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献武 《教育》2008,(4):32-32
黄冈的基础教育全国有名,特别是大名远扬的黄冈一中,它在高考和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被业内视为“黄冈神话”。现在,人们关注的是,在教育体制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下,黄冈基础教育的神话是否能继续演绎。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自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提上日程和2005年武汉城市圈首次教育联席会议举行后,  相似文献   

2.
一所普普通通的中学,却全国有名,为众多人迷惑不解,以致于传说出一个神话。这所中学就是湖北省黄冈中学,这个神话就是“黄冈神话”。说起“黄冈神话”,主要归功于黄冈中学学生的考试成绩。1979年黄冈中学的“尖子班”提前一年考大学(高中只学一年.那时高中是两年制),结果所有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并囊括了当年湖北省高考总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  相似文献   

3.
有无数雄辩的事实可以证明,改革开放30年间黄冈中学的教育实践堪称奇迹,人们甚至把这种奇迹称之为当代中国的"教育神话"。显然,对于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的揭示和解读,包括对它做一些理性的检视和反思,具有多层面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国有两个“神话”牢不可破,一个是“海淀神话”——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编撰的复习资料流传全国,另一个便是“黄冈神话”——黄冈中学输出了无数的高分状元。黄冈神话  相似文献   

5.
“黄冈市的教育局长不好当!”在采访黄冈市教育局局长杨优秀之前,包括黄冈人在内的许多人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有着2000多年建制历史的黄冈,孕育了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科学、文化巨匠,如今的黄冈人还创出了响誉全国的“黄冈神话”。受千年重教兴学传统的浸润,黄冈人民对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甚  相似文献   

6.
他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与非凡智慧,铸就了一个个教育神话,拥有着教育界诸多至高的荣誉头衔,三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后雄. 立志乡村教育 1962年8月,王后雄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立志做教师的他,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北黄冈师范学校.1981年夏天,19岁的王后雄就要从黄冈师范学校毕业了.  相似文献   

7.
马年岁末,记者来到位于鄂东大别山老区的黄冈市。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经历了农村税费改革和管理体制变革的黄冈教育,肩负着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重担,黄冈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育部门的同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新世纪的经济发展,深入分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任务,积极构筑黄冈教育发展新思路,老区教育在新的一年展现出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体验“Z+Z智能教育平台”的奇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刚刚进入新课程改革,“Z Z智能教育平台”也随我们一同走进了数学课堂。这个教育平台的应用将过去沉闷、生硬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将学术形态的数学动起来,将结果性的数学求证演绎为生成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在趣味盎然的学习中不自觉地走进数学王国。这是一个奇迹!我想,这个奇迹的出现,就源于“Z Z智能教育平台”的人本思想,即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似乎进人了“高铁”时代。以“快”为特点的中国教育正在创造一个个教育奇迹,众多的学生、教师及学校不自觉地坐上了“教育动车”。  相似文献   

10.
<正>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徽以地名“黄冈”之汉字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大写字母“H”和“G”为基本框架,以绿色为底色,红、黄、绿为基本色调,同时用中英文标名学院全称,整个图形为圆形。 “H”与“G”的构成,说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是具有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教育十分发达的黄冈,学  相似文献   

