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躲藏隐匿     
此四者都是动词,均可作谓语,表示处于掩蔽物内,不让别人看见或发现,但也有差别。躲和藏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是及物动词,可带宾语,藏,《说文》:“匿也。”侧重于处在掩蔽物内,不显露;可用于人和物。古例如《礼记·檀弓上》:“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今例则有《小说月报》:“都怨自己,  相似文献   

2.
柝tuo析xi折zhe拆chai[附坼]柝,即①。《说文》:“行夜所击木。”《段注》注为“从②者,盖虚其中一则易响,今占敲梆是也。”也就是古。代巡夜打更用的梆子。它的古文字作③,其中④表示房屋,⑤本是干戈之类的武器,此处代表用来打击的工具;⑥代表被打击的对象是木制而能发声的物体。由于篆文把③屋里的“木”提出来作为偏旁,又把⑤稍加变化,写成⑦,而⑧又俗作“斥”,所以后来人们就干脆从简写成“拆”。例如《木兰诗》中就有“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农”的句子。析,古文字作⑨,表示用刀斧一类的东西去劈或削、砍树木,本是动词,…  相似文献   

3.
<正>一、关于“文”和“道”本文在论述为文之道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和“道”的关系,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韩愈对李翊说:“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意思说:你能象这样,谁不愿意把所懂得的道理告诉你呢?(你有才干而又能谦虚地向别人请教作文章的道理,那末)道德的归于你就快了,何况道德之外的作文章的道理呢?很显然,韩愈认为,道德是文章的根本,文章是道德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5.
闭bi闲xian间xian间JlonJlan这几个字都有“门’牌包着,“门”,古文字画作①。闭,本应是②的样子,表示门关上,牛不得进的意思。由于传写错误,把③写成了④,篆文作⑤,又进一步错讹成“才”。《说文》:“图门也。”泛指关闭。例如《大铁捶传》:“子灿见窗户皆闭。”今有封闭、闭关等词。闲:古文字作⑤,表示门的中间可以通过木头之类的东西,意思是门的中间有空隙、有空档。引申为有空余时间或物品没派上用场等意思。例如《治平篇》就有“隙地未尽辟,闲厚未尽居”和“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的句子。“等闲”一词,在《琵琶行冲…  相似文献   

6.
汉字形义考源何金松关键词古汉字;氏.昏.工.壬.者;形义来源氏字形义来源《说文》:“氏,巴蜀山名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声。杨雄赋:‘响若氏。’”《说文系传》作“巴蜀名山岸胁之堆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段玉裁申许,以为篆文氏字左边的构...  相似文献   

7.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8.
汉大赋新探     
作为汉代文学正宗的赋,千百年来惹得人们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什么是赋呢?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和《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颂为之赋”,大约是赋最古的定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搞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自《诗》出,分岐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熙载《艺概·赋概》篇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也不畅,畅无或竭,”并对赋作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赋从贝,欲其言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概而言之,赋出于诗又有别于诗,“诗较近于音律,赋则较近于图画”,“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接近于‘空间艺术。’”“从贝”、“从武”、“有物”、“有序”深刻地揭示出赋是用时间上“层见迭出”的语言表现空间上“千态万状”的物态。于是,赋之时空意识便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10.
豉,本作①,②(Sho)就是“豆”,所以①就写成了“鼓”。今有“豆鼓”一词。鼓,古文字作③,《说文》:“击鼓也。”《段往》:“④,鼓之省。”本是动词,但右边的⑤(Po)却写成了“支”。例如《曹别论战》:“齐人三鼓。”就用的本义。在“击鼓”的基础上,引申为弹奏。例如将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就有“鼓瑟希”的句于;又引申为振动,例如《石钟山记》中的“微风鼓浪”句;又引申为振奋,如俗语“气可鼓而不可泄”,现代汉语中的鼓舞、鼓励等。由于“鼓”取代了④,就同时取得了名词属性,例如帼殇》中的“援玉拖兮击吗…  相似文献   

11.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有这样的句子:“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其中“乃自强步”的“乃”字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解为:“这里当‘却’讲。”并把“乃自强步”一句译作“自己却勉强散散步”。中学语文课本和教参也依此说。  相似文献   

