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东华翻译的<飘>曾经掀起了中国的<飘>热,该译本在被奉为归化翻译典范的同时,也经常成为批判归化翻译的靶子.实际上,正是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兼顾使用,才使得中国读者能普遍接受译文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异国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2.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在翻译史上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历来被看作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作为翻译策略,两者兼顾使用才能更好体现翻译宗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翻译研究文化派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的视角,分析研究傅东华的译作《飘》。从而得出结论,改写理论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探控着翻译活动,影响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翻译活动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是将源语的文化负载词转换为目的语文化中的强势模因。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小说《飘》的两种中译本,傅东华译本和黄怀仁、朱枚若译本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的角度,通过实例,探究了傅东华汉译《飘》中的归化翻译特色,并从此理论的视角,赏析了傅译《飘》的译文之美。  相似文献   

7.
张静宜 《海外英语》2011,(4):173+175
翻译是一种改写,改写即操纵。傅东华所翻译的美国记者米切尔的《飘》所体现的正是这种思想。该文通过分析《飘》的语言风格来论述翻译的改写和译者的操纵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飘》是一部著名的美国小说,自上世纪介绍入我国以来,已有多个译本。这些译本因其译者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本文将选择1940年傅东华的译本和2010年李美华的译本进行比较,通过探究两个译本不同的语言选择和翻译策略,分析其中的性别因素和时代因素,明确性别和性别意识对翻译和译者主动性发挥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向来被看作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但也通常被作为批判归化译法的靶子。这主要源于长期以来大多教学者对归化与异化本身,以及二者关系的误解,即认为归化就是求“同”,异化就是求“异”,二者是完全对立的。本文认为归化、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并无明显界限,是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共存于翻译之中,在此基础上,对傅译《飘》作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吴慧敏 《文教资料》2007,(31):19-22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轰动世界的著名小说《飘》在中国60余年的译介和接受是一个历经坎坷的过程。从1940年傅东华先生首次把《飘》译介到中国以来,《飘》在中国经历了从一部通俗反动小说到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从傅东华的译本主宰50年到如今十几种译本竞争市场的过程。这一切变化并不是偶然发生,本文旨在以美国翻译家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反思《飘》在中国的重写史,透视相关的文化历史语境,考察不同时期各种形式如何通过"共谋"(collusion)完成重写,揭示其中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制约作用,从而更好地阐释现象,深化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总是以原文和原文作者为中心,却忽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但是,从哲学角度看,译者的翻译工作会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傅东华先生的《飘(中译本)》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与文化素养等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英语长句一直是汉译的难点。文章在分析英汉语差异的基础之上,对傅东华译本《飘》的长句翻译进行微观考察,以期更好地揭示英汉语的本质差别,共同提高英译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唐萍 《现代语文》2007,(12):77-78
本文运用勒菲弗尔"三要素"理论对傅东华《飘》的译介进行分析,指出人们应该把傅译本的《飘》放置于客观历史文化大背景下了解其产生的客观原因,以使人们对傅译本有个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德国翻译理论家威米尔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要。文章结合目的论,通过对傅东华先生译的《飘》中译例分层面分析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解释力,以此来检验目的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傅东华的《飘》译本是归化翻译法的典范,其归化技巧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大量破解英语短语,代之于汉语短句(包括将英语名词修饰语译成汉语短句及将名词短语译成汉语短句),同时大量增加词汇(包括语义补足词句、连接词、结构补足词语)。在文化信息方面,傅东华将大量专有名词用归化译法处理,但其译本中还存在重要信息漏译、专有名词内涵不准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以文化为中心进行翻译的时代,翻译界出现了"归化"与"异化"两大翻译策略: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该文通过对文学巨著<红楼梦>及其两部最具影响力的英译本对比分析,探讨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对这一课题所进行的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有所帮助,同时对<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傅东华先生所译之《飘》是美国畅销小说GonewiththeWind的最早译本。长久以来 ,这部译著饱受译学界的非议。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视角 ,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傅译 ,找出该译作的宝贵之处 ,分析影响其成形的客观文化因素 ,并藉此对翻译批评标准的现代新思路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译作<安乐王子>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利用描述翻译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周作人将<安乐王子>译介给中国读者,既顺应了新文化运动的需要,也符合译者文学革命的理念;用文言文翻译,满足了在白话文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读者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要求;忠实于原作,以"直译"方式进行翻译,是中国翻译工作取得的重要进步;灵活采用"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对译文作出了出色的技术性安排与处理.但周作人译作<安乐王子>并没有受到中国大陆读者的欢迎,其主要原因是:当时不懂英文的读者并不关心译著是否忠实于原著,而只关心译著本身的可读性;短篇小说在当时中国还不为读者所认同.  相似文献   

20.
习语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质量及文化信息的传播.<红楼梦>杨译本中对习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五种策略:保留形象直译,直译加注,意译,直译加释义,借用同义习语.从对各种译法所占比例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来看,杨宪益夫妇主要采用直译法对<红楼梦>习语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异化"处理,以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达到其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可见,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体现了其文化翻译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