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改革的呐喊,现场新闻的呼唤,促使大批新闻工作者迈开双脚,到新闻的活水源头去捕捞“活鱼”。然而尽管新闻现场的客观存在对每一个记者是“老少无欺”的,可每一个记者对现场的反映却不是绝对公平合理的。同样的现场,记者的眼力不同,其结果大不一样。有的可能有眼无珠,身在宝山不识宝;有的可能慧眼独具,敏锐地抓住具有价值的新闻。现场采访既是对记者现场观察能力的锻炼,又是对记者选择、摄取能力的严峻考验。有人认为,到了现场,  相似文献   

2.
像嫦娥一号工程具有五大系统一样,组织实施此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新闻报道,也非常复杂。其中,记者和通讯员分布在发射场、测控现场、海上测量船等不同“点位”,信息散落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等参试单位,构成了一个横跨军内外、国内外的“大系统”。就这一点来说,比以往我们组织“神舟”系列飞船报道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3.
本刊于2000年第10期首次发表了《武汉晚报》记者刘国勤撰写的《迎着劫匪的枪口,我按下快门》文章,披露了悍匪张君等蒙面抢劫武广商场时,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摄下抢劫现场的情况;本刊2000年第11期又发表了本刊记者访问刘国勤拍摄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及体会;今天,本刊再次发表刘国勤的《出庭作证审魔头我拍张君“生死照”》一文。作为一个系列,这三篇文章反映了张君等一伙歹徒从蒙面抢劫到落网受审的必然过程;也反映了记者冒死拍下抢劫现场到走上庄严法庭指证魔头,又拍下张君最终“生死照”的必然过程,作为记者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得又多么有意义的采摄经历。“新闻事业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事业”,这组稿件颇能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何畏 《青年记者》2006,(11):27-28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5.
吴玉兰 《青年记者》2006,4(11):32-33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6.
安冬 《青年记者》2006,(11):26-27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7.
张林 《青年记者》2006,(11):21-22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8.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9.
李向阳 《青年记者》2006,(11):30-30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10.
京城一个正在施工的窗帘家居装饰市场发生建筑倒塌事故,这对靠新闻吃饭的记者来说,正是一个“抢新闻”的良机,不料,众记者蜂拥而至之时,却碰到了“拦路虎”——有“保安”出来“舍身”堵镜头。“保安”的对讲机里不时传出“一定不能让这些记者拍到现场照片”、“他们要是再拍就弄他们。记者怎么了,惹  相似文献   

11.
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报道形式。顾名思义,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深入到所发生新闻事件的现场边观察采访,边描述解说,边录音的新闻广播形式,它具有迅速及时、现场感强、内容精练、结构单纯等特点,用以报道预知的、空间跨度小、有强烈音响的新闻事件。“现场”是最基本的特征,现场观察、现场述说、现场采录是构成这种报道形式的三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叫“现场报道”。有的记者在现场录了实况音响,回到编辑部再录下自己的解说,然后复制合成,这不能冠以“现场报道”之名,只能叫做“录音报道”。还有的记者远离新闻事件现场,把写好的稿子对着话筒念一遍,传回编辑部,这更不能称为“现场报道”,只能说是某某记者的报道而已。  相似文献   

12.
到现场去     
到现场去姜岩遇到重大事件,记者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到现场去!驻外近3年,写过一些象点样的东西,回想一下这些稿子的成功,大多数得益于“到现场去”的“古训”。只有到现场去,一个记者才能采写出鲜活、丰富,一手甚至独家的东西,稿子才能更加有分量。求证真实多“...  相似文献   

13.
在采写现场短新闻过程中,如何端正记者的采访作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在首届“现场短新闻”竞赛颁奖会上说过:“要当一个好记者,不能象现在一些人那样,坐在办公  相似文献   

14.
曹漪 《视听界》2004,(1):73-74
江苏广电总台《江苏新时空》节目在开办之初就设立了一个子栏目“正在现场”,让记者、主持人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把事实告诉观众,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卫星转播车对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正在现场”的这种定位较好地满足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新闻”新”、“快”的要求,电视媒体的优越性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种新闻报道形式的出现,对记者、主持人  相似文献   

15.
长镜头,又被称作“段落镜头”或“多构图镜头”,它是指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内,用推、拉、摇、移等拍摄方法多层次、多景别地表现同一场面的景物。电视新闻中,长镜头在记者出镜现场中应用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加强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现场的纪实性效果,并强化新闻的现场真实感。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由于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即兴地向观众解说或访问现场人物,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传播优势。但令人忧虑的是,不少电视记者在现场频频“犯规”,造成现场报道传递的信息严重“丢失”和“失真”。现场“导演”行为作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记者,本与“导演”无缘,其全部任务就是以现场目击者和传播者身份,按现场新闻事件的固有逻辑,如实地进行现场解说和现场访谈。可是,有的记者却在新闻现场发号施令,要求现场人物  相似文献   

17.
现场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活动,是记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有一位日本新闻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今时代,是现场研究者的时代,新闻记者应当成为现场的研究者。”我觉得这句话颇有道理。现场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新闻事件发生在现场,新闻人物活跃在现场。记者只有到现场去观察,才能“抓拍”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并将它们生动地、立体地报道出来。记者的现场观察,既不同于跟着起哄的看客,也不同于漠然呆立的观众。他是采访者,是现场调查研究人员。因此,到  相似文献   

18.
开展“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以来,许多记者在改革和改进新闻写作上有了明显进步。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能适应“现场短新闻”的高度凝练、掷地有声的要求。语言是记者采写好“现场短新闻”的一个基本功。好的语言要有性格光辉有经验的记者,在语言运用上不是走捷径,拾人牙慧,而是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获得二等奖的现场短新闻:《江泽民等节日慰问在岗职工》,运用同期声现场对话,其语言就很有特色: 总书记:广播员就坐在这儿?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由于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即兴地向观众解说或访问现场人物,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传播优势。但令人忧虑的是,不少电视记者在现场频频“犯规”,造成现场报道传递的信息严重“丢失”和“失真”。现场“导演”行为作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记者,本与“导演”无缘,其全部任务就是以现场目击者和传播者身份,按现场新闻事件的固有逻辑,如实地进行现场解说和现场访谈。可是,有的记者却在新闻现场发号施令,要求现场人物按自己的报道设计组织和安排新闻事件,从而改变了新闻事件原有的自然发展轨迹。这就是现场“导演”行为。“导演”行为有三种类型: “重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已然完成,记者为了“再现”生动的现场情境,组织当事人回到原始现场,并指导他们重演。“摆布”——现场事件正在按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发  相似文献   

20.
自从有了电视直播,“现场”的范围明显扩大了:过去一个记者到了现场,用一双眼睛观看,视野受到了局限;如今,有时是多台电视摄像机对现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扫描,观众从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现场的范围和“面积”大大拓展。 自从有了电视直播,“现场”的外延突然缩小了。过去,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非突发性事件,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的情景,大都有新闻价值,都在报道之列;如今,大量的现场情景被摄像机同步搬上屏幕,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