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型性变革中的学校领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转型性变革时期的学校领导是一个集体而不是“孤胆英雄”,是有卓识的领导人而不是忙忙碌碌的“管家”。这样的学校领导不仅敢于直面转型社会提出的挑战,而且善于营造学校变革的氛围:能在对外适应与自主创新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能在向组织成员提出挑战的同时提供有力的支持、能在学校制度重建与文化更新之间进行双向的构建。这样的学校领导是在研究性的变革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反思、体悟和重建而实现自我成长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明强小学的“新基础教育”之路,是以学校化的转型与创新为核心的。叶澜教授曾经提出。中国学校教育的转型性变革,关键在于学校化的转型与创新。这一观念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化转型与化创新,使明强小学实现转型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在以“研究性变革实践”为主基调的时代背景下,教研组这一学校中层组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学校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宠儿”。叶澜教授认为,重心下移是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转型的核心特征。改进教研组的活动方式,强化教研组在整个学校变革中的枢纽性地位,是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的必然产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郑杰 《江苏教育》2009,(6):17-18
在中国教育界,明星学校比较多,明星校长也层出不穷,这可能显示出当前教育的繁荣和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其中,真正能成为一代名校的明星学校,以及真正能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育大家的,却几乎没有。在我看来,要成为一个教育家型的校长至少需要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教育和学校变革的“话语实践”中,教育价值与多元主体及其对教育的需求相适应。本文认为,学校变革与作为教育价值主体的学校向度常常具有高度一致性:学校变革发生在学校向度上,学校主体的教育价值变化必然引起学校层面的变革运动,在学校变革实践中生成的教育价值系统,逐渐发展成熟壮大后,就会成为触发新一轮学校变革和转型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凸现是我国当前社会最为鲜明的变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深刻变革以及对人的生存方式所产生的渗透式影响,造成了现有教育的不适应。“新基础教育”研究立足于我国社会所处时代背景和学校教育变革的现状,强调社会转型时期学校教育应实现自身的转型,即实现“转型式发展”。基于我国社会转型所处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这一时代背景,实现“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策略主要是:调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导向,把重心放到深化学校转型的综合变革上;加强保障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法制建设;加强学校改革研究,加强国内交流和国际交流,整合教育改革的多种资源,形成推进学校改革深化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7.
朱炳助 《教育》2007,(8S):50-51
“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生需要怎样的发展?我们不能不关注;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对于个人而言,并非每条道路都能走得通: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便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使每个心灵都走向光明。”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横山桥中学的“个别教育,多元发展”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特有的教育模式,使得横山桥中学在阳湖大地上瞬间崛起,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  相似文献   

8.
变革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正如迈克·富兰所说:“变革是普遍存在和持续不懈的,它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当前我国学校的变革是一种转型性变革,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围绕着学校变革,一些学者对其社会背景、特征、类型、制度取向、生态取向、变革力量等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学校中最重要的个体——学生,理应是引起和推动学校变革的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学生却很难成为学校变革的动力.从学理上分析,学生具有成为学校变革动力的可能性,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也是学校变革目标的本质要求.基于此,激发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就成为必需,“以学生变革利益为中心”的变革政策再设计以及提高学生变革能力是激发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深圳制造变成深圳创造。从输出产品到输出品牌,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从经济都市到文明创意都市,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现代气派、中国特色、深圳质量的“五位一体文明”城市发展品牌,以品牌深圳领跑国家城市发展。深圳发展巳处于重大战略转型中。教育要适应并引领这一转型,因而教育迫切需要转型。而教育发展即为其中的必然一种转型发展,教育转型永远是指向未来的现在进行时。教育转型需要克服教育现代性困境,以学校教育变革为起点,以核心理念为价值引领,创意设计学校发展愿景,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优质特色品牌学校。  相似文献   

11.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09,(5):80-80
郑金洲:特色强校是学校变革的新取向;曲中林:扁平化是教育实践的世界发展态势;裴跃进:当前教师发展存在“重学历而轻学养”等八个问题;钟启泉:“学习共同体”成为课堂转型的哲学.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的展开势必拉动学校文化的变革,促使学校文化转型,而学校文化转型关涉课程改革的发展前程;学校文化的转型涵盖学校主体文化、学校观念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环境文化的转型。本文意在探寻深化课程改革的动力,为新课程的生长提供文化“沃土”。  相似文献   

13.
观点     
郑金洲:特色强校是学校变革的新取向;曲中林:扁平化是教育实践的世界发展态势;裴跃进:当前教师发展存在“重学历而轻学养”等八个问题;钟启泉:“学习共同体”成为课堂转型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随着学校发展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学校发展规划在我国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父心的焦点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全面推广,对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也产生了强大冲击。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自示范性高中评比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发展规划”的概念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学校变革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根据调查,各省市的学校推广这一项目的效果存在很大悬殊。有些学校开展这一项目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些学校同样制定规划,效果却不怎么样。究其原因,就在于前者把它当作一个实施的过程,而后者把它当作一个静态的“文本”。笔者认为,作为静态“文本”的学校发展规划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校发展规划对于学校发展的价值,需要在具体的“规划”实践中实现,即“学校发展规划”不仅仅是最后的一个文本,更是一种实践活动、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社区教育正在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里的“增长”至少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通过了解、思考和主动介入社区教育.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实现了从内向外、内外结合的转型,从而在战略布局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增比”。第二.通过介入和参与社区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和挖掘的资源得以“增长”。第三,通过对社区教育活动的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至今在实践中已呈现三种趋势:维持新课程改革现状、回归到传统教育和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是合理的选择,但需要生成学校的变革动力来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学校通过政策调整来营造良好的变革环境:通过领导转型来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机构;通过教师发展来培养具有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师资力量。促进新课程的“深度变革”需要:通过学习与探索来发展教育理论与变革理论;通过交往与对话来整合学校系统的变革力量;通过评估与调整来逐步完善新课程。  相似文献   

17.
“数字中国”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数字赋能全行业、全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充分审视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数字赋能大背景,探索数字赋能背景下学校体育转型发展的现实可能,从“技术、组织、环境、数据”等进行多维度理论阐释,试图呈现数字赋能视域下学校体育转型发展驱动力量,提出“积累技术驱动势能、提升组织驱动效能、挖掘制度驱动潜能”的综合优化路径助力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18.
当教育变革逐渐由酝酿走向具体实践时,教师发展越来越成为决定改革成败的核心要素。教师发展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为学校转型性变革提供持久动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作为教育实践中的生命个体,其自身也面临着生命能量的积聚、转化、释放、生成等人生课题。在这个意义上,重建一种新的教师发展观,其意义并不亚于全方位的学校教育变革。2006年9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叶澜教授的新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以下简称《新论》)在教师发展问题上作了诸多突破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盛行于我国的近代工业时代的学校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学校就必须进行转型性的变革。在转型性变革过程中,学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分析视角,学校在转型性变革中呈现出如下的特征:学校变革的整体涌现性、学校变革的依赖的自主性和学校变革的动态生成性。  相似文献   

20.
在秀丽的长江之滨,有一所明星学校,“宜昌市示范学校”、“课改先进学校”、“湖北省日常行规养成教育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宜昌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明星学校”……一道道美丽的光环,使湖北宜昌市第十一中学熠熠生辉,而打造这颗明星的人就是宜昌市十一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尹章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