉者本身的陈旧观念。“成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常使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失误,影响对被知觉者、特别是差生真正面貌的认识。多年做班主任工作,因“成见”使我上当不少,因此,在消除“成见障碍”上作了一些探索,并有意对差生持高期望,在帮助差生进步上收到较好的效果。一、立足发展,不抱成见。我每接手一个新班,总要向学生声明两条:①人是发展的,材料是死的,原有材料只供参考,既往不咎,新的历史靠自己书写;②我信任每1个学生,决不偏爱、歧视任何学生。要正确  相似文献   

6.
帕维尔·佩特洛维奇一脚跨进房门,就听见儿子的哭闹声和妻子的叫喊声:“不许!你听见没有,就是不许!”“母子俩在闹什么啊?”他一手推开了浴室门。“我在洗衣服,他来捣蛋,把  相似文献   

7.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于皇帝的名字不许直呼而产生的.中国古代,皇帝的地位至高无尚,他的名字既不许直呼,也不许直接书写,他的丑事不许张扬,违者就要被杀头.既然不能直接表述,就需要用委婉的方式,那种委婉的“曲笔”的表达方式,就是避讳.中国古代避讳的种类,按其内容,可分为国讳、方讳、家讳三  相似文献   

8.
孩子即将初中毕业了,要不要考重点高中呢?有这样一位父亲就曾面临过如此抉择。他就是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校长,曾以创办“宏志班”而饮誉全国的李金海。他坦率地说:“我是想让女儿升重点高中,然后考大学。为了这个目标,我和所有的父母一样生气、着急、上火,逼她学习,不许她看电视,不许她弹琴,不许她玩。我还拉下脸来请家教给她补课,但是效果不好。由于学习不好,女儿自己很压抑,不爱唱了,不爱跳了,笑容也少了。那一段时间,全家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烦躁,爱发脾气,矛盾也比以前多了……”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放弃考重点高中,转为报考一所学…  相似文献   

9.
“报告!”“进来。”“老师,张丹丹带电子宠物来玩。被我们发现了,要他交,他不肯,在那儿打滚放赖,猪一样地嚎!”“什么话?不许这样说同学!”放下书,我直奔教室。下楼一拐弯就看见,四年级门口热闹非凡:本班的、外班的;劝解的、起哄的、指天划地大发议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有数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可能都曾获得这样的经验:教师当获得某个(某些)学生具有“学业冲刺”潜力的信息后,就会对他(他们)产生相应的期望,并有意无意地给予关注、激励和辅导;这又激发他(他们)自我期望、自我激励,并把“亲其师”的情感体验化为一种勤奋学习的动力。结果,在学生身上真的产生符合教师期望的效应。这种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懊悔的较量     
我儿子从小就好动,经常与同班孩子搞点“小摩擦”。我是儿子所在学校的老师,对他既不“护短”,又不愿意让他受人欺负。儿子到了四年级,为了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我给他约法三章:一是要带头遵守班级纪律,不许打扰别人;二是自己如果被人凌辱了,就由老师替他“摆平”;三是即使跟人计较也得在情理之中。哪知平静了一些时候,矛盾又出现了。开学不  相似文献   

12.
教育事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能和学生心理沟通,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境界,更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和健康心理的力量。在教师中我们提倡要扮演好“三种角色”。扮演好“朋友”这个角色。各班以“师生架心桥”为内容开展活动。每学期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为“师生情感沟通”课。教师以朋友的口吻与学生交谈,学生以朋友的心态面对教师。学生被教师的和蔼所吸引,教师被学生的童真所感染。例如各班开展的“我真想对你说”“老师我爱你”“老师,请你相信我”…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神话     
李轩 《河北教育》2010,(7):62-62
在开篇之前。我想为大家再现这样一个场景:“你放开我,放开我!不许抓我,我让爸爸叫警察抓你!”“孩子,快放手!头发就要被你拽掉了!放手啊!”“哎哟,老师,你手流血了!老师的手被他咬破了!”七嘴八舌的声音伴着一阵剧痛,钻进我的心。我强忍着的眼泪涌出来,滴在鲜红的血齿痕上……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15.
生命     
什么是生命? 在这金秋的十月,我独自踏上了这条百叶飘零的小路上,厚厚的落叶被我踩在脚下,特别松软,感觉就像在毯子上。忽然,从林间跑出一个7岁的小男孩,他愤怒地朝我大叫“嗨,不许踩着小生命!”似乎,我被他吓着了,停住了脚步。我望着前面准备去“踩”的树叶,我有点惶恐,又有点惊讶,又有点不知所措。“小生命?踩?”我呆住了,又看了看小男孩,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愤怒的火焰。我下意识地走到了空地上,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捧起了两片叶子,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出小男孩说的话,尽管他已经走了,忽然我想起了一句话——“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带着一种抱歉的心情,我低下了头。“这是一种生命,这就是生命。”我高兴地说,我庆  相似文献   

16.
沈莹 《山东教育》2008,(9):37-37
如果被问道“你觉得现在的孩子幸福吗?”想必大家都会说:“锦衣美食,当然幸福!”我在想,真的如此吗?我们有没有洞察过孩子的内心世界呢?大家都懂得幸福不完全来自物质的丰富,孩子就仅会满足于物质的需求吗?精神世界的满足、愉悦、自信以及成功感才是幸福的根源,对于孩子也是如此。试想:总被“不许动”“不许跑”“不许说话”这等等的“不许”捆绑着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也许有人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搞什么“家规”,是不是太落后了。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其实一些革命老前辈,也多有“家规”。周恩来的“家规”:晚辈来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不许动用公家的车子;不可说出与总理的关系……刘伯承的“家规”是一张告示:“儿子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给你爸爸办公用的,你们私事绝对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刘家来。”董必武的“家规”是“约法三章”:不许向地方要东西;不许以他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活动;不许接受礼物。彭德怀的“家规”是“三条原则”:自己不贪;别人不送;敢于…  相似文献   

18.
宋朝的风闻监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风闻具有不同于前代的特点和作用。宋代风闻以台谏为主体,并向一切监察力量开放,阵容强大。宋朝风闻“不问其所来”、“不责之必实”、“不白台长”,比前代更为宽松自由。但宋代既不许风闻诬劾,也不许风闻皆劾,有所禁止和约束,风闻只是监察制度的一种特殊的补充的方法和手段,因而不能把它视为导致滥劾党争的洪水猛兽。但由于专制集权政治的内在规定性,风闻运作又始终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不能完全发挥预期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年到了,多多挂上了自己做的灯笼,他要搞个灯展。小狗对多多说:“新年到了,我要放鞭炮。”多多说:“不行,上次你玩鞭炮,尾巴差点被炸了,幸亏我救了你。”小狗说:“那么今天就放烟花吧。”多多说:“去年好多火灾就是放鞭炮、烟花引起的,今年规定不许放鞭炮、烟  相似文献   

20.
普京:不安分的成绩最佳者普京从小就是个不安分的孩子,上小学之前,父母把他看得很紧,告诉他未经许可,不许出他们的居民楼大院。但是小普京根本不理会这一套,自从5岁那年的“五一节”偷偷溜上街以后,他就深深地被“外面的世界”吸引了。有一年冬天,他居然同几个小伙伴乘电气火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