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本为春秋时用诗书礼乐进行礼仪教育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懂得奴隶制的礼节仪式,因此当奴隶主贵族有丧葬之事时,他们便去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称为术士。  相似文献   

2.
丧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丧与葬。丧,亡也,从哭从亡;葬,藏也,从死在茻中。在中国古代,丧葬仪式的举行最初就是为了让人们对于死亡产生畏惧,对于人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更是为了让国家政权更加平稳。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儒家文化对于人们影响的进一步加深,丧葬仪式逐渐被赋予了"孝"的内涵。定西市丧葬仪式是本地区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影响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使他们懂得如何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从而形成一种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3.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他们或是"先儒后贾",或是"先贾后儒",或是"亦贾亦儒"."贾"与"儒"的结合,便是徽商为"儒商"的内在根据.徽商以儒学指导"贾行",以儒家"仁"、"善"思想和"以义统利"思想指导商务活动."儒商"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儒家"仁"的学说与现代公司的公众利益;第二,儒家义利观与现代公司的互惠互利;第三,儒家的"人和"思想与商务管理的"双向对称".  相似文献   

4.
子夏的"小人儒"倾向,应追溯到晋国的文化传统.周初统治者对封于晋的夏遗民"怀娃九宗"实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政策,是子夏"小人儒"产生的历史根源."小人儒"以文明的形式出现,其"重利轻义"、"同于一人"与"爱无差等"的行为方式特点却与"戎夏"传统一脉相承,同孔子之道背离,从而具有野蛮的特点.而前期法家继承的则是"重利轻义"、"同于一人"和重刑主义的戎夏传统.因而,他们与小人儒在行为方式特点上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5.
循吏与酷吏是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官吏,他们在武帝"外儒内法"的政策之下各尽其能.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在政治思想方面同中有异,异中存同。特别是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在"天"、"命"、"鬼"、"神"、治国选材、仁爱同类、攻伐、礼乐、丧葬等诸方面都有所秉承但又独具特色,总体言之,异大于同。儒家在"敬鬼神而远之"的倾向于无鬼神的观念、主张国家统一、保持适度礼乐等方面优于墨家,而墨家在兼爱全体之人、驳斥非正义攻伐、主张薄葬短丧、反对礼繁乐杂等方面则更加契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7.
孔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礼的"仁爱"有差、"尊卑"有别的制度,而墨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利的"兼爱"无差、"尊卑"无别的制度。由于二者所处时代性的差别,虽然在一些具体的丧葬问题上存在有相近的观点,但其丧葬思想的根本点是不同的。在"利"与"礼"、"仁"与"兼"两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这种思想上对立。  相似文献   

8.
张继芸 《考试周刊》2011,(19):37-38
丧葬礼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其历史同人类文明一样悠久。中西方的丧葬习俗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基于他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本文以丧葬礼俗为切入视角,分析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丧葬文化环境对于我国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重大的意义,丧葬文化变迁受经济、政策、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中经济的发展成为丧葬文化变迁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又推动了丧葬习俗向规范化转变。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冲突、政策制定与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冲突、"孝"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冲突是重庆市奉节地区丧葬文化变迁中表现出来的三大矛盾,而这三大矛盾催生了特有的三峡库区农村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10.
汉代社会的等级性特征不仅表现在社会成员生前,在丧葬福利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丧葬福利主要施行于贵族、官僚等阶层,有着典型的身份性特征.丧葬福利内容主要有丧假、赙赠、赐茔地、赠印绶、荫子等,等级差别鲜明.与西汉相比,东汉丧葬福利的规定更加具体.丧葬福利客观上助长了当时的厚葬风气.实施丧葬福利的目的是笼络臣下,推行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教化.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与庄子作为儒家与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各自的丧葬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事于“矩”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礼”与“哀”,庄子事于“心”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简”与“乐”:前者重在维系社会礼制法度的稳定,后者重在寻求个人精神层面的解脱。对孔子与庄子丧葬观的探讨与比较,可以更好地审视孔子与庄子的思想主张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色物"常见于敦煌社邑文书,指社人在丧葬互助中赠送或借给丧家的布帛绸缎等纺织品。由丧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决定,丧葬中"色物"的具体内涵有高低贵贱不同。丧葬中社人缴纳"色物"的数量很大,这些"色物"主要用于购置棺木、支付薪酬等方面的丧葬开支。敦煌文献中又有"色布"、"色绢"、"色緤"等词,这些词中的"色"不强调颜色义,可能是受"色物"一词的影响而产生。  相似文献   

