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丹  何琳  孙帆  刘建斌 《情报科学》2022,40(10):114-122
【目的/意义】对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有利于加深对数字人文方法体系的理解。【方法/过程】本研究对数字人文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3245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统计分析了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使用方式、主题分布和共现情况。【结果/讨论】研究发现,数字人文领域的学者多使用实证法,对理论法的应用较少,且绝大多数论文对于研究方法的使用还停留在较低层面。数字人文领域应用多种方法的比例高于其他领域,整体来说,数字人文研究偏好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处理问题。以此为基础,对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选取、使用与拓展,以及数字人文方法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出建议。【创新/局限】本项研究揭示了数字人文领域方法体系的应用与发展现状,对于进一步深化数字人文方法研究具有一定贡献,但数据样本难以全面揭示数字人文领域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刘阳 《情报科学》2023,(11):170-175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当前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数字人文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从时间、来源、热点等多个维度识别其研究内容及特征,为数字人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思路。【方法/过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数字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从时间、基金或机构资助、高被引论文及研究热点多个层面识别上述研究成果的内容及特征。【结果/结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2012-2016年是发文量线性缓慢增长的起步阶段,2017年至今是发文量指数级大幅增长的快速发展阶段;基金或机构资助覆盖比例较高;高被引论文集中于数字研究基础理论、技术体系、研究趋向等议题;研究热点聚焦于技术应用、学科建设、项目实践与图书馆服务。【创新/局限】由于数字人文是跨学科研究领域,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为主要视角的研究对于全景式揭示数字人文研究图景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旨在对国际数字人文大会会议论文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揭示国际数字人文学术合作情况。[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国际数字人文大会的论文和作者数量,使用网络分析方法对国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和作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发掘其中的高影响力国家、机构和作者团队,并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发现关键合作主题。[结果/结论]近十年来会议论文中的学术合作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也存在大量的单一作者论文;欧美机构在数字人文领域保持密切合作,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大陆地区的影响力有待加强;核心作者间的合作总体遵循最省力原则;热门合作内容主要涉及“历史与文化遗产数据的可视化”“面向人文文献的文本分析与挖掘”“人文文献或视听资料的标注”“人文数据的语义化”4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邓君  宋先智  钟楚依 《现代情报》2019,39(10):154-164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热度的逐年升温,探究我国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现状有助于反思不足、明晰发展方向,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以CNKI收录的2001-2018年的数字人文领域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对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的时间、空间、高被引文献、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与内容挖掘,识别研究前沿,以全面了解我国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结论]目前我国数字人文领域存在四大研究热点|数字人文学科分布呈现以图书情报档案学为中心向其它人文学科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探究数字人文产业联盟构建策略,规划其未来发展路径,拓宽数字人文领域研究思路,加快数字人文领域迈向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加强数字人文领域内从数字人文知识到生产力再到经济效益的转化效率。[方法/过程]从知识流动视角出发,明晰数字人文产业概念,探析数字人文产业知识流动路径,探究数字人文产业联盟构建策略与发展路径。[结论/结果]界定数字人文产品、数字人文产业概念,分析数字人文产业知识流动路径,构建知识流动视角下数字人文产业联盟模型,提出以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政府与行业协会/组织等知识主体要素的构建策略,并规划“放眼未来”“着力当下”“弯道超车”三步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随着时代进步,数字人文的概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文本生成、跨语言处理、情感分析、语料库建设等方面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正在兴起的GPT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难题,从而为数字人文研究带来突破,对数字人文领域产生显著的影响。[方法/过程]文章通过对以GPT-4为代表的GPT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GPT技术应用实例,分析了GPT技术对数字人文领域的技术支持和未来拓展方向。[结果/结论] GPT技术将对数字人文领域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提醒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GPT技术为数字人文研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以期共同开创数字人文研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研究领域的深入应用,现已有海量的图书、报纸、期刊、照片等人文资料被数字化,并通过网络被大众获取和使用。面对这种日益强化的数字化情景,馆藏资源丰富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数字人文领域基础问题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传播与服务功能,旨在提出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数字人文领域基础问题研究,通过创建数字人文中心、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培养数字人文馆员等途径实现服务创新,从而促进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数字人文的定义及其特点,指出"数字人文"作为一新兴领域为人文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也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数字人文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进行人文资料的数字化,加强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鲁国轩  杨冠灿  宋欣 《情报科学》2022,40(9):154-158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作为人文社科和计算机技术的跨界学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概念界定不明确、 专题期刊缺乏等问题,增加了文献搜集难度。需要构建适合的识别分类模型,形成数字人文专题文献库,助力数字 人文研究。【方法/过程】分析数字人文学科的内涵,归纳数字人文文献特征,在人工识读标注的基础上构建机器学 习模型,实现对数字人文文献的自动识别与分类。【结果/结论】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人文文献识别分类模 型,对图情领域数字人文文献实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创新/局限】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到数字人文文献分类,较 好应对了词汇复杂和数据量较小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可使用深度学习等更复杂的模型,并实现不同领域数字人文 文献的多分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研究中文人文社科领域撤销论文特征,促进中文人文社科论文规范出版,为预防与治理学术 不端提供策略。