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是学术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科研不端行为具有法律性是其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前提。现行相关法律过分突出行政责任的承担,违背了科研项目招投标本质属于民事活动之法律属性。科研不端行为因违反民事法律规范而应承担违约、侵权和缔约过失等民事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正义要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的程序正义不仅是保证查处结果公正性的必要条件,而且维护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查处结果的公信力。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程序的制度设计,可以借鉴程序正义理论,遵循程序参与性原则、中立和程序对等原则、程序理性原则、程序及时和终结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程序缺陷。优化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程序,要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健全调查的空间要求、完善调查的临时性行政措施和查处工作的完成时限。  相似文献   

3.
科技部正式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科研不端行为的6种情形和相应的处罚办法;将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办法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科学技术部、项目承担单位举报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并鼓励举报人以实名举报。但若举报人捏造事实、故意陷害他人的,一经查实,在一定期限内,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办法明确要查处和惩罚6种科研不端行为包括: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4.
学术腐败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深恶痛绝而又屡禁不止的难题。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对一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结果,仅有两例“点名道姓”,其余全是“内部通报”。管理部门的“心慈手软”,非但不能起到教育当事人的作用,还可能引发学术界群体性诚信失守。对此,专家指出,必须多策并举,重治严防学术腐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素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有何影响?对373名学术型硕士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术不端严重程度、学校容忍度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呈正相关且对其具有显著影响;管理监督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呈负相关且对其具有显著影响;导师严格要求、导师重视规范、导师治学严谨、规范教育、惩罚严厉程度、诚信氛围、同学的不端行为、学术不端普遍程度这8个因素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显著相关,但对其并无显著影响;学术期刊的对学术不端的影响未得到印证。鉴于此,应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程度、明确表达学校对学术不端的反对态度并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行为的管理监督。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作为一种学术投机行为,是研究生基于收益与成本均衡的"满意解".有限理性境域下,研究生选择学术不端行为,一是源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二是肇于治理制度供给不足以致学术不端行为风险偏低,三是囿于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不完全信息以及决策思考努力不足.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一方面需要降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效用,让其"不愿"学术不端;另一方面,要强化制度供给以增加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风险,使其"不敢"学术不端,同时还需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以防止"无知型"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基金应该加强对科学不端行为的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伪造、剽窃以及其它违反诚实性规范的行为”。科学不端行为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本文首先从实证角度给出的证实。进而文章分析了中国科学基金的运行,机制,发现在这个机制下科学不端行为有机可乘。文章最后对中国科学基金应“如何加强对科学不端行为的防范”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 H大学的350名全日制在读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子进行实证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H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引用不注明出处;论文署名不按学术贡献程度排序;抄袭、剽窃等七种表现形式。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影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因子有导师因子、学术行为监督教育因子、研究生因子,最后从导师、管理制度、研究生自身三个层面提出建议,希望能为防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描述了军校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情况,调查对象为我院研究生,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了解、学术不端行为表现的辨别、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手段的了解、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等。通过分析军校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现象,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严把军校研究生招生关、增加研究生导师指导时间和精力、制定惩罚措施以及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遏制军校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中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这对提高军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作者的教育。通过阐述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主要原因,分析科技期刊教育的作用及优势,进而提出对学术不端作者及其边缘行为作者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科研不端行为人违反科研诚信义务,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有相应的法律和理论依据。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过分突出了行政责任,有违科研项目的招投标本质上属于民事活动的性质,有必要加强完善民事责任特别是合同法责任的规范与认定。应该制定专门的委托研究合同法规范财政性资金资助研究项目的研究行为。  相似文献   

12.
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科技期刊论文质量很大的困扰,如何应对和防范学术不端成为各大期刊面对的重要问题。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发表、科学精神传播的重要平台,如何把关学术不端行为是对每个期刊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不端行为的界定,不端行为及原因分析,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正确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如何防范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对期刊论文质量及期刊的声誉有很好的把关,对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一直是学术界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从现阶段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入手,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从组织机构、教育体系、导师作用、监管机制、管理体制、学术氛围、知识产权等方面提出研究生学术培养及监管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污染了学术氛围,败坏了学术风气,影响了我国的学术发展与学术形象。文章对学术不端行为归类于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其定位范围与问题领域,分析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根源,并通过法制视角探讨如何对学术不端的道德失范性行为进行法制化的规范。另外强制性的“他律”措施对促进学术人员“自律”行为的产生,对我国良好学术环境的建立,学术尊严的维护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抄袭他人成果"、"在他人成果上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屡屡发生。针对这一"毒瘤",陕西省教育厅近日通过其网站正式公示《陕西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建设实施细则》,明确将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9类行为列为学术不端,并提出根据性质和情节,给予当事人警告、解职直至开除公职、移送司法机关等处理。该省首个关  相似文献   

16.
美国高校将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归纳为剽窃、作弊和其他学术不端行为三类。美国高校将学术不端行为分为一般学术不端行为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美国高校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程序、处罚办法、申述程序及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这对我国高校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科研不端问题也日益增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科研不端行为。文章针对基金委官网通告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运用政策工具,对这些案件分学部、分类别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各学部、各类别涉及案件的情况,在所有学部中,医学科学部涉及的案件最多,在所有类别中,与成果发表相关的案件最多。同时,根据分析的结果,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术不端审查体系、构建科研不端行为“链式网络”等解决路径,以预防和减少科研不端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理”“道”融通是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的方法论,是赋予该行为以合法性的根本依据。有依据、有效能是有效学术问责实践的两大特征。要开展有依据的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就必须基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原理、根治机理与问责学理来展开;要实施有效能的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就必须沿着“责任归咎——程序设计——机制建构”的线路来持续优化学术问责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19.
当前研究生成为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重灾区”,对其治理应构建包含软硬法规范和道德规范“双笼关虎”的规范体系方能取得实效。针对现有学术不端行为治理规范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制定专门法或统一的软法规范、发挥道德规范的规范与教化作用、制定科学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等相关制度并探索法律道德化与道德软法化的转化协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1)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研究;2)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原因研究;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对策研究。通过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相关文献的综述,指出当前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正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