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圳冬季多层地温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深圳冬季不同天气影响下地温日变化,结果表明,没有冷空气影响的晴天,地面温度和浅层地温呈现正弦曲线日变化,白天高,夜间低. 各层地温振幅、位相不同,地面温度振幅最大,越往深层,振幅越小,位相越后,周期越长. 地温垂直结构也有日变化,正午时段从地面到40cm 土壤,温度随深度降低,40cm 以下地温随深度升高. 凌晨从地面至320cm 土壤,地温依次升高. 冷空气影响下的阴天,地面温度和浅层地温也呈现正弦曲线日变化,但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晴天;地温垂直结构,除了正午前后几个小时地面温度要高于5cm 地温外,其他时间从地面到320cm 土壤,温度依次升高. 冷空气影响下的阴雨天,地面温度和浅层地温随时间逐步降低,地温从地面到320cm 土壤依次升高. 无论是晴天、阴天,还是阴雨天,160cm 以下深层地温,其日变化幅度均小于0.2℃.  相似文献   

2.
西藏改则地区冬夏地表热平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取西藏改则1999年11月和2000年8月两个月的自动气象站每天24小时次的辐射观测值及温度、湿度、风速等梯度观测资料,分别采用波文比方法和拖曳系数方法计算改则冬夏两季的地表湍流热通量,就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局限性、应用条件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改则冬夏两季的波文比具有日变化,也有较明显的季节差异;另外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高原上感热、潜热总体输送系数(CD)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因此在用拖曳系数方法计算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时,采用恒定的总体输送系数会造成较大误差。文中还对改则地区CD系数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西藏林芝色季拉山季风期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律 《西藏科技》2010,(2):54-59
运用色季拉山的八个站(泥池、114站、113站、山顶、生态站、鲁朗、兵站、排龙)2007~2008年两年的季风期(5月-9月)逐时降水资料,通过统计学公式,对色季拉山的降水日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从降水频率和强度的日变化上存在一定规律,①整个季风期(5~9月),降水频率日变化总体上排龙和泥池站呈单峰型,山顶站呈三峰型,其余站呈双峰型。降水频率峰日变化曲线的峰值基本上为凌晨4时到早上8时、下午18时到晚上22时和下午16时左右;峰谷出现在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下午17时左右和午夜0时左右,而降水强度日变化除了海拔较高、降水较少的测站外,时间上基本与降水频率日变化一致;②降水频率的最高峰值出现在凌晨至早上之间,而强度的最高峰值却出现在晚上至子夜之间;③盛夏(7月~8月)降水频率日变化曲线波的幅度大、数量相对较少;④随着海拔的升高,色季拉山两侧有降水频率增多、强度变小、峰(峰值、峰谷)的宽度变窄的趋势的趋势。⑤无论色季拉西南侧还是东北侧,降水频率曲线的波峰宽、数目少,降水强度曲线的波峰窄、数目多。  相似文献   

4.
西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西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状况的观测,讨论了高原冬小麦、青稞和对照裸地的土壤CO2排放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冬小麦、青稞和对照裸地的CO2排放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发生当地时间的13:00~14:00和凌晨5:00~6:00左右,但在越冬期土壤CO2排放已很微弱,日变化不明显。冬小麦和青稞地的土壤CO2排放最高值出现在灌浆初期, 可达到40 g m-2 d-1左右;收割后,气温和土壤温度也逐渐降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麦根系的呼吸减弱,土壤CO2排放一般为20 g m-2 d-1以下;至越冬期,土壤CO2排放降至2 g m-2 d-1左右,土壤CO2排放非常微弱。高原农田土壤CO2排放与5cm土壤温度变化相关性最好,可用5cm土壤温度来推算高原冬小麦地的土壤CO2排放量,并由此得到在灌浆期高原冬小麦的根系呼吸所排放的CO2量占整个土壤的CO2排放量的34~44%,平均为40%。  相似文献   

5.
利用拉萨站2010年至2012年5月份的逐日地面温度、草面温度、空气温度、云四要素的观测数据以及下垫面性质,分析讨论本站地面温度平均值、极端值、日较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面温度在一日内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地面温度与气象因子有着重要的关系;地面温度空气温度、草面温度的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下垫面的干湿状态对地面温度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大连站1981年—2005年的气象资料,重点分析了8月份能见度的年际、月以及日变化,发现:从年际变化来看,8月份能见度从1981—1990年整体趋势是增高的,从1990年以后能见度整体趋势是降低的;从月变化来看,从8月1日到8月31日整体趋势是增高的;从日变化来看,能见度在5点左右出现极低值,在15点左右出现极高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乐亭县气象局1965-1994年及滦南县气象局1973-2002年各30年的地面观测资料,选取对观测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气温、凤速等气象要素,来分析探测环境变化对地面气象要素的影响.通过绘制气象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得出一些气象要素与探测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论是:随着周围障碍物的增多,历年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历年年平均风速和年最大风速≥5m/S的日数逐渐减少.最后针对如何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柴达木盆地南缘4 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小灶火、格尔木、诺木洪、都兰)常规地面、探空资料及沙尘暴监测资料,对2020年6月29日至30日柴达木盆地南缘沙尘暴天气的地面及高空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温度偏高、降水偏少,为沙尘暴发生发展提供了气候背景;高空槽及地面冷锋过...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近40年初、终霜冻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占峰 《青海科技》2001,8(2):34-35
本文选取柴达木盆地的都兰、诺木洪、大柴旦、格尔木和德令哈5个代表站,用1961-1999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2.0℃、0.0℃、-2.0℃三个温度等级,分析近40年来初、终霜冻日及无霜冻期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80年代以后,初霜冻日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提前,无霜期明显延长,与60年代相比90年代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近半月,无霜期延长20多天。  相似文献   