12.
钟华江 《作文与考试》2023,(Z2):178-17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材料二: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  相似文献   

13.
令ling今jin令,古文字作①,②像个屋子,表示人坐在屋子里发号施令。《说文》:“发号也。”即叫、使。让……的意思。本是动词。例如《李没雪夜人蔡州》中的“管今击之以混军声”句;用作名词,作“命令”讲,例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句;又引申为“法令”,例如《屈原列传》中的“每一令出”句;再引申为发令人的地位或官职,例如《西门豹治螂》中的“西门豹为螂令”等句;现代汉语中仍然活着“司令”一词。用它作声符的字如零、冷等;含“令”的成语如朝令夕改、令行禁止等。值得一提的是,“令”还含有美…  相似文献   

14.
中学古汉语中有很多自称谦词,现集说如下:寡人“寡德之八”的简称,意思是少德的人。古代国君谦称自己。例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磨难不辱使命》)。寡常用于称自己的君王或称自己的妻子。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齐桓晋文之事》)“寡君之以为我死且不朽”(《之战》)。孤古代诸侯自称时谦称。例如:‘邓违表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之战》)妾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例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以乐羊子委》)。窃“私下”的意思,第一人称谦敬副词。例如:“窃自恕”(《触龙说赵太…  相似文献   

15.
说“慕”     
慕字的古义,《说文·心部》说:“习也”。但治《说文》诸家似乎都未注意于此。徐锴《系传·通论》说:“慕亦爱也,爱在内而慕在外。”段玉裁《注》说:“习其事者,必中心好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思也”。都未就习义作阐发,引书证。至新《辞海》(包括1989年修订本),新《辞源》,就连这个习义也删削掉了。也有人以为“慕,习也”,而“习,数飞也”,于是就说:“《说文》的解释,同‘慕’的一般用法思慕、仰慕等,也看不出什么内在的联系。”日本汉学家藤堂明保在他所著的《汉字语源辞典》中也说:“《说文》这种  相似文献   

16.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该文的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的“保”字,一般的注本均采用传统的译法,解释为“安”,此说未妥,当训作“依靠”。另外,文中还有“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一句中的“欲”字,并非表意愿的动词“想要”,而应该训作表存在的动词“有”。  相似文献   

17.
《史記·殷本紀》:“湯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集解:“孔安国曰:‘欲变置社稷,而后世无及勾龙者,故不可而止。”义殊不能貫通。因为湯既灭了夏后氏,而仅欲把原来配享土神的勾龙换一个人,似乎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值不得在历史上特笔一书。因而想到《社》,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本身还是問題。不先解决《社》的本义,“迁夏社”的本来面目恐終难见。按《說文》許慎解字說:“社,地主也。《春秋傳》曰:‘共工子勾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士所宜。’”段注:“許君謹案曰:春秋称公社,今人謂社神为社公;  相似文献   

18.
李卫锋 《现代语文》2008,(3):114-114
明张溥文《五人墓碑记》中有“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一句,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196页)将“谁为哀者?”解释为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并提前,译为:“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众人再也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笔者认为“谁为哀 者?”一句解释为“在为谁悲痛?”与整篇文意不是很符合,如果解释为一般的疑问句“谁在哀哭?”似乎更为妥当,在此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咬文嚼字     
用“归根结底”而不用“归根结柢”《现汉》:“〔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人民的力量是无敌的,人民的意志是不可违抗的。‘底’也作柢。也说归根结蒂。”《新华》的处理同《现汉》。《大词典》收“归根结底”“归根结柢”“归根结蒂”,以“归根结蒂”为主条。词频统计:归根结底317,归根结柢0。从理据来说,应作“归根结柢”。“归根”与“结柢”同义,“归”“结”同义,“根”“柢”亦同义。《说文》:“柢,木根也。”段注:“《道德经》:‘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解老》曰:‘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书…  相似文献   

20.
“贼”“盗”二字,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戈部》:“贼,败也。从戈,则声。”徐锴说:“败犹害也。”《说文·次(涎)部》:“盗,私利物也。从次皿。次,欲也。次皿为盗。”古代文献证明,许慎的说解是正确的。例如: 《左传》文公十八年:“(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窃贿为盗。”杜注:“毁则,坏法也。贿,财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