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涵之 《科技风》2024,(10):11-13
在数字化视域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科技与艺术的交叉学科,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路径。其通过多媒体影像设计、智能媒体产品设计、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对非遗文化进行艺术加工和创新设计,从而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活力,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认知。本文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特性和非遗保护传承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探讨了数字媒体艺术与非遗保护传承结合的可行性,并且阐述了数字媒体艺术对非遗保护传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藏藏族民间舞蹈数字化"是随着运动捕捉数据技术、建模技术、计算机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新型舞蹈形式。其特点在于保存时效长、保存精度高、还原程度高等,相对于传统的藏族民间舞蹈形式的保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化的技术正在日趋成熟,加强西藏藏族民间舞蹈数字化的研究与应用无疑是保护和传承西藏藏族民间舞蹈的有效途径,藏民族舞蹈数字化保护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正廊桥,又有着虹桥、蜈蚣桥等称谓,在我国大约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有关它的记载最早源自汉朝。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自古至今,它在中外建筑史和园林景观设计史上并不少见,拥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广泛的应用价值。2009年,经浙江省泰顺、景宁、庆元和福建省屏南、寿宁、周宁等县联合申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拱桥为廊桥的一大类。区别于传  相似文献   

4.
温良卿 《百科知识》2021,(36):15-17
地处福建西部的龙岩市,辖区内山岭起伏、溪流纵横,一座座廊桥星罗棋布,规模或大或小,年代或早或晚,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分析闽西廊桥文化内涵和保存状况,就如何保护闽西廊桥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沅贞  许梅 《科技风》2022,(18):49-51+1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人类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创新实践空间平台与网络、信息、虚拟现实空间愈发紧密。为更高效、广泛地传播文化,选择创新设计数字化技术手段,打造虚拟现实资源设计库。本文从研究意义、相关研究、信息技术分析等方向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皮影戏文化遗产传承创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行了综述。在分析扬州地区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简要说明构建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特色库的意义及其定位,进而探讨扬州工艺美术专题特色库的建库标准、技术实施方案、内容框架设计、内容建设及发布,以及特色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和后期维护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非遗数字化如火如荼的开展,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数字人文环境下非遗“智慧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非遗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方法/过程]基于数字人文技术构建非遗知识库,结合Omeka S和IIIF,以土家族非遗为例构建土家族非遗数据库。[结果/结论]非遗知识库有利于非遗的组织管理、共建共享、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利用和提升非遗文化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数据海量,然现有数字化保护方案难以揭示非遗文化之间的知识关系的情况,所以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图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首先使用爬虫技术采集大数据资源构建西藏非遗语料库,然后对西藏非遗进行本体建模,再由算法模型进行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最后借助ECharts技术可视化知识图谱。知识图谱是非遗数字化保护新形式,对藏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阐述乡村民俗文化数字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及其现状,梳理和构建出乡村民俗文化数字化的演进历程和传承体系,归纳了乡村民俗文化数字化创新的实践策略,以期助力乡村民俗文化和数字技术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得到了多位文化保护工作者的重视,该项技术的不断推广,将进一步促进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的提高.本文首先阐述了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然后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必要性,最后构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旅游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对比分析了其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也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到古籍保护与利用中来,让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走得更远,是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得到了政府和有关单位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仍存在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古籍破损情况严重、修复人员短缺、古籍数字化缺乏长期规划、重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促进古籍的保护与利用,从而保证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工作因工艺技术落后、环境因素多变等原因,影响保护效果。随着数字科技高速发展,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古村落建筑群的维护,能实施建筑无损耗保护研究,有利于传统古村落文化保护的普及与推广。本文研究针对于浙中古村落建筑群的数字化保护,在实地深入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建模和交互的呈现,并投入人机交互试验,为保留数字化文物遗产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因其独特的人文、地理和气候等因素,形成了数量众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技术,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文章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传承与传播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为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西地理及气候等多种条件,形成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利用当前的数字化条件,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展示与研究,有助于广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文章从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发展,结合展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可利用性,研究数字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经验。希望通过资料整理,能够给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蔡永明 《中国科技信息》2006,(4):209-209,211
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图书馆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现有以馆藏为载体的文化精华,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图书资料数字化已发展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古籍的数字化处理与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分析是在对中医古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开发应用,能够满足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以及中医诊疗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需求。本文对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过程的前期规划和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为古籍文献信息服务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7,(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管道运输行业的数字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过程,同时也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数字化管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技术在管道运输建设方面的必经之路,同时也为传统的管道管理技术带来了变革,使管道工程乃至各个环节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极大促进了管道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促进和保护的作用,本文就我国数字管道技术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和应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概况,分析了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其在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的实践经验,提出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分析古籍数字化领域研究现状,构建古籍数字化工作路径,发现当前国内古籍数字化研究工作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为便捷古籍开发、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藉由国内外古籍数字化相关文献分析国内外现有古籍数字化研究的主要内容,结合五原语论与数字人文技术体系建设古籍数字化路径,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找寻当前国内古籍数字化研究不足和发展方向。[结果/结论]提出包含转化、重构、应用和控制4个部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路径并对古籍数字化路径各部分内容进行了规划,基于文献分析结果与古籍数字化路径内容对国内古籍数字化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逐渐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文章主要对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