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青年报>2002.1.4第三版<西部生态还能恢复吗>一文开头这样写:"2001年12月9日,一份时间最新、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向公众展示了目前令人堪忧的西部生态环境现状."这是笔者见到的"令人堪忧"的最近一个用例.类似的表述,像"令人可敬",1997.10.3<报刊文摘>第三版有文章题目为"令人可敬的竺可桢",2002.7.7<扬子晚报>B8版<老人>一文中写道:"国外有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独立得令人可敬,尊严得不容一丝怜悯."至于用来表征形势大好的"令人可喜",就更是时有闻见了.  相似文献   

2.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刊发的一组文章,都属政治史领域。笔者一直感觉,以纯粹的学者而言并不纯粹的政治,是件有趣的事情。这样的感觉,笔者印象深刻者有过两例。一例,笔者曾与友人彭安玉教授合撰《政治与道德教化》,这是一册叙述尚德、隆礼、重民、贵廉、崇教、任贤、明法等为政之道的“著作”,笔者写得是略无心得,而若非彭教授在党校系统耳濡目染多年,我们大概连这样的通俗读物也合作不出;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勤",学生"懒",教师要拼命地为学生讲解,课上教师讲得"汗流浃背",课后学生一做就错.教师难免喊冤抱怨,数落学生:"你们对得起老师吗?都是怎么学的?"是的,这样的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点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都没有.试问:这样能学好数学吗?能有创新精神和意识吗?为改变这现象,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探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4.
孔子曾礼赞过这样一副在理想教育状态下和谐的生活模式:"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术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也是如此的动人心弦.当社会的发展已从农业、工业文明质迁为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作为思潮先锋的政治教学该如何"活化",以使"江山"摇曳多姿?笔者认为政治教学生态化将是我们最理想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2004年7月,"韩愈与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孟州召开.笔者初涉韩愈研究,匆匆草出<韩愈史事背景两题>以应盛会.此"两题",一为"韩愈郡望昌黎及<新唐书>韩愈为‘邓州南阳人'问题",一为"韩愈在经学史上的地位问题".所以草此两题,一者避实就虚,选择了笔者相对熟悉的历史地理领域与曾经做过的郡望问题、经学问题,二者借题发挥,表述笔者对现今韩愈研究的如下感觉:千余年来,韩愈研究以至韩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若干论题的有欠深透也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正>经常有人这样说:"这篇课文描写的意境多精彩呀!这幅画画得多精彩啊!"而数学只是跟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图形和算式打交道,让人感觉不到它的精彩。其实数学是一门魅力无限的学科,蕴含着无尽的精彩和奇趣。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精彩做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精  相似文献   

7.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一书记载了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这样一段话:"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世界文坛巨匠托尔斯泰曾把莱蒙托夫<波罗金诺>称作他的巨著<战争与和平>的"核心",高尔基的<海燕之歌>则继承了莱蒙托夫<帆>的主题.因此,说莱蒙托夫是俄国的伟大诗人,一点都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郑设善 《考试周刊》2013,(78):10-10
<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早已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教育、规劝人们谦虚好学、自觉修养的警句。正确理解这句话,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修养观影响巨大。人们对它几乎是众口一词地理解为"几个人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就连《辞海》对"行"的解释的第一项也是"走",并且选取的例句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学参考书明确支持了这一观点。笔者总感觉这样解释很别扭,有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感觉,就  相似文献   

9.
观摩窦桂梅老师上的<三打白骨精>,欣赏她上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看她演绎<丑小鸭>,老师们在惊羡之余,感觉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听她朗读.她曾说:"朗读不那么简单,它需要功力和感觉,要能读出文字里面的酸甜苦辣,这样的朗读才会更自然,更舒展."可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没有这等朗读技艺,该怎么办?笔者提几点拙见,期望能够从窦老师课文朗读艺术中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听广播里一档谈话节目"今夜星辰",在那柔美、悠扬的乐曲声中,静心聆听主持人与听众的对话.那些或温馨、或伤感的往事让人难忘和感动,常常会触动心灵里的琴弦,产生一种共鸣的声音.这样一种特别的感觉,正是我读王晓明<生命中的来来往往>这本书的感觉,有一种心灵的呼唤:今生,为往事干杯!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每每读及,都会为之深深感动.教学中,如果学生仅仅走进了课文情感的世界,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能力的提升只是学生"心路历程"中的"副产品",那么,这样的课堂无异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为此,本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经历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  相似文献   

12.
<正>在日常教学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就某类问题教给学生相应的"好方法",感觉这类题学生应该会做,但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却依然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答,而不是用教师教的"好方法"解答,结果是要么学生做不出来,要么做题过程很繁杂."教师的感觉"和"学生的实际"出现脱节,如何避免这样的脱节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案例一道三角函数求值问题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旁听某教师的一堂政治课<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政治生活),这堂课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要求是:"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那么,作为听课者、观课者的笔者不禁要发问:评议的主体是准?谁在"评"、谁在"议"?是授课的教师还是上课的学生?毫无疑问,主体应该是而且必须是学生.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有不少高中学生努力学习数学仅仅是因为数学在高考中的地位,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学得并不开心.一位学生在他的改错本扉页中这样写道:"数学虐我千百遍,我待数学如初恋",其中固然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但也包含了多少辛酸和不得已呀!自此以后,笔者决定把数学的美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角落,让数学和学生成为"两情相悦的初恋".我校高三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有一道立体几何题难倒了不少学生,评讲的时候笔者  相似文献   

15.
<正>在学习《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对一些注释心存疑虑。经向老师求教和多方查找资料,觉得有三处注释似可商榷。兹略呈管见,一得之愚,就教大家。一、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注释:[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译文: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商兑:他的乡大夫说:"这是在朝廷做大官的人谋划的事情……"。对于"乡人",课本无注。查阅老师教参,译为"同乡"。这极易误导人们把曹刿视为"乡下之人"。笔者及大多数同学在学习时便曾以为曹刿乃"地位卑微的平  相似文献   

16.
"乞"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伤仲永>一文有这样一句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课本对"乞"的注释是"求,求取",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正>写好考场作文开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好的开头,就能激发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就有了得高分、得满分的可能。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文开头来呢?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向大家介绍一些方法。1方法一:开门见山——助你直接入题例1.我认为,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例2.我对垂钓有着特殊的"感觉",垂钓就是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我最喜欢做的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孕育中国哲学的"母胎",是连接神学与真正哲学的中介和桥梁,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曾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易>占筮本质上是一种古代决策学.它的基本社会功能是"神道设教",基本政治功能是"通天下之志".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名文<拿来主义>以其不可阻挡的光芒入选多种教材,笔者也已经多次执教了.最近一次执教入选苏教版中的这篇课文时,忽然冒出来一个疑问:最为经典的第8自然段中,那个让鲁迅先生找到了从容把玩之感觉、把嬉笑怒骂的"鲁迅剑法"发挥得让人瞠乎其目的"大宅子"这一著名比喻,到底喻指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刊发了肖家芸老师的<<雨巷>教学实录>,作者自称是"活动化教学".从实录的名目上看有:"活动一:听读""活动二:交流""活动三:研读""活动四:品读"."听读",就是听配乐朗读课文,这样做的人很普遍,这种"活动"有新意吗?"交流",不就是师生进行互动吗?"研读"与"品读"有什么区别?"读",并不是"诵""念",本身就含有品味、琢磨、领会的意思."研""品"意思还是如此.在这些名目上做点儿新花样儿,其实质却没有什么真正的飞跃.这种课改"思路"就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