13.
在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的情节叙事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丧葬描写,包括众多的人物死亡、繁复的丧葬礼仪以及宏大的丧葬场面,这些丧葬描写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始终。《金瓶梅》所构建的人物死亡与丧葬不仅表述了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而且在《金瓶梅》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方面也具有突出的叙事功能。具体表现在丧葬描写贯穿全书情节发展的始终,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叙事逻辑结构;《金瓶梅》宏大的丧葬场面也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提供了"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14.
壮族丧葬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流传在民族民间的传统丧葬习俗,一概视为"封建迷信".其实,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觉来看,丧葬习俗的传承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发展个体和保护生态.云南省马洒村壮族的丧葬习俗证实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5.
徽州丧葬仪式音乐的用乐程式与其信仰观念和仪式行为密切相关.它的用乐程式既有"一词多曲、一曲多用"固定因素,也有根据具体仪式过程而灵活随机选择曲牌种类的非固定因素.文章选取歙县岔口镇丧葬仪式音乐作为田野个案,结合音乐形态学、民族音乐学和仪式音乐民族志的研究理论来剖析徽州丧葬仪式音乐功能与作用,通过研究丧葬事项和音乐事项、...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丧葬习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幅员广阔的中国,自古至今丧葬习俗千奇百怪。《红楼梦》中描写的丧葬礼仪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的情况,它是汉族与满族丧葬礼仪相互影响的产物,将其与今天流行的丧葬习俗比较,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远古时代的人类并不懂得丧葬。他们对待死者的尸体如同野兽对待同群的尸体一样,是弃之不管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智力发达了,围绕鬼魂与尸体的关系,产生了种种想法。有的设想鬼魂对尸体有好感,于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尸体,出现了土葬法,发明了木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彝族葛泼人不断适应生存环境而延续至今。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葛泼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他们的自然崇拜乃至自然生态观。而这种自然生态观恰恰反映在他们传统的丧葬仪式中,通过他们的丧葬仪式,传承传统生态文化观,实现对生存空间的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人与人之间和谐平衡的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运用人类学家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从分离、过渡和融合的三段式视角,对贵阳市城郊刘氏家族的一场丧葬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再现了汉族社会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文章以此个案揭示汉族社会对丧葬仪式的郑重处理,实质是对生的执着追求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9.
乌蒙山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地方,是东部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乌蒙山区彝族丧葬仪式上必有"恳合呗",毕摩唱诵彝文经书、孝子跳铃铛舞和唱孝歌。关于"恳合呗"中的铃铛舞起源有多种说法。通过汉、彝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结合"恳合呗"的历史传承和地理分布进行研究,通过汉文文献、彝文文献、口碑文献、丧葬仪式中的铃铛舞等,探析彝族丧葬习俗和"恳合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17,(1):103-108
乾隆帝继承了先辈"崇儒重道"的文治理念和文化政策。乾隆朝以"崇儒重道"为文化政策的核心,开展了"尊礼先师"、崇尚儒学、"涵儒教化"、纂修儒典等一系列广泛的文化方面的儒治实践。乾隆朝"崇儒重道"文化政策实际践行的效果和影响在掩映之间被虚虚实实地呈现出来:一方面,在国家大典、文治规模上,"崇儒重道"可以说贯彻始终;但与此同时,绝多的以儒治国思想的精髓却没能真正融入到这个政权的骨髓当中,发挥它被预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