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可视化等多种方式系统梳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学界对“课程思政”概念内涵、关键难点及路径的研究日益清晰。现阶段“课程思政”研究还存在实证研究少、特色化体系建设薄弱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强化“课程思政”实践研究,着重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保障和落实机制,关注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职院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积分变换”三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门课程整合方案,合并重叠内容,删除次要内容,增加MATLAB实验实践内容,以期满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既是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孤军奋战”问题解决的现实需求,更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身心并修”个体之人与“德才兼备”社会之人的战略举措。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力军”羸弱、“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战场”分裂以及“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渠道”阻滞等多重问题,严重消解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效,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应以实然问题为逻辑起点,以圈层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三师聚力主体圈”“三元融合课程圈”以及“三轮驱动课堂圈”,探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要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在课程建设中要谋求文化的整合。青海三所本科院校在选修课程设置中较好地体现了本土文化资源,但存在如三所院校开发的多元文化课程数量悬殊,对多元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开发主体单一,开发深度不足,多元文化课程还处在“自在”状态等问题,本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完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是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选择,也是打造高职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现如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机制不健全、校企课程思政共同体意识浑然不觉、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奋力开创高职院校“三全”思政育人新局面、基于学科专业全力打造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和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会思政的教师队伍以解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提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到了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调研、访谈等方法,分析了现状,发现了一些不利于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剖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产教融合”共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创建课程思政团队”、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四方面探索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并以植物造景技术课程为例探索基于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体系的重要一环,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内在价值、关系辨析、问题与路径等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存在诸多不足。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增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微观应用研究,重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针对性研究。这些方面研究的加强,将有利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发展,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快落实。  相似文献   

8.
在线开放课程是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以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生逻辑为出发点,从外部政策驱动、内生发展动力、满足多元需求三个层面分析高职院校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从建设实践来看,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在课程建设、课程设计、课程管理、教师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以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以实践应用为驱动、以质量监督为保障创新性地形成“1-2-2-3”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指出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结合重庆文理学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根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就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关注内涵建设:从课程到课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课程文化概念界定基础上,以学校课程文化的视角关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结合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提出:课程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人化文”,更在于“文化人”和“文化文”;要以院校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以课程文化建设支撑和引领课程改革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构全新课程文化,创新课程知识管理,全面提高课程质量。此外,还提出了当前课程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