【方法/过程】通过统计分析、文本内容分析和可视化方法,对103篇撤销论文的文献计量特征、撤稿 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撤稿现象在人文社科领域普遍存在,且撤稿流程不规范;撤稿的主要原因是学术不端, 且行为更加隐蔽;学术不端的发现途径主要是读者举报,对撤销论文的处理缺少后续追责;论文撤后仍在产生学术 影响力;建议加强期刊伦理建设,规范中文期刊撤稿;重视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甄别;多部门联合开展学术 不端追责;加强数据库的撤销论文管理。【创新/局限】聚焦中文人文社科领域撤销论文,对撤稿特征进行分析,并提 出对策建议。目前该领域撤销论文数据较少,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志学以及数字民俗学,出版《华北民间文化》、《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田野民俗志》、《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等著作,发表论文二百舍篇。主持完成多项重点科研项目,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国外代表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数据期刊政策进行调查分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数据论文出版乃至科学数据的共享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方法】以数据生命周期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数据生命周期差异,构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数据生命周期模型。【结果】从数据计划、数据创建、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发布、数据共享6个阶段,展开探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数据期刊的具体政策内容。【结论】建议制定基于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期刊政策,并健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数据期刊政策中的数据质量和评议标准,加强数据期刊与数据存储库的建设与合作,同时鼓励该学科类数据期刊采用国际引用与共享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是数字时代人文科学的新潮流,从社会记忆再生产视野探视数字人文,可以为数字人文发展开辟新的学科天地,提供指导性精神动能:填平理论洼地、导引意义指向、强化伦理反思、树立学科自信,塑就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数字人文新范式。【方法/过程】通过对数字人文与数字记忆之间的关系阐释,揭示数字人文是数字时代记忆再生产的典型样态。对数字人文的社会记忆再生产功能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分析数字人文的社会记忆再生产卓越特性,并对社会记忆再生产为数字人文研究涵育人文精神予以展望。【结果/结论】数字人文可以被定性为数字时代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典范,既具备社会记忆的存储、展演、想象、反思功能,又表现出卓越特性,是数字时代社会记忆再生产的新景观。【创新/局限】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更宏大的新视角,且增添了学科建设层面的理性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梳理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数字人文研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与经验,明确了图书馆在数字人文开放数据管理中的优势,归纳出现有的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的不足,联系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影响,探析了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合理化的转型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以Twitter为例,了解社交媒体对数字人文的影响,为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促进数字人文研究、实践、推广和发展提出建议。[方法/过程]利用Python爬取Twitter中有关数字人文的账户数据和博客数据,对数字人文核心用户进行识别和分类;通过博客内容统计,分析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和动机;通过博客标签词统计,归纳数字人文相关研究内容。[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对数字人文的推动性影响表现在社交媒体是数字人文的虚拟学术社区、社交媒体促进数字人文跨学科学术交流、社交媒体是数字人文的推广平台、社交媒体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元数据;限制性影响表现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混乱无序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平等问题、社交媒体内容的版权问题。  相似文献   

16.
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法宝,而"数字人文"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活力,目前数字人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本文根据广西部分高校图书馆具体实际情况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与特色馆藏建设工作需要建构普适性平台,而其功能定位包括一站式的资源提供者、研究内容的策划与展示者、担当学科馆员与联络员、充当课程引导员与辅导员、咨询助理、研究和学习的空间与设备提供者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以Web of Science和CNKI为检索源,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图书情报领域关于文化遗产近十年的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以了解国内外文化遗产传承现状。通过分析国际和国内研究层次、技术和案例,引入数字人文方法和技术,试图构建数字人文文化遗产平台,以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苏敏 《情报探索》2020,(1):120-126
[目的/意义]旨在为提升我国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水平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对国内外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文献进行调研与分析,采取文献检索、网络调查、归纳总结等方式,对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从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思考、国内外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研究现状、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论/结果]提出借鉴国外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研究的成熟经验,明确我国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服务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在数字人文跨学科协作网络日益扩大的过程中,分析跨学科多元主体间的共生规律,对提高数字人文跨学科协作效率、推动范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共生理论作为逻辑起点,基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三方面构建了数字人文多主体共生的分析框架,并对分析框架中的角度选取、质参量识别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与说明。[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数字人文多元主体可界定为四大共生单元群落,群落间所呈现共生状态的未来演化方向,将是增强主体协作效率的关键。可选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所在的群落为分析角度,利用质参量所描述的共生度来测量上述共生状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对2006~2010年间被国际著名检索工具收录论文的数量、著者、机构、来源、主题及被引频次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工程大学被SCI、CPCI-S、CPCI-SSH收录的论文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人文、社科、艺术领域科研实力较为薄弱;SCI收录的论文著者集中在环境与化工学院,学科优势明显。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材料领域的纺织品、聚合物及多学科方向和物理、化学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