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20中国高校CIO论坛"上,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作了题为《现代大学治理与高校信息化》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分享了对于大学现代性和现代大学信息化的思考,并对清华大学信息化的发展、规划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2.
近日,2014中国高校CIO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程建平主持,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杰、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任晓敏、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汪曣、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晓波、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郑州大学副校长王宗敏、南昌大学副校长李建民、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程旭、重庆大学校长助理夏之宁、上海交通大学总经济师刘牧群及各个高校信息化部门负责人等近40名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网络》2010,(7):43-43
本刊讯近日,"2010年高校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赵平参加会议并致辞,与会的北京市十几所高校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近百名专家和老师,就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教育信息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了2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重要途径。各个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和不同程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从总体上看,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南京农业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在分析学校自身校情和本校信息化发展现状、行业发展特点,借鉴兄弟高校信息化宝贵经验,围绕"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改善用户体验"阶段性目标。重点推进管理信息化工作,不断强化网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成效,提出了一个高校信息化的结构分析模型,将之划分为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和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以此为基础,研究者利用在线观察、网络问卷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数百所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建设和应用中效果最为明显的部分,而教学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则对师生影响最大的方面.同时网络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新一代大学生校园生活最显著的标志.最后对高校信息化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1,(5):151-151
<正>2011年5月19日-20日,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办的第七届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于全国部分省教育厅及百余所高校负责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专家、在京教育信息化相关媒体代表、以及从事教育信息化IT公司代表260余人参加了会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建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秘书长顾涛到会并讲话,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冯吉兵作"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展望"主题报告。中国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8.
集权信息化体制已经不适应发展需要,需利用新技术描绘需求图谱,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信息化规划。CIO机制与管理模式尚未确立两次调查中,绝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校长或者副校长分管信息化,他们主要负责制定全校的信息化规划、信息化政策和规范制定以及IT预算。而且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日趋重要,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程度也越来越高。大多数学校分管信息化的最高行政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程度比较高或很高。相比较而言,985/211高校分管信息化的最高  相似文献   

9.
2013年6月27日至28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协办的2013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隆重召开。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彭说龙、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湖北工业大学校长刘德富等领导和来全国30多个省市,多所高校负责分管教学校领导、信息化部门负责人、高校网络中心主任以及企业代表400余名专家应邀出席此次论坛并作精彩演讲。大会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络信息处处长万猛主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发布,教育信息化走进了各大高校的校园。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教育信息化也直接推动着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的分析,结合身边的发生的真实案例,对今后教育信息化之路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传统的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需要以创新管理理念、重组管理结构、拓展管理职能为目标,以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增强高校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能力.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革新,必须从明确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管理体系中的定位、明确信息化管理(CIO模式)的职责与权力、明确信息化管理者的素质及选择标准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12.
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工作研讨会于2009年1月9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孙和义副校长、教育部高教司实验窒处孙丽为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教司教育处邢涛副调研员、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张民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7所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的处长、副处长等。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张中华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网络》2006,(10):60-6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为积极响应《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各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指导并促进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学会研究决定,2006年10月17日~2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第八届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信息化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德育信息化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高校信息化技术平台的构建为高校德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构建高校德育信息化必须从加强高校德育信息化队伍建设、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做好德育软件和课件的开发应用、创办德育网站等方面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15.
在升任副校长之前,李建民是学校的网络中心主任。他对信息化对于高校发展的重大意义有更深体会。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李建民看来,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李建民认为,信息化建设将会重塑管理流程,信息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情况与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革命将高校图书馆建设推进到以数字化、集成化为特征的新时期.为了使我国高校图书馆适应新时期的能力更强,文章详细分析了新时期图书馆信息化的内容及特点,并对比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情况,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校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校内办事流程繁杂、各类信息重复填报以及教职工信息素养培育工作不到位等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由分管信息化的副校长担任CIO,统筹协调工作,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加管理的手段,理顺工作流程、构建网上办事大厅,提高服务效率,方便广大师生;通过加强数据治理、构建一表通系统,解决师生填表中各类信息重复填报的问题,用数据精准助力教学管理决策;通过有针对性的加强各类教职工信息素养的培育,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好的开展,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信息化服务能力,推动高校"双一流"目标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我国高校信息化改革现状,课题组对我国高校信息化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高校普遍对自身信息化水平认可度不高;云存储、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在高校运用相对普遍,教学管理和电子化办公等使用广泛,但是数字挖掘促进管理优化还有待加强,信息孤岛现象也比较普遍;教学领域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数字化教学资源类型单一;科研领域信息化更为落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当前高校信息化投入-产出效益不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亟待加强等问题.为此,建议高校应该将信息化纳入学校的重点发展规划系统建设,应该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和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以及坚持教学信息化的中心地位方面做出重点努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高校的信息化教学情况以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脸,从信息化平台、信息化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希望引起其他教师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精神,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特别是信息技术专家在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与应用中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作用,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科学性,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安徽省教育厅于近日建立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主要来自各高校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