11.
学习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作为黄冈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应自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坚持与时俱进,为黄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解读教育不仅要注意教育“事实” ,而且要把解读者与教育联系起来 ,从两者整体关系上深刻理解教育。而一旦尊重教育事实 ,人们就不难得出我国大陆“零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不在教育的结论。在这个基础上 ,解读者设身处地观察教育 ,与教育工作者将心比心 ,必然感到用“零诺贝尔奖”非难我国教育 ,会伤害广大教育工作者感情 ,掩盖真正的矛盾 ,不利于我国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神话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欣赏和钟爱,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久天长,奇迹发生了,一尊无生命的雕像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后来人们借用这个神话,把这种现象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爱的效应”。神话毕竟是神话,象牙少女是不会真的活起来的,她只不过活在年轻国王的心中而已。但这个故事却给德育工作者一个很大的启示: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德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献上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物、文献和神话、传说里所见的饕餮纹目纹、方相氏黄金四目、独目人、三眼神及龙舟鹢首等,确实都包含以“佳目”压胜“邪眼”的民俗功能;但要补充,眼睛是太阳的意象,上述“目纹”大多寓有以光明辟除黑暗和邪魅的意思。作者用比较文化学与民俗神话学方法与大量资料重新解读了这个跨学科而又有争论的古老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中国大地上民办职业教育的奇迹.毫无疑问,在江西省新余市这块317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职业教育沿着一条自我积累、以民办为主、滚动发展的道路兴盛起来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小城市办大教育”,正在形成民办职业教育的“洼地效应”.教育部专家把新余市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情况冠之于“新余现象”,真是恰如其分!新余.这个曾被干宝赋予了“七仙女下凡”的神话色彩.但在当代的的确确算是赣西老区的小城市,这个既没有沿海地区那样得天独厚的口岸优势,又不象省会城市那样拥有经济、文化比较优势的小城市,竟然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6.
台湾高师教育发展概况与大陆高师教育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 ,原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高校设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估 ,升格为黄冈师范学院。而在这个时刻 ,黄师人已把目光盯向了未来。在“专升本”申报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 ,黄师校园里便同步进行着包括全校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广泛参与的“教育大讨论”,其指向在于未来的发展。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申报成功后 ,又适时请来了一些有着全国影响的高教研究专家来我院讲学、指导工作。这其中包括厦门大学潘懋元博导、北京大学喻岳青博导、华东师大薛天祥博导和华中理工大学文辅相博导。科学理论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这些科学研究工作将对黄冈师院的发展 ,产生有益的影响。从本期开始 ,我刊《教育科学研究》专栏将陆续推出在“教育大讨论”中产生的部分研究成果。《台湾高师教育发展概况与大陆高师教育发展趋势》一文是根据薛天祥教授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的。文章根据调查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和切身的感受 ,从台湾师范教育变革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等若干方面 ,描述了台湾师范教育的基本情况。信息丰富 ,亲切新鲜。并从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上 ,结合黄冈师院的立足和发展的实际 ,切实地提出了可行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黄冈这座位于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了无尽的荣耀。上世纪90年代,黄冈中学老校区150亩的校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数人前来取经。  相似文献   

18.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在通识教育本土化研究的学术浪潮中,大学通识教育应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以西方理论为参考。钱穆从文化本位的视角出发,以“执两用中”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提出培养“文化人”的教育目的,从以“专”为虑、以“通”为重、“通”“专”融合等角度解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及两者的关系,并在其教育实践中落实相关举措,强调师“有道”、生“诚明”、学“自由”的教育方法,对现今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日本奇迹”的产生及人们对“日本奇迹”之谜的探讨,日本教育作为“日本奇迹”的谜底之一逐渐成为世人的共识,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国自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量的日本教育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它们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最近,在我国的日本教育研究的百花园中,又增加了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它就是由吉林教育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发行的《日本教育发展战略》一书。该书系我国“七五”国家教育规划的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由60年代以来长期致力于日本教育研究并先后推出《战后日本教育与经济发展》、《战后日本教育——日本的经济现代化与教育》、《日本教育  相似文献   

20.
有人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来形容我们这个时代。然而就有这么一所学校,驻守在宁静的乡村,远离都市的喧嚣,从20年前崛起到今天,办学水平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的良好态势,在不断地超越自我中矗立起一座办学的丰碑,它所领的风骚却远远不止是“三五年”,这让我们不得不使用“奇迹”、“神话”之类也许带着一丝夸张色彩的词汇来描述它。这就是位于江浙两省交界处的乡村名校——吴江市青云中学。乡村教育的神话是朴素的,乡村学校的奇迹是朴实的,只是落实在“没有差生”与“大量优生”之上,而“没有差生”与“大量优生”,都是办学中的至难追求!青中几乎是没有差生的,多年来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均为100%;青中又涌现了令人羡慕的大量优生,学生每年升入四星级高中的比例超过60%,每年被全国著名高中苏州中学录取的人数可以开一个“苏州中学青云班”了。这也许还不算是“神话”,称神的是能够这么多年处于不败之地:也许这还不算是“奇迹”,称奇的是这所学校的教师多数是由民办教师成长起来的!也有各种议论。直至今天,有人说,青云中学是素质教育的典范,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也有人说,青云中学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学生“油水”都被榨光了。有人说,青云中学实行的是一种严酷的教育。也有人说,青云中学实施的是“情感教育”……我们走进青中,尝试着来解读这所乡村名校。在这所声誉鹊起的学校中,我们没有听到前卫新潮的理论术语,也没有听到学校领导、教师们为了澄清争议而作的种种辩解,他们似乎没有这样的时间、精力与兴趣来做这些没有任何实效性的工作。他们说得最多的词语,就是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青云方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