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江昀 《软科学》2003,17(1):2-5
本文运用现代社会学理论,从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三个方面分析讨论了技术传播的社会学机制。作者认为,本土技术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方向依次为行动子系统层次→制度子系统层次→规范子系统层次→价值观念子系统层次;社会对技术传播控制的方向正好相反;外来技术在社会系统中传播的方向是同时向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层次辐射传播,外来技术的传播是某一社会系统进化(变迁)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2.
科技扶贫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不同主体在行动结构中的位置决定其行动的规则与可利用的资源,而行动规则与资源的不同又决定其行动的取向与目标的实现,不同扶贫主体受本源结构的约束大于在扶贫系统中受次生结构的约束,扶贫主体的行动呈现碎片化倾向,扶贫精准化不足。本文研究认为,需要改革科技扶贫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扶贫的整合力,解决扶贫主体的结构化困境,提高扶贫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大力发展小微技术、傻化技术、低风险技术、全程操作规程技术等精细化亲贫技术,培养乡土科技人才,提高贫困户的结构化资源和行动能力,使科技扶贫精准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虚拟空间下高技术产业知识网络(HTIKN)是现代区域发展在理论及实践上的延伸,并逐步成为高技术生产与服务创新管理的一个独特的组织形态。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高技术产业知识网络的发展现状,揭示HTIKN形成动因与内涵层次,给出其微观运作的生命周期,建构角色及组织特征。结合跨区域知识主体的决策组合及动态网络的控制规则,刻画HTIKN动态运作过程和最优行动方案,提出HTIKN虚拟化运营模式的结构体系及变动趋势。此研究对于高技术产业组织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及相关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治理在志愿者组织场域中耦合.以社会资本为视域,以行动者、行动和结构为分析维度,梳理社会资本、志愿者组织理论和治理理论.三种理论都兴起于政府与市场失灵;志愿行动既建构志愿组织中的社会资本,又是志愿组织治理本身;治理适应于多元社会主体组成的志愿者组织的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三者关联的研究有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现代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信息技术的时代。但是人们也应该意识到的是在互联网以及相关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添了一定的安全方面的隐患。如何应对互联网技术中的安全问题,更好地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就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发展成为各种生产技术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由于智能化技术可以解决包括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理论在内的传统控制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伺题,并且有效地提高电气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可以及时诊断出故障等优点使得它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分析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优势,探讨它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建构论把技术界定为一种社会行动 ,技术要素包括参与了技术发展的各类因素。然而 ,社会行动并不能包括技术的全部 ,本文尝试提出“技术是部分地社会建构的”这一命题 ,建立了一种技术内容的“可塑因—不可塑因”的二分法。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界定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 ,它包含了一种建构论的政策思想 ,强调政策工具的地方导向和行动导向 ,并涉及政策的有效作用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挺 《学会》2012,(11):3-8
志愿行动能否进入世博会是一个理论问题。志愿者、志愿性组织以及志愿行动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公共性。纵观世博会发展史,其理念由商业性向公共性逐渐转变,这与志愿行动的理念不谋而合。由此,公共性成为现代世博会与志愿行动的契合点,为志愿者进入世博会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中国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表明城市是围绕人类本身的生活而存在和彰显其价值的,其公共性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产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字 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 计理论的框架,网络时代的会计也必将反映出与当今时代会计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对网络会计的会计理论及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特征作一浅探。  相似文献   

10.
目前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也越来越丰富,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它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方向,并且成为了一种社会所广泛应用的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地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管理的哲学思考--系统视角下的技术及技术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技术是一个与社会紧密相关的复杂系统。在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硬件、软件、协同件和人的非线性作用,技术活动系统表现出实践性、人本性和系统性等特性。相应,在以技术活动系统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应当“以人为本”,注重管理对象的系统性、实践性,同时,通过灵活的组织管理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在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联合高度协同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社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波 《科学学研究》2007,25(6):1141-1146
 本文介绍了日本社会技术的研究体制、研究项目和研究活动,对中日两国的社会技术研究进行了比较,认为开展社会技术研究对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总体目标.阐明了科学技术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构建了节约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框架,提出了实施节约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的策略;这对于实现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顺应教育模式转变与发展的要求,项目教学致力于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这也是衡量项目教学模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项目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着重探讨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所构建的项目教学模式体系,主要包含基于信息更新的项目资源设定模式、项目差异化分工模式、信息网络环境下的项目环境实施模式、项目过程评估模式、基于信息网络系统的综合评价反馈模式。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ublic debat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mainly seen through the privacy lens. Impact assessm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also often limited to privacy impact assessments, which are focused on individual rights and well-being, as oppos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this perspective is too narrow,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in terms of directions for managing this relation. I use systems theory to show that current approaches focus mostly on individual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rather than their mediating role in society itself. I argue that this should be complemented by an analysis of impact on individuals (psychic systems) via co-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social system). I then take up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ocial systems would look like in terms of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trust and power, and how this can complement privacy in discussions on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6.
当前面向老龄社会的新兴技术预测相关研究十分匮乏,且存在分析节点聚焦于新兴技术已知的事后分析,分析对象局限于单一技术领域的局限性,导致新兴技术预测结果即时性、可靠性不高。鉴于此,本文基于2019美国发布的《Emerging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an Aging Population》报告,对面向老龄社会的新兴技术领域进行全局的系统梳理与归纳,利用语义挖掘和空间向量模型深入探析专利主题与技术内涵,引入数据降维方法与可视化分析识别技术空位,并嵌入更具前瞻性的实时专家网络评论文本进行社会感知分析,有效识别并评估了养老科技潜在新兴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技术空位与社会感知双重验证,有效降低了新兴技术预测结果的风险性。面向老龄社会的新兴技术趋势为:老年大数据与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老年人出行辅助与防护技术、老年人医疗保健技术、老年智能家居技术、老年远程护理辅助系统与技术、老年人认知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道德从网络技术中分离出去,是休谟难题在虚拟社会中的表现形式,网络危机因此归咎于技术本身。虚拟社会中的个体道德需要并不必然绑定道德实践。博弈论试图为虚拟社会建立新的道德规则,但这一思想实验由于先在的道德判断而陷入困境。由于人们在虚拟社会的初始状态中已然“先知”,使其对于虚拟社会道德规则的有效性失去信心,而语言交流在引入博弈分析之后,也为虚拟社会规则的普遍有效性制造了巨大困难。  相似文献   

18.
郭荣茂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08-1614
转译社会学用"实践建构"代替"社会建构",强调在实践过程中以社会的最后形成来认识技术的治理,也于此体现了不同于布鲁尔对社会的理解。通过提出转译社会学,拉图尔认为,科学决策者之所以能实现技术治理,是由于他们组成了强大而稳固的由不同成员结成的行动者网络,而它的成功建构在于他们转换相关行动者的兴趣并赢得其支持。对作为科学决策者的巴斯德的炭疽疫苗技术发明的案例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通过"社会"认识转译社会学的技术治理,并且对于人们更好地开展技术治理能够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以国家干预活动增加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为特征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形式,为资本主义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哈贝马斯指出,科技理性作为目的理性的表现形式,在压制人们交往理性的基础上,遏制了人类的解放需求。通过建立批判的解释学、实行协商民主和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恢复交往理性的功能,从而破除科技意识形态的束缚,建构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视角,但是也存在某些幻想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