10.
11.
空气质量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除了直接受局地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空气质量也受局地气象要素的影响。本文利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法详细阐述了2001-2010年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并假设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对稳定,结合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探讨未来各气象要素的可能变化及其对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①气压、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与3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关系较为密切。其中,气压与API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他气象要素与API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②未来京津冀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和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风速呈减弱趋势。降水量在2020s呈下降趋势,而后上升,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在2020s和2050s呈下降趋势,而后上升,总体呈上升趋势;③SRES A1B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对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北京的API指数变化幅度远大于天津和石家庄,3个城市在不同时段的API指数变化峰值均出现在6月份。  相似文献   

12.
以郑州市2017年空气质量数据及气象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颗粒污染物浓度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究郑州市不同季节各污染物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郑州市PM2.5、PM10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性变化规律;2)PM2.5和PM10浓度呈现出双峰型分布且峰值出现时间与交通早晚高峰时间基本重合;3)各污染物在不同季节与不同的气象要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452个气象观测站的每时风观测数据用于研究中国中东部(东经100-122°北纬20-42.5°)上空地面风日循环。研究结果表明,表面风速和风向显示出巨大的日变化并具有显著的地表效应。在大多数气象站.地表风速早晨最小,中午达至0最大值。日变化相位季节变化很小,而日变化振幅却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了徐州地区徐州、丰县、沛县、邳州、睢宁、新沂6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7年37年长序列的雷暴日观测资料,通过EOF分析.发现徐州地区平均年雷暴日为25d;最多雷暴年和少雷暴年差异大,最多雷暴年的雷暴日数大约是最少雷暴年雷暴日数的3.5倍;平均年雷暴日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至80年代末,90年代后出现缓慢上升趋势,1974年达到最大值43d,1989年达最小值14d;由北向南,年雷暴日呈增大趋势,有西向东,年雷暴日也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1971年至2010年陇东地区霜冻与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媛媛  张勃 《资源科学》2012,34(11):2181-2188
本文基于陇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71年-2010年的逐日气温和地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各站逐年的初、终霜日、无霜期及≥0℃、≥10℃和<0℃积温与持续日数等进行定量化分析,并阐述其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分别与纬度和海拔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终霜日则与纬度和海拔呈正相关,与经度呈负相关;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霜日偏早,终霜日偏晚,无霜期较短,自90年代以来呈反向变化;大部分地区初霜日后推,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镇原、崇信等地;初霜日和无霜期的突变年分别在1986年、1987年和1984年,终霜日无明显突变年。本区积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积温年均最大值与年均最晚初霜日、最早终霜日和最长无霜期都位于陇东南部地区;积温年均最小值与年均最早初霜日、最晚终霜日和最短无霜期则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利用泽当地区气象站建站以来(1960~2005年)46年的蒸发量资料,对蒸发量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年代季变化特征、突变等气候变化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46年来泽当地区的各季、月蒸发量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年蒸发量以-9.36mm/10a的倾向率减少,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春、夏两季,其中5月份蒸发量偏少趋势最明显,倾向率为-2.5mm/10a。年蒸发量在1964~1976年、2002~2005年为相对偏少期;1981~2001年为蒸发量相对偏多期。采用Mann-Kendall方法对年、季进行气候突变检验表明,年蒸发量在2000年发生1次气候突变,春、夏、秋季蒸发量分别发生2次气候突变,而冬季蒸发量发生了4次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80~90年代典型的四次厄尔尼诺年那曲地区冬半年主要气象要素与气候同期值比较发现,厄尔尼诺年那曲地区冬季为冷冬,气温较常年气候值偏低;0厘米地温出现异常偏低;气压存在偏高、偏低两种类型;厄尔尼诺对降水的影响不是很显著;蒸发量和日照呈减少趋势,没有明显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水湿柳叶菜是重要的湿地药用植物,通过对其光合速率研究的结果表明:水湿柳叶菜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10时,最大值是44.21μmol(CO2)/(m2?s);出现"午休"现象是其自身生理特性而产生,影响光合速率最大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水湿柳叶菜光合作用的日总同化量为9.21×10-3μmol/s,是光合能力是比较强的一种沼泽植物。  相似文献   

20.
空气质量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除了直接受局地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空气质量也受局地气象要素的影响。本文利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法详细阐述了2001-2010年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并假设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对稳定,结合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探讨未来各气象要素的可能变化及其对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①气压、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与3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关系较为密切。其中,气压与API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他气象要素与API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②未来京津冀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和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风速呈减弱趋势。降水量在2020s呈下降趋势,而后上升,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在2020s和2050s呈下降趋势,而后上升,总体呈上升趋势;③SRES A1B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对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北京的API指数变化幅度远大于天津和石家庄,3个城市在不同时段的API指数变化峰值均出现在6月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